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临床秘方(70~79)

发表者:赵东奇 2046人已读

七十、治急慢性肠炎秘方(17首)

70.1 健脾固肠汤

【来源】彭澍,《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炒白术各10克,炙甘草6克,木香5克,黄连、炮干姜、乌梅各5克,秦皮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功用】补脾健胃,固肠止泻。

【方解】腹泻(肠炎)、痢疾、同为内科常见病症。近世医家据泄泻病情、新久,分暴泻、久泻两类。痢疾则以病性病势变化,而有湿热、疫毒、噤口、虚寒、休息五痢之别。急性期自应根据两病(证)分型辨治、而进入慢性期则均有脾胃虚实兼见证候。究其所成,或起因外感时邪,或伤自饮食不节(洁),总以导致脾胃受伤而致泻痢,临床上多因忽于除邪务尽,未作彻底治疗,或迁延失于正确调治,泻痢日久,导致脾胃气虚抵抗力不足易感新邪,影响脾胃气机正常升降出入,是以大便不实,而见脘闷腹胀作痛等虚实并现证候。本方系由理中汤,合香连丸加乌梅、秦皮而成。方取理中立意,用党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合炒白术燥湿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炮干姜温中焦脾胃,使中州之虚得甘温而复;用木香辛甘微温行肠胃滞气、燥湿止痛而实肠;伍黄连燥湿解毒,秦皮、乌梅燥湿、清热兼制炮干姜、木香辛燥,并收固涩腹泻之效。全方标本兼顾,虚实互调,融益气运脾,温中散寒,清热燥湿,固肠止泻于一体,扶正祛邪,以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

党参具增强和调理胃肠机能作用;炒白术健脾助消化,止泻;炮干姜健胃止泻;炙甘草温中,有解痉止痛、抑制肠道平滑肌作用;黄连具广谱抗菌性,尤对痢疾杆菌作用为强;木香行胃肠滞气,抗菌止痛;乌梅、秦皮涩肠治泻痢,对多种肠道致病菌有抗菌作用。

【主治】慢性腹泻(肠炎)、慢性痢疾。症见脾胃虚弱、时常泄泻、脘闷腹胀腹痛、肢倦神疲等。

【加减】如因久作泻痢、气虚下陷,导致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若兼见晨起则泻、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肾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补命门火,辅吴茱萸、肉豆蔻暖肾温脾、五味子涩肠止泻;如年老体弱,气虚于下久泻不止,加诃子;因气郁诱作痛泻,症见胸胁痞闷者,加枳壳、白芍、防风以泄肝益脾。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收效颇著。

70.2 慢性泄泻方

【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组成】炒白芍10~24克,焦白术10~15克克,白茯苓10~20克,广陈皮6~10克,防风6~12克,广木香(后下)、西砂仁(后下)各6~10克,六月霜20~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化湿浊、抑肝扶脾。

【方解】本方是由痛泻要方加味而成。慢性泄泻往往既可见脾虚之象,又可见湿热食滞蕴结肠间之征、多为虚实错杂。肝木克脾,其临床特点是泻前或泻时必有腹痛。本方用白芍抑肝缓痛;防风疏风升清;白术、茯苓培土渗湿;木香、砂仁、陈皮调中助运;六月霜苦寒,清肠胃、止痢开膈、消食运脾,方中以此清化湿浊。合而观之,是抑肝扶脾、标本兼顾之良方。

【主治】肝木克脾所致的慢性泄泻,症见腹中疼痛、肠鸣泄泻、大便后有白黏液脓便,舌苔薄,脉细弦。慢性肠炎、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见上述症状可用之。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纳差加白蔻仁;大便后夹有黏液脓血便加铁苋、地锦草、黄连。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70.3 治泻方

【来源】徐景藩,《中医杂志》(8)1989年

【组成】党参10克,山药15克,焦冬术10克,黄连2克,煨木香6克,赤白芍各10克,补骨脂10克,苦参、桔梗各6克,仙鹤草24克。又灌肠方:地榆30克,石菖蒲15克,白芨10克。

【用法】内服方浓煎,每剂煎两次,各煎成约200毫升、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灌肠方浓煎成50毫升、趁热调入锡类散0.9克,和匀,于晚8时大便后灌肠、低压。肛管捶入不少于15厘米。温度保持50℃。灌完后,腿伸直、臀部垫高10厘米,左侧卧5分钟,平卧5分钟、右侧卧5分钟,然后平卧入睡。要求保留在肠中达8小时以上。

【功用】健脾益气、清利湿热、收敛固肠。

【方解】本两方均为自拟方。内服方参考了南京中医学院黄雅容老师之方。溃疡性结肠炎,一般病程较长,泄泻日久,多虚中夹实、脾虚,常兼有肠中湿热瘀滞。治疗上既要健脾补虚,又要清利湿热。方中党参、白术、山药、补骨脂健脾益气,固肠止泻;黄连、苦参、木香、桔梗、芍药清利湿热、行气凉血、排脓止痢;仙鹤草收敛止血止泻。《滇南本草》中有治“赤白血痢”的记载。灌肠方中地榆、白芨止血生肌敛疮、锡类散解毒化腐生肌,对局部溃疡有愈合作用。石菖蒲理气活血、散风祛湿、《本经》记载有治痈疮、温肠胃的作用。诸药相伍,具有健脾益气、清利湿热,固肠止泻、敛疮生肌等作用。内外并治,奏效颇捷。

【主治】经常泄泻、腹鸣隐痛、粪检有黏液及脓细胞、红细胞、检查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

【疗效】屡用效佳。【附记】验之临床,坚持用药,每获良效。

70.4 泄泻灵汤

【来源】王英鹏,《中医杂志》(3)1982年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5~18克,茯苓10克,黄芩、车前子、防风、苍术、柴胡、白芍各9克(小儿用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方解】方用四君子汤助阳气、强脾胃为主,并配入黄芩清热、车前子淡渗利水;苍术燥湿健脾;柴胡、白芍疏利缓急;防风祛风胜湿,鼓舞胃气。诸药相伍为用,以助阳气、强脾胃为主,并配合升提、燥湿、淡渗、疏利、清热、健脾六个治疗法则,运用风药升提胜湿,鼓舞胃气,因而加强了疗效。

【主治】慢性腹泻。

【加减】气血虚甚,加黄芪15~32克,白芍用至12克;营卫不调、经常感冒者,加羌活、独活各9克,姜枣引;腹胀痛甚者,重用白芍,加川厚朴、陈皮、半夏、高良姜、元胡等;脾肾阳虚,加吴茱萸、肉蔻、补骨脂等,甚者见四肢偏冷、脘腹发凉,加炮附子、干姜、草豆蔻;饮食积滞、脘腹痞胀者,加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泄泻稀水、寒甚者,加苡仁、炮附子、山药,重用车前子,减黄芩;久泻不止者,加升麻6~12克,或诃子肉、罂粟壳、赤石脂等;脾虚甚,炒白术可用至32克以上。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临床运用,只要见证不是单纯的实证和热证,一般慢性泄泻,本方皆可运用。但病非一日,须坚持用药,并随证加减,其效始著。

70.5 清利肠道方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桃仁、杏仁、生苡仁各9克,冬瓜子30克(打碎)、黄芩、赤芍各15克,马齿苋、败酱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理肠道。

【方解】方用桃仁、杏仁开利肺与大肠之气血;生苡仁、冬瓜子、黄芩入肺与大肠而燥湿清热;赤芍行血则便脓自愈;马齿苋、败酱草清大肠之热而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理肠道之功。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湿渍肠道型),证见便垢不爽,日三、四行或更多次,腰痛不甚、肠鸣后重,苔腻而黄、脉弦细。

【加减】寒象明显,腹有痛感,可加肉桂2.5克,取其厚肠止泻,特别病久者宜之。

【疗效】经过多年反复使用,已作为本人临床“抓主症”之方。凡便垢而不爽者,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70.6 理泻汤

【来源】林夏泉,《临症见解》

【组成】党参、茯苓各15克,乌豆衣9克,蚕砂15克,砂仁4.5克(后下),白芍12克,台乌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行气、渗湿。

【方解】腹泻之病,必须抓住脾胃受损与湿邪为患这两个环节。脾胃功能是因、湿邪为患为果。故治以健脾为主,佐以行气、渗湿。方中以党参健脾;茯苓渗湿;白芍、乌豆衣平肝养肝;砂仁、台乌药行气;蚕砂化浊。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行气、渗湿之功。

【主治】腹泻。凡急性或慢性均可用之。

【加减】临床时可据症情灵活加减施治。如属暴泻因于风寒偏胜者,去党参,加防风、钩藤;因于暑湿偏胜者,去党参,选加香薷、佩兰、扁豆、鸡蛋花、绵茵陈、六一散之类;因于湿热偏胜者,去党参、白芍,加火炭母、蛇舌草、绵茵陈、金银花、白头翁之类,甚者加黄芩、黄连。大便带血者,加地榆、槐花;大便有黏液,加蛇舌草、鸡蛋花、白芨;因于食滞者,去党参、白芍,加麦芽、布渣叶、鸡蛋花;腹胀甚,在上腹者,加川朴花,在下腹者,加樟木子。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70.7 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煨葛根、黄芩炭、黄连炭、白芍、生甘草、桔梗各10克,大豆卷15克,广陈皮10克,金银花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可连续服5~10剂,以愈为度。

【功用】清热泻火,苦寒坚阴。

【方解】病因于火、泻利黄水如注,故名火泻。此病虽非伤寒表邪内陷,其为火邪直犯阳明经可知。故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苦酸微寒之白芍,同原方中之甘草,是仲景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之黄芩汤,后人称此方为万世治利之祖。又加甘平无毒大豆卷,以其有止泻、健脾之功,《本经逢原》谓“入脾胃散湿热也”。李时珍谓“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陈平伯谓“口渴下利,……此湿邪由肺胃下注大肠,当用黄芩、桔梗、煨葛、豆卷、甘草、橘皮之属”。更加甘寒之金银花,甄权与陈芷器皆用此药以“治下澼”、“热毒血痢水痢”,取其能清热解毒止泻。组成此方。共奏清热泻火、苦寒坚阴之功。

【主治】火泻,泻下黄水如注,证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则每日泻下10次左右、慢性则每日3~6次,有时带有不消化食物,肠中雷鸣,多无腹痛、时微时甚、有迁延数月至数年不愈者。舌红无苔,脉弦数,手足温暖。

【疗效】数年来,常用于临床实践,屡收奇效。治愈甚多,疗效满意。

70.8 久泻断下汤

【来源】郭廉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炙椿皮、土茯苓各9克,川黄连、炒干姜各6克,石榴皮4~6克,防风、广木香各4克,炙粟壳9克,元胡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也可加大剂量改作散剂、丸剂。丸剂每服9克,散剂每服6克,日服2次。勿在铜铁器中煎,捣。

【功用】燥湿开结,寒热并调,理气涩肠。

【方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久痢范畴。泻或痢之急性发作,多为饮食不节、不洁、积滞于中,或湿热、秽浊、热毒侵犯胃肠的邪实证;泻或痢之日久缠绵,既因急性期误治失治而迁延不愈,更多肝郁脾虚、湿聚酿热、邪郁肠道,久则入络损肠所致。临床上多呈寒热、虚实交错之证。“久泻断下汤”是苦寒辛热同用,开泄与固涩并举之方。方中以椿皮、土茯苓、黄连燥湿清热治其因;以干姜之辛热,配黄连之苦寒解肠之寒热郁结。石榴皮(或乌梅)、粟壳敛肠止泻以固其本。复以木香、元胡理气活血,防风胜湿升清,共复其用。诸药相合,则湿热清、郁结解、溃疡愈、肠气和而功能复。所以它是本病的一个通用效方。

【主治】久泻久痢之湿热郁肠、虚实交错证(过敏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证见长期溏便中杂有脓液,或形似痢疾,先黏液脓血,后继下粪便,左下腹痛,或兼见里急后重、时轻时重。

【加减】便下黏液量少而后重甚者,去粟壳加槟榔6克以降泄肠中气滞;大便溏而频,量多而有热感,加薏苡仁15~20克以利湿健脾止泻;日久气虚、肢倦乏力,加党参12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70.9 温肾健脾止泻方

【来源】陆永昌,《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台党参18克,炒白术、茯苓各15克,白扁豆(花尤佳)、焦山楂各18克,炒故纸、炒神曲、炒泽泻各12克,炒吴茱萸、五味子各9克,炒白芍15克,煨诃子肉9克,煨肉豆蔻6~9克,广木香6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方解】慢性泄泻,也称“久泻”。久病体弱、肾阳亏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转输,此乃慢性泄泻病机之关键,故温肾、健脾、调胃以图其本,固肠、化湿、止泻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度为治疗本病之上策。方中台党参味甘性平、炒白术甘苦性温、茯苓味甘而淡,其性平和,三味均为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品;炒山楂酸甘微温、消肉食、止泻、与健脾化湿之白扁豆(花)同用,对急慢性泄泻疗效均佳;泽泻味甘性寒、渗湿利水,炒用去其寒凉之性,存其利水渗湿之用,与健脾和胃之炒神曲、补火生土之炒故纸同用,治疗慢性泄泻,有开有合,既有止泻之功,又无碍中之弊;煨豆蔻味辛性温、煨诃子肉味苦酸性平,二药均能固肠止泻、与健脾药同用治疗脾胃虚寒之久泻,效果益彰;砂仁、木香均能醒脾调胃、行气止痛、疗胸腹胀满而治泄泻,惟木香若用于止泻,当煨熟用;白芍苦酸微寒,炒用减其寒性,存其柔肝和脾、缓急止痛、止泻之效;五味子性温质润、补中寓涩、益气固脱、涩肠止泻;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炙则温中,能益气健脾。全方共奏温肾阳、健脾运、固肠道、止慢性泄泻之效。

