试论陈会新先生诗词作品对艺术辩证法的灵活精妙应用
正如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艺术作品也是这样,其内部包含着许多矛盾因素的对立和统一,即如我国古代词论家经常谈及的情与景,虚与实,离与合,动与静,疏与密,浓与淡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诗词的艺术辩证法。
陈会新先生乃诗坛妙手,很多优秀诗词作品,写景状物每每别开生面自有新人耳目艺术效果,通过自己创作实践很好体现了对艺术辩证法的灵活运用。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说即是有形和无形,抽象和具体,回忆与现实等等。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事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现一种浓郁的情思。
动静结合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往往以静为主以动为宾,又以静衬动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所以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往往又和衬托密不可分,诗人如果用的别出心裁别开生面自然新人耳目。
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而非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事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需涉笔写与主体物相关的周围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这样主体形象才更鲜明立体和丰满。
虚实相映,动静结合,点面融汇,是本文论述的主题,下面开始讲诗例。
陈会新先生诗词作品学养深厚,经常化用唐宋先贤名句如同己出,即融化无痕又新意迭出,如借老君炉三昧真火炼成孙猴子火眼金睛。
冬雪
谁人吹絮作飞花,素裹银妆落万家。
初霁亲收贮新瓮,化成春水好煎茶。
“化成春水好煎茶”化自苏轼“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原句“且将新火试新茶”想象已很新美。陈先生想象更奇诡新颖,把冬雪化成春水然后又煎成好茶,匪夷所思中给人多少美妙艺术想象。比起苏诗简直层楼更上,美酒精纯度分明又提高一个档次。
再细致比较,“且将新火试新茶”,“新火”形象虽美毕竟有些落实,而“春水”其实是诗人心目中虚化象征美好的产物,何况又是“冬雪”化成,虚中生虚,然而诗人似煞有其事以虚化实,比起苏诗能够胜出的法宝其实就是——以虚化实。
另外,我经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化用古诗词成功的作品,往往比自己径直表述感觉会增添一层美感呢?其实说来也简单,字里行间隐隐约约浮现古诗词的影子,和诗人自己的诗句相互映衬,自然耐人寻味光彩立现,这说起来还是同样原因——虚实相映。
顺便说一句,其实陈先生第三句“初霁亲收贮新瓮”也来自苏诗“大瓢贮月归春瓮”,对古诗词一化再化,若非诗词功力深厚,这种变本加厉的绝技一般人不易为之亦不敢为之。
下面再看陈先生这两首诗
入夏雨霁游南湖二首
萍鲜荷嫩黾蛙啼,絲柳汀洲百草堤。
贪看野凫时出没,烟波新涨近花蹊。
“贪看野凫时出没,烟波新涨近花蹊”,这两句诗亦属空空妙手,从苏诗“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偷借来。沿袭其句式而自出新意,读者细细品味自领会诗情妙理,不再赘述。
重点看第二首。
一番新雨落昏明,岸草庭花更郁葱。
深树寻声听婉啭,白头翁看白头翁。
“白头翁看白头翁”,这句在以虚化实上不得不说已达到出神入化之高妙境界。
“白头翁”是鸟的实名,老人称白头翁不过是虚拟称号而已,这样看人是虚鸟是实,真是这样吗?
别忘了,翁是真正头白叫“白头翁”是名至实归,而鸟儿何曾头白只是应形象虚拟起名而已。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映自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白头翁看白头翁”,这坐实的形象中其实又藏着诗人欲分说的虚境,诗人的幽默风趣甚至还带点自嘲之性情呼之欲出,读者怎么不会被这丰富含蕴不尽之诗情感染和打动呢?
磁州水墨园赏梅
日光疏影点苍苔,岭上春梅骀荡开。
难得此行花正好,暗香穿过画廊来。
此诗是融汇虚与实、动与静、点与面综合一体之好例。诗中意象丰富繁多,但无论是“日光”“苍苔”“春梅”“暗香”“画廊”,众多焦点其实都是为了烘托第三句“难得此行花正好”而来,即主体人的赏梅爱春之情,众多意象或事物实实在在却是虚,“难得此行花正好”,赏梅爱春之人没露面却是实。“日光疏影点苍苔”,此句别生妙意。王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入”字是写实。而“日光疏影点苍苔”中“点”字,却是诗人投射了移情作用之虚写。或许现实场景是日光疏影斑斑点点落在苍苔上,然而形之为诗,“日光疏影点苍苔”中“点”字名词使动用法效果顿异,日光仿佛怜悯苍苔的寂寞,借淑英之手去抚摸它,其实哪里是日光有意,分明是诗人有情。
“暗香穿过画廊来”之句妙处异同,暗香按生活常理应该是慢慢侵入逐渐飘过来的,诗人用一“穿字”,仿佛暗香是立马一下子飞过画廊来的,诗人迫不及待希翼“东方风来满眼春”赏梅爱春之情岂不跃跃欲出?众妙毕备,此篇端的是令人品味无尽之佳篇妙制。
综上所述,本文从陈会新先生诗词作品中重点选择了三个诗例,论述了诗人在虚与实、动与静、点与面巧妙结合融汇的艺术匠心,足以启人神思借鉴良多。笔者冒昧评之,挂一漏万,浅陋和不当之处还需请各位诗友及方家多多批评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