【主治】肾阳虚衰、命门火微、脾失温煦、健运无权,以致胃之关门不固、大肠传导失司而泄泻经久不愈者。

【加减】如患者素体虚弱、形寒肢冷,服上方12~16剂后,泄泻虽减,而腹痛甚者,加醋炒粟壳、炒干姜、川附子各6~9克,并酌情加重党参、炒白术、炒白芍、炙甘草之用量;以增其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缓解腹痛之功。刘惠民先生尝谓“粟壳醋炒不仅能增加固肠止泻之效,且能避其成瘾之弊”。屡经运用、信哉斯言!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70.10 温肾扶脾汤

【来源】李聪甫,《李聪甫医案》

【组成】西党参、炒白术、云茯苓各10克,姜半夏7克,广陈皮、西砂仁各5克,炮姜炭、肉豆蔻(煨)、上油桂、炙甘草各3克,北五味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肾扶脾。

【方解】方中用香砂六君子汤(参、术、苓、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理气祛寒、扶脾健胃;炮姜、肉桂温肾祛寒;肉豆蔻、五味子滋肾止泻。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扶脾之功。

【主治】脾胃阳虚、寒湿留滞之泄泻,证见泄泻日久,日夜无度,气短、浮肿、手足颤抖、脸色暗滞、舌干、苔白、脉沉弦。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70.11 益火扶土方

【来源】丁甘仁,《新编经验方》

【组成】白术9克(土炒)益智仁9克(煨)、广木香3克(煨)、云茯苓9克,炮姜炭3克,诃子皮6克,炙甘草3克,补骨脂9克,御米壳3克,佩兰叶、广陈皮各6克,炒谷芽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气和胃、温涩止泻。

【方解】方中以白术、炮姜、甘草合诃子、米壳理中焦以止泻;益智仁、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生土;陈皮、茯苓、木香、谷芽调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调气和胃、温涩止泻之功。

【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

【疗效】屡验屡效。

70.12 治久泻方

【来源】刘惠民,《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党参15~24克,焦白术12~18克,白扁豆花、焦山楂各18克,炒故故纸12~18克,炒神曲、炒泽泻各9~15克,吴茱萸、五味子各6~9克,炒白芍9~15克,诃子肉9~12、木香6克,砂仁6~9克,甘草6~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补脾肾、益气固肠、止泻。

【方解】本方是以“温补命门以生土,暖脾固肠以止泻”的原则而立。故方用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山楂、神曲、扁豆花帮助消化;补骨脂、吴茱萸温肾;泽泻渗湿化气、利水泄浊;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诃子、五味固肠止泻;砂仁、木香芳香化浊、行气止痛。诸药相伍,对于因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以致水湿不化、大便开阖失司之久泄,效果颇为满意。

【主治】慢性泄泻、五更泻。

【加减】服上方12~15剂,泄泻不减、腹痛如故者,加醋炒御米壳6~9克,煨肉豆蔻9~12克;虚寒甚而腹痛剧者,加干姜、附子各6~9克,并加重党参、白术之用量。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确有良效。坚持服用、每获痊愈。

70.13 香姜红糖散

【来源】张志远,《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广木香50克,干姜350克,红糖120克。

【用法】先把木香、干姜研为粉末,然后和红糖调在一起、混合均匀,备用。此为1疗程之量,每次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时服1次,日服4次。连服13日。如嫌辣味过浓,可改为每次5克,1个半小时1次,日服8次。

【功用】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方解】此方系治疗“痛泻”之验方,由干姜丸化裁而出,包括两种药物一味食物。方中广木香辛苦性温、能醒脾行气、散寒止痛;干姜大热暖中助阳、可煦化沉积的寒邪;红糖甘温而补,先君在世时尝谓其有小建中汤的作用。组织方义是遵照《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共奏驱寒健脾、温肠止泻之功。以中、下二焦素有伏寒为适应对象,凡舌苔白滑、脉搏沉迟、面带黧色、腹痛便泻、粪不成形者,即可服用。本方具有三个特点,即:一是有效、药味少、花钱不多、易于调配,符合验、便、廉的要求;二是无副作用,在内服过程中,并不影响饮食,具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携带。

【主治】脾阳虚弱、腹中隐隐作痛、每日泻下3~5次,呈半水样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泻要方巩固不住者。

【加减】本方十分平安,无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减,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入随症药。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克;气虚无力,用人参3~8克(冲);大气下陷,用炙黄芪15~21克;阳虚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宁,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小便短少,用泽泻8~10克,猪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则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汤,分4~8次送服此散。

【疗效】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宿寒久泻之症,已历验多年,虽无大量病例统计数字,但功力甚好,大都一料便能收效,最多两个疗程即可完全治愈,效佳。

70.14 连梅芍药汤

【来源】邵章祥,《四川中医》(6)1987年

【组成】黄连、甘草各3克,乌梅、白芍各15克,泡参、茯苓、粉葛各12克,山药25克,黄芩、槟榔各10克,山楂12克,麦芽30克,炮姜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肝理脾、扶土抑木、升阳益胃、导滞和中。

【方解】慢性泄泻,其病变虽责之脾、肝、肾,而临床上以土虚木乘、肝脾失调所致者为常见。故方中以黄连、乌梅、白芍酸甘化阴,以养肝木之体、顺其曲直之性;泡参、山药、茯苓甘淡实脾、助其生化之源;黄芩清胃肠郁滞之湿热;粉葛升脾胃下陷之清阳;麦芽疏肝运脾;山楂、槟榔行瘀导滞;炮姜、甘草辛甘化阳、温煦脾胃;白芍、甘草苦甘化阴、调肝和脾;黄连、炮姜辛开苦降,疏导胃肠。本方疏补兼施、寒热互用、刚柔相济、燮理阴阳,使肝气条达、脾气冲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主治】慢性泄泻。【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70.15 白芷固肠汤

【来源】彭海棠,《陕西中医》(2)1987年

【组成】广木香、白术、乌梅、干姜各10克,苦参9克,白芷、生黄芪各15克,石榴皮20克,陈皮6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养脾胃、导湿止泻。

【方解】慢性结肠炎,由于日久难愈,由脾虚湿胜,而致气血双亏,后期而影响肝肾,形成肝肾亏虚之象,故方用白芷入阳明而祛风燥湿,对泄泻颇有效验。《本草汇言》指出:“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泄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本草述钩元》亦指出:“白芷具春生发陈之气,应于夏气而藩秀,……故一切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皆能除之。”说明白芷对阳阴肠胃之邪有治疗作用。《本草正义》更明确指出白芷治疗久泻有良效。谓:“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配苦参之苦寒、导热除湿;又以木香行气;黄芪、白术、陈皮、干姜、甘草益气健脾和胃,白芍、乌梅、石榴皮酸敛止泻。诸药协同,共奏健养脾胃、导湿止泻之功。故临床用之,效果甚佳。

【主治】慢性结肠炎(泄泻)。

【加减】腹痛明显,加延胡、川楝子;泄泻较重者,加赤石脂、五味子;腹胀明显,加枳壳、川朴;偏于湿热者,去干姜、黄芪,加黄连、秦皮;脾虚者,加党参、怀山药;肾阳虚弱者,加附片、补骨脂;夹瘀血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疗效】治疗64例,服药15~30天者26例;30~60天者20例,60~90天者18例。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一年以内未见复发者)12例(占17%);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半年以内未复发)32例(占52%);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基本正常)14例(占22%),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

70.16 敛溃愈疡汤

【来源】田继胜,《山东中医杂志》(4)1983年

【组成】黄芪30克,白术20克(土炒),菟丝子30克,柴胡10克,白芨12克,三七粉3克(吞服),广木香12克(面煨),白矾1.5克(吞服),乌贼骨30克,赤石脂24克(一半入汤剂、一半研粉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

【方解】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气血凝滞、壅而作脓,或久病不愈、脾病及肾,脾肾两虚而致。正如张景岳所说:“泄泻不愈,必自太阳转人少阴。”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重用黄芪补益肺气,且又有排脓生肌之功;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故用土炒白术健脾燥湿。《济生方》云:“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故用菟丝子平补肾元;白芨生肌止痛;三七主治下血、木香主治泄泻痢疾;柴胡升清;白矾治痰饮、泄利,取其收而燥湿之功。因本病肠黏膜有轻重不等损伤,故用乌贼骨收敛止血;赤石脂善能涩肠固脱、且对肠道内异常的发酵产物和炎症渗出物有吸附作用,对发炎的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所以用一半研粉口服比纯入煎剂效果更佳。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之功。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加减】治疗中,本病辨证分为偏热、偏寒两大类型。偏热型加炒黄芩、地榆炭、黄柏炭;偏寒型,加补骨脂、肉豆蔻(去油)、五味子。

【疗效】治疗30例,治疗1~3疗程(3周为1疗程),平均2疗程。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乙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随防1年不复发)15例(占50%);基本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乙肠镜及钡灌肠时病变仅轻度炎症性改变)7例(占23.3%);部分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乙肠镜及钡灌肠病变程度有所减轻)5例(占16.7%);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附记】临证运用,剂量一定要适当,量少或量多都不适宜。又本病病势缠绵难愈,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病特点、树立信心,坚持服药。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有节,避免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七一、治痢疾秘方(12首)

71.1 香连导滞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连6~9克,木香1.5~3克,莱菔子9克,槟榔5克,焦山楂12克,金银花30克,焦粬10克,厚朴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导滞。

【方解】方中以黄连苦寒、专清肠胃之热、其性守而不走,故能厚肠胃而解毒;木香调气以除后重,其用量不宜过多,此二味为治痢专药。山楂活血化痰以去脓血;莱菔子、槟榔、焦曲、厚朴宽中下气、宣导积滞;金银花解毒止痢。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导滞之功。

【主治】赤白痢(细菌性痢疾),症见突然发热或不烧、腹痛、大便赤白黏液或脓血便,亦有先泄水样便,继则成脓血便者,里急后重,1日十数次或数十次、小便赤短或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加减】①本病初起如有发烧表证者,加桑叶9克,薄荷5克,菊花9克;如高烧、脉数大、口渴、具有阳明证者,再加生石膏30克,滑石12克;②后重较甚、每日数十次或百余次者,加大黄6~10克。一般药下即减,但大黄不宜重用或久用;③病程较长、延久不愈者,则病久中虚,加杭白芍30克,当归9克,和血养阴,可收显效,但痢疾初起,白芍断不可用;④恶心欲吐,加竹茹20克,藿香9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甚佳。

71.2 神效红白痢疾散

【来源】李岛三,《中医必读》

【组成】土茯苓200克(炒黑存性),生地炭100克,山楂炭75克,金银花150克(微炒)、川射干100克,广木香25克,生甘草50克,陈枳壳35克(炒)。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每次用药散15克,加红糖或白蜜,用滚水冲服,日服数次,以痢止为度。

【功用】凉血清热、解毒止痢。

【方解】方中以土茯苓、金银花、射干清热解毒;木香、枳壳理气止痛;生地炭、山楂炭凉血止痢;生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重在清利湿热以治其本;湿热除,则痢自止,经络通则痛自停。药扣病机、奏效颇捷。

【主治】湿热毒、红白下痢、脐腹结痛、里急后重、红白混下、昼夜无度、脉证稍实者。

【加减】屡用屡验、疗效甚佳。

71.3 双炭饮

【来源】朱南山,《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组成】金银花炭6克,熟军炭3克,板蓝根15克,赤芍9克,白术6克,鸡内金9克(冲)、黄芩、连翘各6克,陈皮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化湿导滞。

【方解】方中金银花、熟军二炭清热解毒、导浊止血;板蓝根、黄芩、连翘助二炭解热毒;鸡内金导积滞、消停食;白术、陈皮健脾开胃、理气化湿;赤芍缓急止痛,活血化瘀。综观全方,法度谨严,有丝丝入扣之妙,是治疗噤口疫痢的良方。

【主治】噤口疫痢,证见腹痛下痢脓血、口渴烦躁、噤口呕吐。

【疗效】临床屡用、确有良效。

71.4 疫痢解毒饮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30克,黄连、黄芩各9克,白头翁9~30克,秦皮9克,生地榆15~30克、桑叶9克,鲜芦根30克,薄荷5克,金银花、马齿苋各30克,六一散20克,木香1.5克,酒军5~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熄风。

【方解】疫毒伤人最厉,热毒结于肠胃、若不急急救治即有腐肠烂胃之险。故方用生石膏性味辛凉,既能清阳明里热,又能解肌退烧;再配鲜芦根、桑叶、薄荷辛凉宣散,使邪热从表而散。虽然此种高烧是由肠胃热毒熏蒸于外,亦不能排除有暑湿热毒夹杂其间,故以辛凉之清里解肌者为君。白头翁、秦皮、生地榆凉血以止痢;金银花、马齿苋清热以解毒。加木香少许以调达气机。黄连、黄芩、大黄消炎杀菌以排毒。惟桑叶、薄荷不宜久用,一二剂即可去之。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熄风之功。

【主治】疫毒痢(中毒性痢疾),证见发病急、大便脓血或鲜紫血、高烧烦躁、口渴嗜饮、里急后重较“菌痢”尤甚。舌质红、苔黄、脉数大或细数。甚则嗜睡、昏迷、抽风。

【加减】恶心呕吐,加竹茹30克;神志昏迷为热毒上冲心包,加安宫牛黄丸1粒,犀角粉1克(或用水牛角代),天竹黄9克,九节菖蒲6克芳香开窍、凉血解毒;抽风为热极风动,加羚羊角粉1克(冲),全蝎5克以凉肝熄风。

【疗效】屡用效佳。

71.5 开噤止痢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红参10克(另煎分冲),炒金银花15克,酒炒川连5克,石菖蒲10克,石莲子15克,木香6克,白芍、炙甘草、炙升麻、炙柴胡、黄芩炭、陈皮各10克,生姜3片、陈米百粒。

【用法】药米加水同煎、米熟汤成、点滴与服。另用食物疗法,即用鱼肉之类的香美食物、置病榻前、患者欲食即与、使其饱餐、胃口一开、自然思食不吐、以诱导其开胃进食。

【功用】补正祛邪、败毒清热。

【方解】痢疾是由湿热毒邪蕴结于胃肠道中的疾患。如日久不愈,不仅气血耗损,亦使胃阴伤残,因而食思缺乏、饮食不进,故前人名之为“噤口痢”,或称“噤口毒痢”。此时正气固然大虚,但湿热邪气仍实,治之之法,徒补则助邪、徒清则伤正,故于益胃和中补气方中,加入泄湿清热降胃逆之品,补清兼行。朱丹溪云:“噤口痢者,胃口热甚故也。大冷大热,用香连丸:莲肉、木香各1半,共为末,米汤调下。又方:人参0.9克,姜炒黄连0.3克,为末浓煎、终日细细呷之,如吐则再服。但一呷下咽便开”。许浚引《仁斋直指方》云:“下痢噤口不能食,亦由脾虚,宜以参苓白术散去山药加石菖蒲为末,粳米饮调下6克或人参、赤茯苓、石莲子,入些菖蒲煎服,胸次一开,自然思饮”。现此二说,则噤口痢为虚而有热、虚中挟实,也即正气虚弱是本,湿热实邪是标,宜标本同治,切不可固执偏寒偏热,偏虚偏实一面论治。所以方用性味甘温、大补元气之人参;甘温而涩、清心除烦、开胃进食,专治噤口痢之石莲子;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之石菖蒲;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以肠澼下痢之黄连;再加仲景用治下痢、后人改作的痢疾之祖方——苦泻、酸收、甘补之黄芩、芍药、甘草三味,更佐以散热解毒,以肠澼血痢之金银花;解百毒治下痢后重之升麻;宣畅气血、升陷散结之柴胡,使以调和诸气,治呕吐反胃、泻痢后重之木香;调中导滞,能泻能补,可升可降之陈皮;和中止呕、开胃下食之生姜。诸药合用,共奏补正祛邪、败毒清热之效。配以食疗,效果尤佳。

【主治】噤口痢,证见痢久不愈、每日潮热、胃败不欲饮食、勉强食之则呕,但痢仍红白相杂、后重里急而脱肛。

【疗效】屡验屡效,一般1剂即效,2剂即安,再调理即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凡痢久转为噤口、正虚邪实患者,经用此法,多能获效。验之临床,效果确实。

71.6 新加东风散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苍术、厚朴、青皮、枳壳、槟榔各9克,山楂肉、黄芩、白头翁、马齿苋各9~15克,当归9克,甘草6克,红花9克,赤芍、丹皮、地榆各9~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清热燥湿,凉血活血,调气止痢。

【方解】本方系由明代张石顽《医方—盘珠》东风散加白头翁、马齿苋而成。方中用苍术、厚朴、青皮、槟榔、枳壳、山楂肉有化湿疏滞,宽中下气,强脾健胃,止呕止痢之功;配以马齿苋、白头翁、黄芩、甘草清热,解毒,燥温;当归、赤芍、丹皮、红花、地榆有活血化瘀,凉血清热之功,且当归、赤芍、丹皮、黄芩、白头翁、马齿苋、厚朴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特别对赤白痢之杀菌力最大。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凉血活血,调气止痢之功。本方治痢功倍于芍药汤、白头翁汤,确能收到“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效果。

【主治】细菌性痢疾(包括赤痢、白痢及赤白痢)。

【加减】一般可不予加减,或与香连丸,芍药汤加减用之。若外感暑湿,下痢口渴,尿赤加金银花、连翘、香薷、扁豆;热重于湿,舌苔黄腻,加川黄连,并重用白头翁、马齿苋;湿重于热面垢,苔白腻,后重甚者,重用苍术,厚朴,槟榔,加木香、神曲;里热甚,大便滞不出,胀痛难忍者,仿通因通用法,加芒硝、大黄;或寒湿困脾,下痢白多赤少,兼恶心呕吐,肢冷者,去丹皮、黄芩,加肉桂、制附子、炮姜、吴茱萸;下痢脓血,舌质红绛者,去白头翁,重用赤芍、丹皮、地榆;痢后给以调理脾胃,儿童以黄芪异功散;成年人用补中益气汤等无不得心应手,效如桴鼓。

【疗效】治疗100例,痊愈95例,显效5例。

【附记】东风散为张氏治痢之主方,笔者效法数十年,并依方加味,随证加减,无不得心应手,屡试屡验。

71.7 白头槟连汤

【来源】李江,《辽宁中医杂志》(6)1989年

【组成】白头翁、槟榔各15克,黄连6克,泽泻10克,大黄3克,山药30克(成人剂量酌加)。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浓煎共取汁100毫升,频频与服。

【功用】清热解毒,调气行血导滞。

【方解】方用白头翁、黄连、泽泻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大黄、槟榔攻积行气导滞,旨在通因通用、驱邪外达,以尽快缓解里急后重等症;山药甘平、补而不滞,且能防止苦寒药损伤脾胃之气之弊。扶正祛邪利于病体康复。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调气行血导滞之功。

【主治】湿热痢(急性细菌性痢疾)。

【加减】如配合复方新诺明使症状缓解更快、退热迅速而疗程缩短。

【疗效】治疗100例,年龄6个月~9岁之间,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10天,全部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日行2次以下,外观正常;停药后隔日便检,连续2~3次正常)。治愈时间3±0.63天。

71.8 海葛地连汤

【来源】张福祥,《四川中医》(9)1998年

【组成】铁苑15克,葛根、地锦草、旱莲草各10克,黄连5克,香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燥湿、行滞升清、敛血止痢。

【方解】凡治痢疾,当察虚实、辨寒热,如有湿热者,清其湿热,有积滞者,消其积滞,因于气者调其气,因于血者和其血,新感多实、通因通用,久病多虚、塞因塞用,陈平伯云“气调则后重自愈,血和则便脓自除”。消导解毒,初起宜通,久宜涩,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但始终宜照顾胃气为主,故方用葛根既清肠中之邪热,又能升胃中之清阳。铁菀、黄连清热解毒燥湿利水;香附消积行滞;旱莲草、地锦草敛血止痢。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燥湿、行滞升清、敛血止痛之功。

【主治】小儿痢疾。

【加减】腹痛甚者,加白芍;热甚者,加金银花;呕吐者,加半夏、竹茹;挟表者,加苏叶、荆芥、去黄连、旱莲草;腹胀者,加山楂、川木香;挟湿者,加苍术;便稀量多者,加车前子;大便次数多而量少者,加生大黄(另包后下);如重度失水的患儿,应给予输液。

【疗效】治疗50例,年龄5岁以下43例,6~10岁7例,服药2~4剂后,全部治愈。大便镜检,转阴天数:2~3天占60%,3~5天占30%,余为5~7天。

71.9 活血导滞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土炒杭白芍15克,土炒当归9克,三棱、莪术各5克,大腹皮9克,焦山楂、焦曲、桃仁各10克,红花6克,厚朴5克,木香2克,黄连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宣导积滞。

【方解】然病久脾阴必虚,故方用土炒归芍和血健脾以养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三棱、莪术攻破癥瘕以搜剔曲褶皱襞间之积滞;楂曲化食滞而宣中;木香、厚朴调气机以导滞;黄连厚肠胃而解毒。共奏活血化瘀、宣导积滞之功。如正在急性发作期间,可按治痢常规治疗,俟急性期过再服此方,一般二三十剂即可除根。

【主治】休息痢(慢性结肠炎)。

【疗效】临床屡用,一般守服二、三十剂即可痊愈。

71.10 加味连梅汤

【来源】廖泉清,《千家妙方·上》

【组成】黄连、乌梅各2克,麦冬、生地各6克,阿胶5克,沙参、石斛、木瓜各6克,西洋参2克。(8个月幼儿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除湿、解毒救逆。

【方解】本方从《温病条辨》连梅汤加味而成。病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胃肠所致,故方用黄连泻心包之火;阿胶益阴而平熄肝风;麦冬、生地补肾水以滋养肝木;乌梅敛阴,生津止泻;加沙参、石斛以增大其养阴生津之力;阴液充足肝风平熄,而抽搐昏迷等症自解;加木瓜味酸入肝生津舒筋和胃去湿,湿祛热清而痢自止;高热泄泻、气阴两伤,故加以西洋参以促其恢复。

【主治】中毒性菌痢。

【疗效】临床屡用,治验甚多,收效甚捷,效佳。

71.11 仙桔汤

【来源】朱良春,《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炒白术各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方解】凡慢性痢疾,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往往既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稽留的存在,呈现虚实夹杂之象。因此,在治疗立法上,既要补脾敛阴,又需清化湿热,方能奏效。仙桔汤即据此而拟订。方中仙鹤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强之功,《滇南本草》载“仙鹤草治赤白痢下”,因此,本品不但可治痢下赤白,还能促进肠吸收功能的恢复,对慢性泄泻亦有效。桔梗《别录》载:能“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大明》载桔梗“养血排脓”;《本草备要》载:桔梗治“下痢腹痛”。因此,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取其排脓治痢之效,凡泄痢大便夹杂黏冻者,取桔梗甚效。白术、木香健脾而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善疗泻痢而缓解腹痛;白槿花味甘性平无毒,能清热利湿凉血,常用于肠风泻血、血痢、带下,用治痢疾,有一定疗效,其不仅能迅速控制症状,且长于退热;槟榔本为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物,若用小剂量则善于行气消胀,故对痢疾、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有功效。诸药合用,共奏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之功。

【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黏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2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薢15克,秦艽9克;腹痛甚者,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为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黄芪15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5~7剂即可见效,续服可愈。

【附记】用本方治疗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慢性结肠炎等病,一般5~7剂即可见效。凡久泻证属脾肾阳虚或为肾阳不振者,则非本方适应证,当以附子理中丸或四神丸治之。

71.12 清肠饮

【来源】董建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葛根、黄芩各9克,焦槟榔12克,白芍15克,藿香9克,黄连6克,木香9克,生甘草6克,炮姜3克,车前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化湿,消积导滞,调和气血。

【方解】方中用葛根、藿香疏肌达表、宣化湿浊;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木香、槟榔疏利腑气、消积导滞;芍药(白芍)、甘草和血养营、解痉止痛;车前草分化湿热;用炮姜佐芩连,不仅可以寒热并治、还能防止苦寒伤胃。故本方对湿热型痢疾较为合适,临床应用确有较好疗效。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加减】治疗163例,临床治愈129例,好转2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2%。

七二、治结肠炎(泻痢)秘方(8首)

72.1 乌梅败酱方

【来源】路志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9克(后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1)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按原方配匀,烘干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空腹温开水送下,日服2~3次。

【功用】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方解】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缠绵难愈、易于复发,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其病理,既有湿毒滞肠的一面,又有久病入络脾虚的一面、虚实夹杂。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施。所以,方中以白术、太子参、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使脾健而行其运化水湿之职,不止泻而泻止;乌梅、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且乌梅擅涩肠止泻;木香、黄连擅治泻剂;当归养血和血;败酱草辛苦微寒,功擅解毒排脓;葛根升阳止泻;枳实抑肝理气。诸药配伍为用,共奏健脾、抑肝、清热、利湿之功。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黏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加减】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槟榔片等清肠导滞之品;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苡米、白蔻仁。

【疗效】多年使用,颇具效验。

72.2 姜莲养肠汤

【来源】胡翘武,《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干姜3克,毛姜、阿胶(另炖烊化)各10克,旱莲草20克,当归10克,黄连6克,白术10克,木香、防风、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每日早、晚空腹分服。其中阿胶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以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2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功用】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

【方解】慢性腹泻,机因复杂。因其经久不已,阴阳亏虚,精血不足自不待言;气血郁滞、寒热湿浊壅遏不化更为习见。肠腑既失气阴阳精之温煦滋养,又遭内蕴结邪之侵扰,彼此互为因果,虚实两极分化,传导失职,变化不及,腹痛便泻有增无减。本方以干姜、白术、炙甘草温中健脾益气,合补肾温阳、暖土止泻之毛姜温补脾肾、煦养肠腑;阿胶、旱莲草、当归滋阴清热养血,其中阿胶必不可少。杨士瀛尝谓:“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阴精耗伤之慢性腹泻,非此无以滋填厚肠、如斯阴阳燮理,益气养血,虚损肠腑始有补益之望。毛姜、当归尚能活血行血,与行气止痛之木香为伍,可使郁滞日久之肠腔脉络流畅、气血通运;黄连清热泻火、燥湿厚肠,与辛热之干姜同用,久结之寒热可得清散,内困之湿浊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更佐风中润药之防风,升散调运于胃肠间,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结者能散、郁者能达,醒脾悦胃、活泼气血,若此气血两调、寒温并投,壅遏之客邪可消,故用之效佳。

【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症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夹赤白黏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末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适,口干黏或苦,不甚喜饮,舌质淡红或暗红、多细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濡或细弦略数。临床以病程久远,形体消瘦,面容憔悴,腹痛隐顿、按之不减,畏寒肢冷,唇红口干,不甚喜饮,便泻鹜溏为主症者即可投治。

【加减】湿热偏盛者、加马齿苋30克;便血或赤冻多者,加地榆10克,鸦胆子(每服15粒,去壳吞服,日2次);阴虚偏甚,泻下量多者,加乌梅20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72.3 扶正祛邪汤

【来源】汤承祖,《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黄芪各20克,苍术12克,广木香、肉豆蔻、制附子各10克,骨碎补12克,荜拨10克,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各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气健脾、温肾清肠。

【方解】久泻,其因可由感受外邪泄泻失于调治转化而来;亦可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起居不慎、发于痢下之后;又可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所致,命门火衰、肾虚火不生土,土失温暖而成五更泄泻等。脾主一身之运化,肾寓一身之真阳,故脾虚运化无力非温其肾阳不可。因此,方中以党参补中益气,善理脾胃诸疾;黄芪补气升阳,为扶正之佳品;苍术燥湿健脾,且有强壮之效;木香行气止痛,为疗肠胃气滞之要药,功专温里止泻;肉豆蔻性涩,以温中涩肠为主效,用于久泻;制附子功能温中止痛,性纯属阳、走而不守,内则温中焦、暖下元;骨碎补温肾阳;荜拨温中止痛,且能温肾;败酱草活血、散瘀、解毒,为消炎排脓之要药;白花蛇舌草为清肠之品。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健脾、温肾、清肠之功,以达扶正祛邪之效。

【主治】慢性结肠炎,久泻虚实夹杂者。

【加减】湿重者、去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加川厚朴、槟榔各10克;肾阳不振者,加仙茅12克;纳谷不馨加炒谷芽30克;血便者,加仙鹤草20克。

【疗效】临床长期使用,治验甚多,疗效颇著。

72.4 治慢性结肠炎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木香(后下)、川黄连各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太子参30克,白米、云茯苓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健脾舒肝、行气止痛。【主治】慢性结肠炎。

【加减】腹痛明显者,加砂仁、元胡、救必应;泄泻较甚者、加番石榴叶15~30克;纳差者,加麦芽,鸡内金、布渣叶;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0克,补骨脂10克。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颇佳。

72.5 清肠饮

【来源】来春茂,《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仙鹤草30克,广木香9克,黄连6克,谷芽、麦芽各30克,炒白芍15克,炮姜3克,乌梅炭、肉豆蔻各9克,太子参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理气清肠、固涩调营。

【主治】慢性结肠炎。症见反复泄痢,时而泻下黏冻不爽,时而大便干结为颗粒,努挣难下,肠鸣腹痛,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72.6 溃结汤

【来源】林鹤和,《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组成】①太子参15克,白头翁,白芍各30克,木香、秦皮、焦山楂、川厚朴、黄芩各10克,黄连5克,焦白术10克,肉桂5克,制附子9克,甘草5克。②党参、白术、茯苓各12克,木香6克,炮姜5克,山药18克,黄芪15克,莲肉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方①每日1剂,水煎服,病程短、病情轻,以口服即可(日服2次);如病情较重、疗效较差的患者,头煎口服,用二煎(取汁约100~150毫升),点滴灌肠(每分钟60~80滴),疗效可以提高,而且药液在肠道保留时间愈长,疗效愈好。方②共研细末、水和为丸,每服5~10克,日服2~3次。丸以缓之,以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

【功用】①清热燥湿、温补脾肾、健脾抑木。②健脾益气、理气温中。

【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泄泻日行数次、腹痛腹胀者。方①可使腹痛、腹胀、泄泻、便血等症缓解、大便次数为1~2次。巩固疗效用方②。

【加减】肾虚者,加巴戟天、枸杞各10克;血虚者,加当归10克,熟地18克,砂仁5克。此为方①加减法。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常收良效。又方药中教授用自拟方氏肠炎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颇佳。药用:党参、黄芪各30克,苍术、白术、陈皮、柴胡、升麻、五味子各10克,当归、麦冬各15克,甘草6克,伏龙肝60克。每日1剂。伏龙肝先煎,取上清液煎上药两次,取汁混合(约300毫升),每日早、晚空腹分服。

72.7 结肠溃疡效方

【来源】刘瑞堂,《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败酱草30克,藿香10克,茯苓、白芍各15克,木香10克,金银花30克,大腹皮10克,肉豆蔻6克,黄连、没药各10克,炒扁豆15克,甘草10克,白芷6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置容器内,加冷水3碗,煎取半碗去渣,如法再煎1次,两汁混合,空腹温服,早晚各服1次。连服7剂为1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理气活络、缓急止痛。

【主治】结肠部溃疡病、炎症疼痛、腹胀等症。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甚佳,一般1~3个疗程痊愈。

【附记】治疗期间忌食生冷。

72.8 双补止泻汤

【来源】栗德林,《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补骨脂、肉豆蔻各15克,党参20克,茯苓15克,白术20克,薏苡仁25克,淮山药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服150毫升,日服2次,早饭前、晚饭后(临睡前)各服1次(温服)。

【功用】健脾、补肾、止泻。

【主治】肾泻(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7~10剂见效,多服可愈。

【附记】又名医于作盈用自拟治五更泻方治疗五更泻(肾泄),药用:黄芪30克,肉桂15克,制附子15克,补骨脂15克,益智仁10克,白术30克,干姜10克,巴戟天20克,肉豆蔻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口服2次。功能补肾止泻。用之效佳。

七三、治霉菌性肠炎秘方(2首)

73.1 制霉饮

【来源】杨素云,《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附子10克,炮姜5克,台参21克、淮山药20克,白头翁15克,秦皮、藿香各10克,诃子1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饭后各服1次。

【功用】温中健脾、清热利湿、涩肠止泻。【主治】霉菌性肠炎,症见腹泻、腹痛、肠鸣、消化不良、大便内检验到霉菌。【疗效】多年使用,多获佳效。

73.2 制霉止泻汤

【来源】朱文超,《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苦参10克,车前草15克,白术、苍术各6克,怀山药、薏苡仁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先用冷水浸泡上药,透后煎,头煎15分钟、二煎30分钟、三煎30分钟。三汁混合后分3~5次口服或鼻饲。

【功用】清热制霉、燥湿健脾、利水止泻。【主治】霉菌性肠炎。

【加减】久泻者加石榴皮10克。【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著。

七四、治十二指肠壅滞症秘方(2首)

74.1 温降承气汤

【来源】袁少奇,《中医杂志》(11)1990年

【组成】熟附子9克,补骨脂、旋覆花(包煎)各12克,代赭石30克(先煎)、姜半夏9克,陈皮、桃仁各12克,红花、生大黄(后下)各9克,枳实、厚朴各12克,芒硝9克(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空腹温服。

【功用】温阳攻下、活血化瘀。

【方解】阳虚胃痛便秘,法当温下。故方用熟附子辛热温阳,配以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攻下,合之为温下。补骨脂温脾助阳、温中有润,以防大黄之苦寒伤胃;旋覆花、代赭石、姜半夏、陈皮降逆化痰、和胃止呕;桃仁、红花通络化瘀以散结止痛。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温阳攻下、降逆止呕、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十二指肠壅滞症(脾肾阳虚型)。

【加减】一周内用本方,然后视呕吐、疼痛、纳食情况,以及排便次数之多少,酌情去芒硝,减少大黄用量,加党参15克,鸡内金9克以健脾消导。待诸症基本消失或明显缓解后,即改用附子理中合香砂养胃汤以巩固疗效。

【疗效】治疗30例,结果痊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纤维胃镜检查正常)26例;有效(呕吐止、饮食增加、诸症减轻)4例。总有效率达100%。治愈的26例中有15例经3年多随访未见复发。

74.2 荷叶活血汤

【来源】施鸿瑞,《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荷叶30克,紫丹参15克,红花12克,赤芍18克,川芎7克,沉香4克,槟榔、三棱各9克,党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活血化瘀。【主治】十二指肠壅滞症。

【加减】腰痛甚者,加延胡索12克,枳实9克,降香7克;呕吐甚者,加龙骨、牡蛎各30克;腹胀肠鸣甚者,加川朴12克,青皮18克。

【疗效】治疗7例,均痊愈。最长疗程3个月,最短为1个月。一般于服药20天左右即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停药后远期效果良好,未见复发。

七五、治腹胀秘方(3首)

75.1 三宜汤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成】广藿香12克,广木香9克,厚朴、苏梗、苍术、茯苓各12克,清半夏9克,前胡12克,生姜、黄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芳香化浊、宣肺祛痰。

【方解】此方由藿香正气散、平胃散化裁而成。方中藿香芳香化浊、行气和中,为君药;苏梗、生姜理气健胃消食;厚朴、广木香行气宽中消胀;前胡、半夏祛痰止咳;苍术、茯苓燥湿健脾,共为臣药;黄芩清热燥湿,为佐使。合而用之,共奏芳香化浊、宣肺祛痰之功。可治积食便溏、积食便秘、积食咳嗽三证,故名“三宜”。

【主治】因饮食所伤,而致脘腹胀痛、不思饮食、恶心欲吐,或兼咳嗽、咯白泡沫痰,或大便溏泻,或大便秘结,舌苔白滑或白黄滑等症。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临床用本方治疗以腹胀为主症者,常依本方去苍术、前胡、黄芩,加焦三仙、枳壳等以加强化食消胀之力,验之临床,疗效颇佳。

75.2 解秽汤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成】广木香10克,侧耳草30克,茵陈10克,通花根20克,鱼鳅串、水灯芯各30克,石菖蒲20克,佛手12克,猪苓20克,炒小茴香3克,茯苓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消积健脾,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为消积健脾、理气止痛之剂。方中广木香行肠胃之滞气,侧耳草清热解毒、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茵陈除湿清热退黄;通花根行气利水消食;鱼鳅串除湿利水;消食积饱胀;灯芯清心热、利小便;石菖蒲芳香开窍、和中辟浊;佛手平肝胃气痛、化痰;猪苓、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安中;小茴香理气止痛、调中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消积健脾、理气止痛之功。

【主治】因积食、积水而致脾失健运、肝胃不和、证见脘腹胀满、恶心、嗳气或矢气、食则胀甚、小便短赤、大便或溏或稀,脉细弦、舌苔白腻或黄腻。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方中侧耳草,即鱼腥草,草药名蕺菜;鱼鳅串,即马兰,草药名路边菊。

75.3 排气排便汤

【来源】李志辉,《新中医》(6)1991年

【组成】党参、金银花各20克,厚朴、枳壳、木香、陈皮、桃仁、赤芍、大黄(后下)各10克,蒲公英30克。

【用法】每剂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备用。具体方法:即术前做肠胃道准备者,一般术前2天开始口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连服2天。同时免除术前洗胃、灌肠、口服抗生素及胃肠减压之胃肠道手术准备。2术后治疗:术后12小时开始口服本方药液50毫升,2小时1次。儿童酌减。不论排气、排便迟早,连服3~5天,每日1剂。大便次数每日超过3次者,则减去大黄。同时根据不同手术种类,给予少量流汁或半流汁饮食,后逐渐增量,改至半流汁饮食或普食,并给减量输液,或不输液。

【功用】浊气引气通下,扶正破瘀活血,清热解毒。术前服用,可使胃肠道排空,有利于手术操作,且有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术后服用,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血液循环、抑菌、抗炎、有利于组织愈合及防治感染。

【方解】剖腹术后患者因手术创伤、原发病炎症的刺激和麻醉、等对腹腔脏器的干扰、以致术后产生胃肠麻痹、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腹胀痛、恶心呕吐、不能排气、排便。证属中焦气闭、腑气壅滞、气虚血瘀、气滞感染蕴热等。治宜理气行气通下、扶正破瘀活血,佐以清热解毒为法。故方用大黄,既可推陈致新、泻腑通滞,又可活血祛瘀,修复手术所致之气血、经络损伤,取其“快药下之”通因通用之理;厚朴、枳壳、陈皮、木香宽中理气、消胀除满,辅大黄通腑导滞,增强推荡之力、升降气机;桃仁、赤芍入血分以下气、破散通利、行血中之滞,既可助大黄活血逐瘀,亦助厚朴、枳壳等行气导滞,气血同调;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攻其蕴结之瘀热,控制炎症的发展;党参益气健脾、扶正祛邪。诸药合用,共奏改善气血运行、调整胃肠功能、促进康复、增强机体抵抗力及控制感染等作用。对促进和恢复胃肠蠕动,加速排气排便和防止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大有好处。本方适用于各种体质、不同年龄和病种的剖腹术后患者。

【主治】各类剖腹术后患者,证见术后腹胀痛、恶心呕吐、不能排气、排便。

【疗效】治疗245例〔在B组(单纯两项治疗)基础上加服本方〕,全部近期痊愈。术后平均排气时间提前27小时,排便时间提前37.2小时,平均住院天数缩短4.5天,切口感染率降低7.5%,明显优于B组(664例)。通过临床观察、效果良好、无明显副作用。

【附记】治疗时应注意:①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和有严重腹膜炎者应禁用或慎用;②术后按时服用中药,要特别注意饮食,应从少量多次逐渐增加;③有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较严重的腹泻,可能系大黄的攻下作用和肠道毒素的刺激作用引致。应及时减去大黄、腹泻便可缓解。

七六、治老年性痴呆症秘方(5首)

76.1 养营醒神汤

【来源】吴圣农,《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炙黄芪、党参、炒枣仁(打)、磁朱丸(另包先煎)各12克,丹参15克,黑附块9~12克(另包先煎)、炒白术、九节菖蒲各9克,朱远志4.5克,五味子3~4.5克,干姜3克。

【用法】每日1剂,先煎磁朱丸、黑附块30分钟左右,后纳入诸药,煎取250毫升,二煎再煎取200毫升。然后,将所得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

【功用】益气养营,祛痰醒神。

【方解】本方适用于癫、狂、痫、呆病,证属于本虚标实者。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扶正固本;远志、菖蒲逐痰开窍;附子、干姜温肾健脾;酸枣仁、五味子宁心安神;磁石入肾,益阴潜阳;朱砂清心安神。以补正为主,兼以祛痰,标本兼顾,收效较著。

【主治】老年性痴呆症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加减】情志不舒、食欲不振者,以越鞠丸易磁朱丸;夜尿频多加益智仁,或加服缩泉丸;便秘加生大黄;阳升火动、狂躁不安、脉数、舌红者,去姜、附,加生地、生铁落,或以当归龙荟丸易磁朱丸。

【疗效】屡用效佳,若能坚持服用,每获良效。

【附记】凡阴精亏耗、阴虚火旺者忌服。

76.2 大黄二丹汤

【来源】雍履平,《脑病辨治》

【组成】大黄10克,丹参、丹皮各15克,郁金、当归、红花、川牛膝,生地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功用】凉血活血,通便泻火。

【主治】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老年性痴呆。

【疗效】坚持服用,效果甚佳。

76.3 健脑益智丸

【来源】林肃良,《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制首乌、赤芍、川芎各10克,槐米、北五味、石菖蒲,远志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每次服6~10克,温开水送下,日服3次。

【功用】补肝肾,益精血、通血络、健脑益智、聪耳明目。

【主治】脑功能衰弱,智力减退,脑供血不足,老年抑郁症,早老性痴呆,兼治老年耳目不利诸疾。

【疗效】屡用多效,若能坚持治疗,常收良效。

76.4 桃仁复苏汤

【来源】刘寿康,《中医杂志》(9)1987年

【组成】桃仁、生大黄各10克,甘草6克,玄明粉10克(分冲)、桂枝10克,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克,朱茯神15克,菖蒲、远志各10克,蜈蚣2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祛瘀宁神、开窍醒脑。

【方解】方用桃仁承气攻逐瘀血;龙骨、牡蛎、朱茯神重镇安神;菖蒲、远志开窍醒脑;蜈蚣既可佐桃仁承气搜风逐瘀,又可助龙骨、牡蛎、茯神祛风镇惊。诸药相伍,共奏祛瘀宁神、开窍醒脑之功。

【主治】老年性痴呆。不必拘泥于阳狂阴癫之说,均可辨证使用本方。【加减】如神情默默,加胆南星。

【疗效】治疗老年性痴呆,效果颇著。本文曾列举两例,前者属狂、后者属癫,使用本方疗之,均告痊愈(略)。

76.5 温肾健脾汤

【来源】吴圣农,《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党参、炙黄芪、熟附块各12克,淡干姜3克,生白术、石菖蒲各9克,陈皮、姜半夏各6克,益智仁、怀山药各12克,越鞠丸(包)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补肾阳,益气健脾。【主治】轻度脑萎缩,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

【加减】夜寐不安,加酸枣仁9克,夜交藤30克;气滞胸闷,加柴胡6克,郁金9克,佛手6克。

【疗效】临床应用多例,疗效颇佳。早期患者连用,可使诸症明显好转。随后可用附桂八味丸、人参养脾丸等巩固治疗。

【附记】本病治疗一般进展较慢。经云:“重阴者癫。”忧愁思虑损伤心脾,心脾不足则气血生化无源,心失调养、神明之机不健,治病求本当予解郁行气,运旋升提气机而生气血;又本病证多因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湿从内生,故法当温肾以健脾,所谓“离照当空而阴霾自散也”。

七七、治胸膜炎(胸腔积液)秘方(5首)

77.1 三子逐饮汤

【来源】张子维,《辽宁中医杂志》(7)1984年

【组成】葶苈子、郁李仁各12克,杏仁9克,茯苓30克,半夏、厚朴各10克,槟榔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下气引水,涤除积液。

【方解】方用葶苈子苦辛,入肺肝二经,功能下气行水;郁李仁味甘酸、甘入脾、酸以入肝、主下气利水,此二味俱主下气行水,故为胸水之主药;杏仁苦温、入肺、利气降逆为辅;茯苓、半夏逐饮降逆,导水下行为佐;厚朴、槟榔气味苦温、疏利气道,助三子行水。诸药合用,共奏下气行水、涤除积液之功。药简力专、奏效颇捷。

【主治】胸腔积液。

【疗效】临床屡用,皆有卓效。

【附记】沈仲圭按:本方药性猛烈、宜于证实脉实、年轻体壮者。但损伤元气之剂,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77.2 三仁分利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冬瓜仁、生苡仁、白茅根各30克,杏仁泥10克,丝瓜络、旋覆花(布包)、赤茯苓、飞滑石各15克,桔梗、枳壳、柴胡、通草各10克,苇根60克。

【用法】上药加水浓煎2次,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清宣分利。

【方解】饮邪蕴结胸腔周围肋膜间,“不通则痛”,故方用冬瓜仁、薏苡仁、鲜苇根、白茅根、通草、滑石、杏仁、桔梗、枳壳、丝瓜络、赤茯苓、柴胡、旋覆花等,化气行水通络,轻清甘淡之品,以宣通分利之,颇具效验。

【主治】悬饮痛(胸腔积液),证见前胸连胁肋胀痛,或左或右,呼吸急迫,畏寒发热,咳嗽不利。虽经多次抽液,但过数日胀痛又发、屡抽屡发,经月不愈。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疗效。一般连服5剂左右即获痊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验之临床,果若斯言,信然!

77.3 清润消肿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金银花、忍冬藤、白茅根、生苡仁各30克,冬瓜仁、丝瓜络、旋覆花(布包)各15克,杏仁泥、延胡索、竹茹、瓜蒌皮、桔梗、枳壳各10克,鲜苇根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连服3~5剂。若症状减轻,则多服数剂,可望根治。

【功用】辛凉甘寒,清燥润肺,攻毒消肿。

【方解】方中重用甘寒之鲜苇根以清上焦之热而滋阴液;更用白茅根清热泻火;金银花、忍冬藤以散热解毒通络;旋覆花软坚下气、冬瓜子清利热毒、苡仁清热利湿、丝瓜络通络散结、瓜蒌皮除胸中郁热;杏仁下气平喘;枳壳消胀,桔梗利膈、竹茹润燥、延胡索止上下内外诸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燥润肺、败毒消肿之功。

【主治】胸肋瘅痛(干性胸膜炎)。初起干咳、胁痛、潮热,继则经常胀闷、动则气促似喘。且日久胸膜增厚,与膈肌粘连,故深呼吸时牵引作痛。脉浮弦数,舌红。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验之临床,确有良效,若坚持服用,多获痊愈。

77.4 逐饮方

【来源】罗晓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川椒9克,桂枝4~6克,全瓜蒌20~30克,桑白皮12克,葶苈子9克,泽泻10~13克,炒枳壳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通阳化气、宜肺利水。

【方解】方用川椒行水平喘,对水肿胀满、痰饮喘息有治疗作用;桂枝能通阳化气;又配合泽泻、茯苓、猪苓、车前子以导行水湿从膀胱而出;瓜蒌、葶苈子、桑白皮、枳壳、杏仁则取其宣肺降逆,理气行水之功。诸药合用,共奏通阳化气、宣肺利水之功。气行则水行,邪去则气顺,故用之临床多效。

【主治】胸腔积液。

【加减】若饮邪蕴郁化热,加穿心莲、黄芩、大黄。川椒改为4.5克。痰多而黄、胸胁苦满,呼吸困难,脉弦数者,加贝母、桔梗。川椒改为4.5~6克;葶苈子改为10~12克;血性胸水,加田三七、旱莲草;恢复期用太子参、黄芪、怀山药、当归、茯苓、瓜蒌等以善后调治。

【疗效】治疗63例,胸水消失时间,最短为6天,最长为16天,平均10.5天。治愈后无1例复发。而西药对照组63例中,最短8天,最长43天,平均19.8天,治愈后则有4例复发。

77.5 宽中健脾汤

【来源】张保安,《四川中医》(7)1987年

【组成】全瓜蒌20克,苏子、白术、茯苓、苡仁、葶苈子各10克,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宽中理气健脾,祛湿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全瓜蒌甘寒、能宽中理气、涤痰导滞、又能润肠通便;配苏子可增强宽中理气、祛痰平喘之功;白术为补气健脾温胃之要药;茯苓利水渗湿补脾;苡仁健脾补肺,与白术、茯苓相伍,共奏补气健脾、渗湿利水之功;葶苈子苦寒性降,有祛痰定喘、泻肺行水之力,配大枣防其苦寒而保护胃气。诸药合用,既不伤阳,又不损阴,有扶正祛邪之功。

【主治】渗出性胸膜炎(悬饮)。

【加减】胸胁痛甚者,加川楝子、枳壳各10克;咳嗽痰多而咯之不利,加桔梗、麦冬各10克;纳呆腹胀,加川厚朴、麦芽、神曲、山楂各10克;低热,加女贞子12克,丹皮10克;大便干燥,加当归12克,火麻仁30克。

【疗效】治疗20例,痊愈16例,好转3例,无数1例,总有效率为95%。

七八、治神经官能症秘方(23首)

78.1 除痰降火方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青皮、枳壳、竹茹各9克,珍珠母50克(先下)、龙胆草、栀子各9克,夜交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降痰降火。

【方解】方用柴胡、黄芩、龙胆草、栀子,以清泄肝胆郁火、以安心神;半夏、竹茹清降痰热;青皮、枳壳降气而除痰火;珍珠母、夜交藤镇心肝以安神。合而用之,有除痰降火之功。

【主治】失眠(神经官能症,痰火郁结型),证见失眠乱梦、头昏昏胀而痛、心烦易怒、胁胀胃堵、白天困倦思眠,但不能睡,晚间精神倍增、连睡意全无。脉弦滑或数,舌略红、苔白腻或黄腻、便干、多思善虑。

【加减】心烦甚,加莲子3克;痰气交阻、胸闷阵烦,加胆南星、天竹黄各9克;失眠头痛甚者,加礞石30克(先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附记】此方为治失眠心烦之主方,不但能治失眠,并对由失眠引起的狂躁证(即今之精神分裂症)同样有效,但须重加泄热镇肝除痰之品即可。治痰厥头痛、痰火癔病,亦均有效。

78.2 卧佛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酸枣仁15克(碎)、鲜生地50克,麦冬15克,石斛12克,杜仲、桑寄生、牛膝各9克,丹参15克,龟板50克(碎)、槐花米、钩藤、铁锈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养阴、安神镇静。

【方解】方中以酸枣仁为君,统治失眠;生地、石斛、麦冬养阴清热利小便;杜仲、桑寄生、槐米、铁锈、钩藤安神降压;牛膝、丹参活血化瘀;龟板镇静兼养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安神镇静之功。

【主治】阳亢性失眠。证见肌肉丰满,颜面潮红、眼部充血、精神烦躁、容易激动、大便干燥。一般多伴有高血压者。

【加减】若血压高者,加青木香15克;虚热上逆者,加龙胆草、黄柏各9克;胃呆少纳者,加厚朴9克,广木香6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6~9克,玄明粉9~15克。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

78.3 明志汤

【来源】查玉明,《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石决明、草决明各20克,远志、蝉蜕、生牡蛎、川芎各15克,菊花25克,蒺藜15克,荷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一日2次,饭后服。

【功用】育阴潜阳、熄风、镇志安神。

【方解】明志汤来源于医疗实践,借石决明、远志两味药之尾字而命名。明志汤能治“五志”引起的“情志”之病故名。神经官能症是功能性疾病,它包括中医的“不寐”、“郁症”、脏躁、百合病等。失眠是本病主要表现。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是不眠主要病机。欲使阳潜入阴、阴能敛阳,达到镇志安神的目的,务必协调阴阳,使神志得安,神经失调得以改善,余证相应而解。这是本方立法之寓意,体现异病治疗精神。笔者认为在治疗上,不宜用参芪之品,因其助阳耗阴,凡归脾养心补益之类,往往不能收效。本方适用于阴虚证,若肝胆火炽、痰热内扰之实证,则不宜使用本方。方中选二决明、牡蛎、蝉蜕为主,育阴潜阳;川芎、菊花、荷叶为辅,升清提神;蒺藜辛散苦泄,以散肝经风热;远志交通心肾,心安则寐。以上9味药为基础,随证加减,施用得当,疗效甚佳。

【主治】神经官能症(失眠为主)、神经性头痛、更年期综合征。

【加减】悲伤欲哭,加百合25克,五味子10克;忧郁善虑、加菖蒲15克;失眠多梦,加夜交藤25克,焦山栀、莲心各10克;潮热少津,加丹皮10克,石斛5克;肢麻肌颤,加全蝎4.5克,天麻10克;惊而不安,加磁石25克,龙齿20克;急躁易怒,加代赭石25克;头痛,加蔓荆子、僵蚕各10克;大便稀溏,去二决明、牡蛎,加莲肉20克,山药25克;食少纳呆,加鸡内金、焦山楂各15克;恶心呕吐,加芦根25克;腹胀,加金铃子1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著。

78.4 十一味温胆汤

【来源】徐有玲,《医方新解》

【组成】清半夏、陈皮各9克,茯苓15克,甘草、枳实各6克,竹茹12克,黄连、炙远志各6克,石菖蒲9克,夜交藤、珍珠母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痰清热、和胃安神。

【方解】本方由《千金方》温胆汤化裁而成。方中以温胆汤加黄连化痰清热为主,辅以远志祛痰安神;菖蒲化浊逐痰,并有抗惊厥作用;佐以夜交藤养血宁心;珍珠母平肝潜阳。综观全方,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尤长于调整胃肠机能,故为和胃安神之剂。此外尚有抗惊、祛痰、止咳等作用。

【主治】痰热内扰、胃失和降所致失眠,或胆虚不寐。证见失眠、眩晕、惊悸、胸闷、口苦、苔腻、脉滑数等。适用于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综合征、癫痫及冠心病等,凡符合痰热内扰、胆气虚弱、胃失和降之病机,皆可选用。对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本方疗效亦佳。

【加减】临证运用,可随病随证加减。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甚佳。

78.5 活血眠通汤

【来源】舒盛良,《四川中医》(10)1987年

【组成】三棱、莪术、柴胡、炙甘草各10克,白芍、白术、酸枣仁各12克,当归、丹参各15克,茯苓18克,夜交藤24克,珍珠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午饭后及夜晚临睡前各服1次。

【功用】活血通经、疏肝解郁。

【方解】顽固性失眠一证,发病以心为主,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景岳全书》云:“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而日久不愈,每与瘀血内阻有关,正如《医林改错》所云:“夜晚多梦,是血瘀。”故顽固性失眠,多因心气不足、心神不宁、肝气不舒、气血运行不畅,以致气滞血瘀、上扰清窍所致。是方用三棱、莪术、当归、丹参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茯苓、白术、炙草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珍珠母、白芍育阴潜阳;酸枣仁、夜交滕养心安神。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活血通经、疏肝解郁之功。本方标本兼顾,气血同治,心、肝、脾、肾并调,更结合辅助疗法,因而效果较为满意。

【主治】顽固性失眠,证见夜不能寐、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伴有心慌气短、体倦乏力、饮食减少等症。每晚只能睡1~3小时。

【加减】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加栀子、丹皮各10克;口燥咽干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心肾不交、阳虚上扰者,加交泰丸;心气、心血不足者,加黄芪、桂圆肉各12克。

【疗效】治疗112例,经治2~3周后,痊愈30例(占27%),显效45例(占40%),好转29例(占26%),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附记】辅助措施:开导患者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睡前不吸烟、不饮酒、不喝浓茶;起居有度,按时作息,配合气功方法,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参加体力劳动等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8.6 琥珀合欢白芍汤

【来源】凌一揆,《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琥珀0.6克(研末冲服),合欢花、白芍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中午饭后、临睡前各服1次。

【功用】安神解郁,养血柔肝。

【方解】思虑过甚则伤脾,脾血亏损,血虚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心神、阴液亏耗,无以上承于心,五志之火无制,而君火更亢、阳不入阴,致使心神不安而产生失眠、多梦、神疲,舌红或淡红、脉细弱或细数诸症。方中以琥珀安五脏、定魂魄、镇惊安神,为君药;辅以合欢花安神解郁,入脾补阴,入心缓气而令五脏安和、神气舒畅;再佐以养血柔肝益脾之白芍,用其苦入心、微寒泻心火、酸入肝、收敛肝阴。全方药仅3味,但组方严谨,疗效确切,尤其以血虚阴虚型病人为佳。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

【加减】肝虚有热之虚烦不眠,与酸枣仁汤合用;热病后期,热邪未尽,阴液已伤者,与黄连阿胶汤合用;心肾不足,阴虚阳亢失眠、心悸、健忘、口燥咽干,舌红无苔者,加生地、柏子仁等养心滋肾之品。

【疗效】屡用效佳。

78.7 镇静安神方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龙骨、生牡蛎各12克,珍珠母、石决明各30克,龙胆草10克,朱莲心6克,旋覆花、代赭石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镇静安神。

【方解】证分虚实,实证多因肝热扰动心包所致,治宜镇静安神,故方用生龙牡、珍珠母、石决明镇肝安神;莲子心、龙胆草,一清心热、一清肝热,心肝不为热邪冲动则神自安。旋覆花、代赭石亦为平肝镇静之剂。用治精神过度紧张、忧郁暴怒所致之神经官能症,疗效颇佳。

【主治】神经官能症,证见失眠、多梦、头昏、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烦躁、心悸、有时昏厥,或哭笑无常,或神志朦胧等证。

【加减】失眠,加首乌藤30克,五味子6克,或加黄连1克,肉桂0.3克,朱砂1克同研随药送下。黄连、肉桂可交心肾于顷刻,故能治失眠;头昏,加杭菊、白蒺藜、清半夏各10克,橘皮6克;记忆力差,加茯神10克,远志6克,石菖蒲10克;精神朦胧及烦躁、哭笑无常,加十香丹1粒、浮小麦30克,甘草5克,大枣5枚,或加百合30克;抽搐,加全蝎5克,钩藤12克;忧郁不解,加合欢花10克。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著。

78.8 八味安神汤

【来源】郑侨,《老中医经验汇编》第1集

【组成】熟地、山萸肉、茯神各15克,炒酸枣仁30克,琥珀12克,节菖蒲、白人参各12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

【功用】滋阴补肾、强志益精、镇静安神。

【方解】本方系从《小儿药证直诀》之六味地黄丸和《济生方》之归脾汤化裁而成。方用熟地、山萸肉补血滋阴、补益肝肾;茯神、炒枣仁益脾养肝、宁心安神;人参、甘草补脾益气;琥珀、菖蒲强志益精、镇静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强志益精、镇静安神之功。

【主治】心肾不交之心悸症和失眠症。心悸气短、健忘失眠、怔忡、脉细弱微急无力等。

【加减】临证运用必须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加减运用,如以心悸为主者,可加生龙骨、当归、肉苁蓉、枸杞子。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78.9 十味甘麦大枣汤

【来源】胡肇基,《新中医》(8)1984年

【组成】怀小麦30~60克,酸枣仁10~15克,大枣10~20克,桑椹子10~15克,五味子3~10克,生牡蛎15~30克,怀山药、玉竹各10~15克,天冬、生甘草各5~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酸甘合化、养阴潜阳。

【方解】本方是由《金匮要略》之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加味而成。方用怀小麦养心益肾、除热止渴,酸枣仁补心阴、导虚热、与小麦配用有养阴宁神之功;大枣(宜用黑枣)补脾气以助补血;紫桑椹养肝阴,配大枣补阴滋液;北五味子敛肺气;牡蛎潜肝阳,二药合用有敛阴潜阳之功;怀山药、玉竹既益脾肺二阴、又润上下之燥;天冬、生甘草既能养阴润燥,又能泻火清热。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合化、养阴潜阳之功。

【主治】由阴不济阳而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心神浮越所致)、眩晕(肝阳上亢所致)。脏燥阴虚型体征而具下列症状者:①泪液、涕液、唾液偏少;②舌体偏瘦,较嫩而薄,舌质红,苔少,舌面偏干;③脉偏细、弱、数;④大便偏干、小便偏短、少、黄。

【加减】(1)心阴不足之失眠、怔忡,可加远志、磁石以安神定悸。

(2)气阴两虚之心悸、怔忡、神疲、虚汗,可加人参、麦冬,合五味子而成生脉散以养阴益气、敛汗生脉。

(3)心气失守之烦躁不安、哭笑无常,可加龙齿、朱砂、灵磁石以安神定志。

(4)肺阴不足之咳嗽、喉干或痰带血丝,可加阿胶以滋补肺阴,加款冬花、百合以润肺宁嗽。

(5)肺肾阴虚之咳嗽、潮热,或低热不退,可加百合、麦冬以润肺生津,加玄参、生地以滋阴清热;低热不退,或潮热明显的,可加青蒿、鳖甲、地骨皮以养阴退热。

(6)脾(胃)阴不足之口干舌燥、饥不欲食,可加沙参、麦冬、石斛以滋养胃阴。

(7)肝阴不足之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可加生龙骨、灵磁石、柏子仁以平肝安神。

(8)肝阴不足、不能养目之眼目昏花,可加枸杞、菊花、石决明以养肝明目。

(9)肝血不足、血虚生风之身痒、皮肤感觉异常者,可加当归、芍药以养肝血,加僵蚕、蝉蜕以祛风止痒。

(10)肝阴不足、肝风内动而惊痫抽搐者,可加龟板、鳖甲以育阴潜阳,镇痉熄风。

⑾肝肾不足之阴虚眩晕,可加旱莲草、女贞子以补益肝肾。

(12)阴虚阳亢之头晕、头痛、头胀,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加珍珠母、灵磁石以潜阳。

(13)肾阴不足之咽干、口渴,可以本方送服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

(14)阴虚火旺之潮热、颧红,可加黄柏、知母、熟地、龟板以滋阴降火。

(15)心肾不安之心烦不眠,可加黄连、阿胶以交通心肾。

(16)心神不宁之心慌、多梦,可加NB021砂、磁石镇惊安神。

(17)肝气郁滞、胁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

(18)胸中气机阻滞之胸闷隐痛,可加丝瓜络、郁金以通络止痛。

(19)脾胃虚弱、食少乏力者,可加茯苓、扁豆以健脾和胃。

(20)肾虚封藏失职,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者,可加覆盆子、益智仁、酸五味子以补肾固精缩泉。

(21)肝肾亏虚,腰腿酸软者,可加杜仲、牛膝、川续断,狗脊以补肝肾,壮腰膝。

(22)虚火炽盛,迫血妄行之月经先期量多,可加地榆炭、蒲黄、炒阿胶以凉血止血。

【疗效】经长期临床运用,治验甚多、疗效卓著。

【附记】胡老常以此方加减,用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肺结核、高血压病、糖尿病以及传染病后期等表现为阴液不足者。颇获疗效。凡脾阳不振、大便稀烂及胃酸过多唾液较盛的患者,则非本方所宜。

78.10 交阴安神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何首乌、夜交藤、珍珠母各15克,丹参、茯苓、合欢花、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各9克,柴胡、五味子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中午饭后及临睡前各服1次。

【功用】滋阴潜阳、养血安神。

【方解】明·张景岳云:“不寐虽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临证指南》云:“不寐故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由此说明,失眠之病,原因虽多,总由心神失养,阴不潜阳,或邪之所扰而致阳不交阴所致。治宜滋阴潜阳、养血安神以治其本,或随证佐入一二味清热化痰之品以治其标。标本同治,重在其本。方中君以何首乌、丹参养血安神;臣以生龙牡,养阴潜阳、镇静安神,且牡蛎又有清热化痰之功;珍珠母降心火以安神,清肝热以潜阳;夜交藤善补肝肾之不足,尤能协调阴阳,对阴阳不交之失眠尤宜;合欢花养五脏、宁心神;酸枣仁善补心肝血虚以安神定志;佐以柴胡疏肝泄热;茯苓利水宁心;使以五味子养心益气,又能收敛心气。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潜阳、养血安神之功。使之阴充阳潜,邪志神安,诸症自解。

【主治】失眠(神经官能症)。证见彻夜不眠,或时而惊醒,醒后难入睡,或似睡非睡,或乱梦伤神,或白天困倦,欲睡不能,晚间则精神倍增,全无睡意;或伴有头晕目眩,善疑忌、多妄想,心悸而惊,或头胀、心烦、易怒,或腰酸腿软、心烦不宁,或气短乏力。脉细数或弦数,舌红少苔,或白腻或黄腻。

【加减】临床所见,失眠由营气不足者居多。然由邪气扰心者亦复不少,临证贵在加减化裁。盖本病以虚为本、实为标,在标在本,各有偏重。若因其他因素而致失眠者,只要执本方而随证加减即可。若偏心肝血虚者,本方去龙牡、加当归、白芍各9克,并重用首乌、丹参、夜交藤以养心柔肝;偏肝肾阴虚者,去龙牡或减轻用量,加生熟地、麦冬、枸杞子各9克滋补肝肾;兼痰火扰心者,去龙牡、丹参、何首乌、酸枣仁、五味子,加龙胆草15克,黄芩、黑山栀、竹茹、夏枯草各9克,青皮6克以消痰降火;兼湿痰中阻者,去龙牡、丹参、五味子,加法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远志各9克,并重用茯苓以温化痰饮;阴虚火旺者,去龙牡、丹参、五味子、枣仁,加元参、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各9克以滋阴降火;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9~15克;兼气血双亏者,本方合八珍汤加减;兼中气不足者,本方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受惊吓所致者,加琥珀5克(研末分冲);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麻仁15克。

【疗效】总结1970~1980年用本方加减治疗失眠250例资料,病程在3个月~3年,年龄均在35岁以上。疗程连用药10~30天之间,结果痊愈205例,显效30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痊愈率为82%。说明本方能经得住重复验证、疗效确切。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治疗期间,应忌烟酒,不喝浓茶,忌辛辣食物。注意移情易性、少思虑,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8.11 复方酸枣仁汤

【来源】李庆民,《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炒枣仁18~19克,生石决明18~60克,何首乌12克,生菟丝子18~30克,醋香附12克,枸杞子9克,当归身9~15克,山药12~18克,白术9~15克,天竹黄6~12克,白芍4~8克,桑椹子12~18克,合欢皮12~18克,琥珀0.9~3克(研冲)、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两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

【功用】补肝益肾、健脾和胃、镇静安神。

【主治】神经衰弱、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口干心烦、惊悸盗汗、腰酸腿软、脘胀食少、记忆力减退、脑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

【加减】烦躁,加栀子、豆豉;眩晕,加天麻、磁石;头昏不清,加菖蒲、菊花、桑叶;头疼,加白芷、蔓荆子、川芎;耳鸣,加蝉衣、磁石、朱砂;腰疼,加杜仲、狗脊;恶心呕吐,加生姜、竹茹、半夏(夏季用藿香、香薷)、灶心土;纳呆,加鸡内金、砂仁;腹胀,加煨草果、枳壳、厚朴;心悸,加朱砂(水飞)、远志;惊惧筋惕肉瞤,加双钩、天竹黄;多梦,加龙牙、夜交藤、去首乌;自汗,加黄芪、麻黄根、浮小麦、防风;气短倦意,加党参、黄芪;面唇少华削瘦,加阿胶、胎盘;尿频,加覆盆子,益智仁、桑螵蛸:遗精,加金樱子、芡实;阳痿,加寸云、阳起石、淫羊霍、附子、羊睾丸、麻黄(少量)。

【疗效】屡用效佳。

78.12 除痰安寐汤

【来源】印会河,《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北柴胡、枳实各10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青礞石30克(先煎)、合欢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珍珠母、青礞石二药、须先放入水中煎沸半小时,然后纳入其余诸药。因此二味为介类及矿物药,非久煎不能奏效。余可按常法煎取浓汁约150毫升,煎两次,分两次服用,距离吃饭约1小时,前后均可。

【功用】祛痰镇静,解郁舒肝,安神除烦。

【方解】失眠多梦一症,根据旧说认为是神魂不安所致。而神魂不安,则主要责之于心(藏神)、肝(藏魂)火盛、蒸湿生痰、痰火交郁,故而发生心烦不寐,或寐则乱梦纷纭,大脑基本上得不到休息,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本方系多方精组而成,上可以溯源于《内经·素问》之半夏稀米汤;下又能至现代实验室。因今人实践证明,中医除痰药多有镇静作用;同时可以归功于许学士的“珍珠母丸”,因本方重用珍珠母。本方系得自祖传,由先父秉忠公传我,而我又屡经更易,始具今日之规模。方中重用珍珠母镇静潜阳;礞石化老痰,通便下;柴胡疏肝解郁、配枯芩清泄肝热;清半夏、青皮、胆南星燥湿化痰;枳实助柴胡理气解郁;竹茹清热和胃;龙胆草、栀子清肝泻火;合欢皮、夜交藤养血宁心;葛根解肌祛邪。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祛痰镇静,解郁舒肝,安神除烦之功。

【主治】由七情六郁而引起的:失眠烦躁、乱梦、头痛昏晕、多愁善感、疑虑妄想、惊悸夜游、无端善怒,悲啼涕泣以及幻睡等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神经官能症及癔病

【加减】头痛甚,中医称为痰厥头痛者,加钩藤3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5克,赤芍30克,以舒挛镇痛;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12克,生大黄6克,以润肠通便;抽搐动风者,加羚羊角面1克(分冲),以清肝熄风;狂言乱语、躁动不宁、幻视幻听者,则其病已由量变到质变,属于癫狂之症,所谓“精神分裂症”之类,本方须加菖蒲10克,远志6克,以豁痰开窍。外加“礞石滚痰丸”6~9克,上午1次服下,下午可得泻下二、三次不等。慎不可睡前服用此丸,因为此药起作用时,可见腹痛泻下,影响睡眠,反滋病变。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尚属满意。

78.13 百麦安神汤

【来源】路志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百合、淮小麦各30克,莲肉、夜交藤各15克,大枣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以冷水浸泡半小时,加水至500毫升,煮沸20分钟,滤汁存入暖瓶内,不计次数,作饮料服用。

【功用】益气养阴、清热安神。

【方解】神经衰弱及神经官能症的发生,主要因思虑过度、心阴暗耗;或久病不愈、阴血耗伤;或劳心伤脾、气血两亏,致使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心,不时可涉及肺、脾、肝三脏。本症不是脏腑形体的实质病变,而属功能失常,临床以虚多邪少者多见,且一般病程较长,故治疗上不能孟浪从事,急于求成。如因其虚而用重剂滋补,不但药过病所,且可引起诸如胸闷脘痞、腹胀纳呆等不良反应;如因其有邪而攻之,亦会进一步损伤正气,加重病情。所以必须从虚多邪少、功能失常这一点着眼,缓缓为之,以清淡、轻灵、活泼、流动之品,斡旋其病机,调整其功能,补虚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故取《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与百合汤之义,再加莲肉、夜交藤。方中以淮小麦、甘草、大枣益心脾之气;以莲肉、百合、大枣养血和营;以百合微寒之性,清内蕴之虚热;且淮小麦、百合、莲肉、夜交藤、大枣诸药均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养心阴、益心气、清虚热、缓诸急、安神定志之功。

【主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神志不宁、心烦急躁、悲伤欲哭、失眠多梦、善惊易怒、心悸气短、多汗、时欲太息、舌淡红或嫩红、脉细弱或细数无力为主症,中医辨证属心阴不足,虚热内扰,或气阴两虚、心神失养者。

【加减】兼气郁者,加合欢花30克;兼痰浊者,加竹茹9克,生姜6克;兼湿邪阻滞者,加藿梗、荷梗各1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附记】又本方治脏躁(更年期综合征),效果亦佳。

78.14 潜阳宁神汤

【来源】张琪,《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夜交藤30克,熟枣仁20克,远志15克,柏子仁20克,茯苓15克,生地黄、玄参各20克,生牡蛎25克(先煎)、生赭石30克(研包、先煎)、川黄连10克,生龙骨2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阴潜阳、清热宁心、益智安神。

【方解】不寐一病,临床颇为多见。《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临床观察不寐多由五志过极,心阴暗耗,心阳亢奋所致。本方用黄连以清心火;生地黄、玄参滋阴潜阳,更用龙牡、赭石以潜降阳气、使阳入于阴。然此病日久、思虑过度、暗耗心阴,故再用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不寐常见初睡之时忽然跳跃,似惊而醒,有似心虚胆怯而实非,乃阳亢阴亏、初入之时交合浅而脱离快,自然阴阳不能相济而复醒。因此,除滋阴潜阳外,必须用黄连以直折心火,从而达到泻南补北,心肾相交,阴平阳秘之目的。

【主治】心烦不寐、惊悸怔忡、口舌干燥、头晕耳鸣、手足烦热,舌红苔薄,脉象滑或弦数。

【加减】若阴亏甚,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可加麦冬15克,百合20克,五味子10克;情怀抑郁、烦躁易怒者,可加合欢花、柴胡各15克,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为胃家郁热,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可加小量大黄,以泻热和胃。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10剂见效,15~30剂可愈。

78.15 养阴健脑汤

【来源】刘绍安,《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炒黄柏、全当归、炒知母各10克,杭白芍、朱茯神、炙龟板各20克,炒川连5克,朱生地、朱麦冬、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炒枣仁、枸杞子各30克,明天麻15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龙骨、牡蛎加水煎30分钟,然后加入余药同煎取汁,连煎2次,然后将二次药汁混合,分2次温服。

【功用】养阴健脑。

【方解】头痛、头晕、头胀、耳鸣、脑鸣、失眠或嗜睡,心悸健忘属现代医学之神经官能症范畴。起因多由社会、家庭、工作学习等出现问题,本人心胸狭窄,用心用脑过度、精神情志失调刺激有关。多因情绪不遂,久郁化火,肝肾之阴耗损,肝阳偏亢,故出现头痛、脑胀、耳鸣脑鸣、记忆力减退等症。又因肝肾同源,心肾相交的关系,常致使阴亏于下,相火炎上,水不升、火不降,形成心肾不交,故心神不宁、心悸胆怯、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盗汗梦交、口干喜饮,舌红而干、苔薄黄,溲短便燥,脉细数或弦数,血压偏高之象。

本方取生地、龟板、知母、白芍、麦冬,枸杞子滋水补阴以抑阴火之浮游;川黄连、黄柏清心降火;龙骨、牡蛎微寒潜镇;朱砂、酸枣仁,一以镇心、一以养心,同奏安神之效;明天麻熄风定惊;当归养血、茯神安神;合用对阴亏而见健忘头痛者颇为适宜。

【主治】头痛脑胀、耳鸣、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口干喜饮、舌红少津、脉细数或弦数、血压偏高之肝肾阴虚型病症,即西医所称的神经官能症。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78.16 益心定志汤

【来源】言庚孚,《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当归身10克,白檀香、北五味各5克,细砂仁3克,酸枣仁、炙远志、玉桔梗各6克,煅牡蛎(先煎)、紫丹参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牡蛎加水先煎15~30分钟,然后纳诸药同煎。水煎两次,二汁混合,分2次温服,其中1次在临睡前服之。

【功用】和血通阳、补益心气,育养心神、宁神定志。

【方解】神经官能症在祖国医学中属不寐等范畴,不寐在《内经》中早已论述甚详。经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阴跷主目瞑,凡心阴不足,虚火上犯则阳跷盛,即发生不寐,治疗当侧重养心阴,故选用枣仁、五味、远志等养心药则较合理。但治疗重点也不完全是心阴,而在于通心阳,患者有明显心气不足,气血流行不畅之症状。心气与心血,心阴与心阳,当以心气、心阳为重点,和血以通心阳。方中丹参和血而养血;檀香、砂仁芳香开窍通阳气;桔梗升提引药入心经;牡蛎重镇,使浮越之阳入于阴,使阴平阳秘而取效。

【主治】神经官能症,证属气阴两虚者。

【疗效】多年应用,效验颇著。

【附记】本方为余医治心悸不眠的常用方,经临床反复使用,效果满意。不寐之症类型不下十余种,故临证之时,当仔细辨认,实证宜治邪,如水病不寐、痰盛不寐、咳逆不寐、胃不和不寐、六经致病不寐等,分而治之。虚证当益损,在心、在肝、在脾、在胃、在气、在血,须辨证投药,方可收到功效。

凡阴虚火旺者忌用此方。

78.17 丹参枣仁汤

【来源】董建华,《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丹参、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夜交藤、合欢皮各15克,炒枣仁、柏子仁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先用水将方中生龙骨、生牡蛎和其他药物分别浸泡30分钟,再先煎生龙骨、生牡蛎30分钟,然后纳入诸药再煎,取汁250毫升,再加水煎取150~200毫升,两次煎出药液共300~450毫升左右,混合分2次温服,其中临睡前服1次。

【功用】补心阴、养肝血、清虚火、安心神。

【方解】失眠多与心肝肾有关。心藏神,赖肝血以养,需肾水以滋。肾藏精,肾虚则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热拢神明、神志不宁,因而不眠。若情志所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火动扰心,神不安宁,亦致失眠。临床上需根据脉证,审因论治。本方运用于心肝火旺,心肾不交的失眠健忘。方中丹参入血,既养心肝之血,又凉血分之热,从而起到安神作用,为本方主药;炒枣仁养肝血,柏子仁补心阴,以助补养之力;生龙骨、生牡蛎镇静,以增安神之功;夜交藤清虚火,安心神;合欢皮化痰浊,宁心神。诸药合用,共奏补心养肝、安神益智之功。

【主治】失眠、心烦不眠、难以入睡、睡即多梦、不耐思考、记忆力减退、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细弦数。

【加减】眼眶发黑,加生熟地或女贞子;若虚烦性急,加山栀、白芍;若难以入睡,心苦舌尖红痛,加黄连或木通少许;若头晕目赤,加珍珠母;痰多可加茯神、菖蒲;胸胁闷胀、叹息,加郁金、香附;大便不通,加枳壳、槟榔、瓜蒌;时有燥热,面红或眩晕耳鸣,加龟板、磁石、石决明;五心烦热,加功劳叶、地骨皮、知母。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满意。一般5~7剂见效,10~20剂可愈。若能灵活加减,切中病机,其效必著。

【附记】凡气虚阳虚者及因邪实内扰者慎用此方。

78.18 百合安眠汤

【来源】吴威仪,《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百合、制首乌、龟板(先煎)各24克,龙骨(先煎)、熟地黄、生黄芪各15克,炒枣仁12克,柏子仁、当归、远志、冬葵子各10克,五味子、陈皮各6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取龙骨、龟板加水适量,文火煎,与此同时将余药加水适量浸泡之。10分钟后,将余药连同所浸之水一并倒入药罐内,煎20分钟后,倒出药汁,再加水煎取第2次药汁,然后,将2次药汁混合,分2次服下,其中临睡前服1次。

【功用】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主治】神经衰弱,症见劳倦内伤,肾阴亏虚,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者。

【疗效】临床屡用,多能在短时期内收到良效。

【附记】凡脾虚纳差,大便溏薄者慎用此方。

78.19 紫灵汤

【来源】赵棻,《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紫石英(先煎)、灵磁石(先煎)、谷芽、麦芽各30克,菟丝子、枸杞子、淮山药各15克,党参12克,茯苓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紫石英、灵磁石先煎30分钟,然后加入浸泡30分钟的余药同煎,沸后10分钟,即可取汁,药渣再兑水,煎20~30分钟,取液去渣。将2次煎出的药汁混合,于饭后2小时许温服,日服2~3次。

【功用】健脾补肾,益阴安神。

【方解】失眠病因多端,临床兼证各异,固而需根据不同证型及不同兼症,选取不同方药,辨证施治。本方适用于阴虚阳亢型者,故方用磁石、紫石英一寒一温,以摄元阳,益阴安神;菟丝子、枸杞子助磁石补肾益阴,以潜元阳;党参、茯苓、甘草补中健脾益气;加谷芽、麦芽以助消化,同时还有防金石药伤胃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益阴安神之效。

【主治】因阴虚阳亢所致之失眠、头晕目眩、耳鸣,甚则耳聋、肢倦神疲、纳呆,舌淡,脉弱者。

【加减】眩晕者,加制首乌15克,菊花炭6克;晕厥、血压偏低者,党参改生晒参9克或西洋参6克,加山萸肉6克;失眠严重者,加酸枣仁24克,金蝉花3对(六朵),朱砂1克(分冲)、夜交藤15克;心悸严重者,加丹参15克,赤芍9克;耳鸣严重者,加石菖蒲3克,五味子9克。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3~5剂见效,15~30剂可愈。

78.20 补心安神膏

【来源】赵绍琴,《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黄芪、沙参、生地、当归、旱莲草、金樱子、五味子、焦麦芽、鸡内金,桑椹、赤芍、白芍、川芎各60克,黄芩20克,川黄连10克,远志肉、阿胶、女贞子各30克,生牡蛎、珍珠母各80克,鲜葡萄2500克,鲜苹果4000克,蜂蜜150克,冰糖60克。

【用法】将前20味药除阿胶外,共入锅中,煎煮4小时,去净药渣,置文火上浓缩,加鲜葡萄和鲜苹果、再煎,再去药渣,加入蜂蜜与冰糖,徐徐收膏。同时将阿胶溶化于膏内,以滴水成珠为度,贮于瓶中备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取1匙,开水化服。

【功用】健脑安神,养血宁心。

【方解】方中黄芪健脾益气;女贞子、旱莲草、金樱子、桑椹子、五味子滋补肝肾,以达补心阴之效,此即虚则补其母;当归、赤白芍、川芎、阿胶养血;生牡蛎、珍珠母重镇安神;沙参、生地、鲜葡萄、鲜苹果、蜂蜜生津增液,以润大肠;老年血虚便秘之人,尤为适宜;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在大量滋补药中加入焦麦芽、鸡内金、远志、黄芩、黄连,一则可防补药滋腻碍胃,二则可消胃中积滞,疏理肠腑,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安神、养血宁心之功效。

【主治】劳倦思虑不过,心脾两虚的失眠证,或伴见脾虚气滞,而见心悸健忘、肢倦神疲、纳食欠佳、面色少华、大便秘结,舌淡,脉细弱者。

【加减】如素有肺虚、燥热咳嗽,或血虚便结者,加川贝母、麦冬、玉竹各30克;痔疮、便血者,加丹参、干荷叶各30克,炒地榆、炒槐花各60克;燥热干咳、舌瘦干红者、加款冬花、桑白皮、地骨皮各60克,紫菀30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著。多1料即愈。

【附记】如遇感冒及其他疾病发生,应立即停服此膏,以免留邪。待新疾(如感冒等)愈后可再服此膏。

78.21 安神煎

【来源】徐景藩,《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炒陈皮、莲子心、胆南星、石菖蒲各6克,郁金10克,朱茯神、酸枣仁各15克,龙齿20克,炙甘草5克,麦芽30克,大枣10枚,黄金首饰6~10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黄金首饰穿线,缚紧,置砂锅内,加水1000毫升,煮沸后文火续煎1小时。其余诸药放入水中搅拌、浸泡、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水量少时可略加。煎成200毫升,临睡前温服。服药后,以温热水洗脚后就寝。

【功用】燥湿化痰,清心安神。

【方解】木方所治病证,属于精神紧张,心情不愉快所致。气郁不舒,影响脾气之运化,聚湿生痰;或因气郁化火,煎熬津液,亦可生痰。明代戴思恭说: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化痰理气为治疗本病的第一要义。故方用陈皮、半夏、朱茯神、甘草,取二陈汤之义,燥湿化痰,同时朱茯神还有宁心安神之功;加胆星增强化痰的作用,并能清热;石菖蒲、郁金、莲子心清心化痰解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石菖蒲镇静作用;龙齿镇心安神;酸枣仁宁心安神;麦芽健脾和胃消食;另以金器置药中,煎煮其义在于取其微量元素,需用真金。诸药合用,有燥湿化痰、清心定神之功。

【主治】痰湿内停、失眠、健忘、头昏脑胀、胸闷不舒、不思进食者。

【加减】如舌质红、口干者,去陈皮,加天冬、麦冬、何首乌各12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甚佳。

【附记】内无痰湿者慎用。

78.22 高枕无忧丹

【来源】任达然,《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生地、酸枣仁、阿胶、知母、茯神各60克,鸡子黄4枚,琥珀末、黄连,甘草各10克,川芎4.5克,远志45克,猪心血,炼蜜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以猪心血和之,加炼蜜适量,制为丸,朱砂为衣,每丸1.5克。或以上剂量的1/5~1/4水煎服。每晚临睡前2小时服3~4丸,以灯芯汤送下。如作汤剂,则每日1剂,日服2次,下午3~4小时服头煎,晚间临睡前服第二煎。

【功用】滋阴清心,宁心安神。

【方解】本方由酸枣仁汤与黄连阿胶汤加减而成。方中酸枣仁养肝血、宁心神;配以川芎疏肝理气,一收一散,相反相成;更以知母、黄连清热除烦,制川芎之辛燥;生地、阿胶、鸡子黄滋阴,使亢阳有所附;茯苓、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磁石、琥珀镇心安神;猪心血和药,取“心者入心”之义,为诸药之引。诸药合用,具有滋阴清热、镇心安神之效。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虚阳困扰中宫,心火炎而神不足,而见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一般服15~25剂即效或痊愈。

【附记】湿热内蕴者忌用。

78.23 挹神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石决明20~45克(先煎),生龙牡各15~30克(先煎),生地12~18克,生白芍10~15克,炒黄芩10克,茯神(苓)15克,香附10克,远志9~12克,炒枣仁1220克,白蒺藜9~12克,合欢花6克,夜交藤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养阴柔肝,潜阳安神。

【方解】本方中以生石决明、生牡蛎咸凉清热,益肝阴,潜肝阳,收浮越之正气,为主药;生地、白芍补益真阴,滋水涵木,凉血生血,柔肝安脾,为辅药;首乌藤滋益肝肾,交合阴阳;合欢花解郁安神;酸枣仁养肝助阴,宁心敛汗而安神;远志肉交通心肾;白蒺藜,散肝郁,祛肝风,共为佐药;香附为阴中快气药,引血药至气分,增强诸药活力,兼能理气解郁;黄芩泻肝胆火,益阴退阳,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达养阴柔肝,潜阳安神,交通心肾之功。

【主治】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心悸不宁,阵阵轰热,心烦汗出,情绪不稳,精神不振,悒悒不乐,遗精滑精,腰酸腿软,不耐作劳,舌苔薄白,脉生弦等(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亢旺型)。可用于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忧郁症等出现上述证候者。

【加减】肝血虚者,加当归、阿胶(烊化)各6~9克;急躁易怒者加生赭石、灵磁石(均先煎)各20~30克,白蒺藜10克;头晕明显者,加泽泻30克,钩藤20~30克;悒悒不乐,精神不振者,加厚朴花10克,玫瑰花5克,佛手片6克,加重合欢花之量;肝火旺,口苦口渴、舌红、目赤、多怒、大便干结者,加龙胆草6克,芦荟1~2克,青黛6克(布包),木通5克,并加重生地,黄芩的用量;肝肾阴虚,梦遗失精者,加山萸肉6~9克,天门冬10克,玄参15克,泽泻12克,金樱子10克;心火旺而失眠多梦者,加川连6克,竹叶、莲心各3克,小草10克;心血不足而心悸不宁者,加麦冬10克,丹参12~15克,柏子仁10克;心脾不足,消化不良,四肢倦怠,大便溏软者,加炒白术10克,芡实12克,龙眼肉10克,茯苓改为30克;大便溏泄者,去生地加肉豆蔻10克,车前子12~15克(布包);心肾不交者,加灵磁石20~30克(先煎),磁朱丸(布包煎)6克,交泰丸(川黄连、肉桂)6克同煎;心肝血虚,神魂不宁而失眠严重者,加生赭石15~20克(先煎),改炒枣仁30克(先煎),白芍15克,加重生牡蛎用量。等等。

【疗效】治疗神经衰弱(阴虚阳旺型)48例,收到了显著效果。并经随访观察,治愈者8例,基本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3例。用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亦每收到极其满意的效果。

七九、治精神分裂症(癫狂)秘方(3首)

79.1 瓜蒌泻心汤

【来源】姚子扬,《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瓜蒌30~60克,制南里、姜半夏各10克,川黄连6~10克,栀子、枳实各15克,竹沥10克毫升(兑入),橘红、柴胡、大黄、石菖蒲各10克,郁金12克,白芍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功用】舒肝解郁,清心化痰。

【方解】肝主疏泄而喜条达,心主神明而恶热。若所愿不遂,忧郁恚怒,肝气郁滞,郁久化火,灼津生痰。痰、气、火三结合,母病及子。扰乱心神,则精神失常,遂成是症。治当疏肝理气,清心泻火,涤痰开窍,安神定志。故方中以柴胡、枳实疏肝解郁;二药升降相合,更加郁金、白芍,共理气机;瓜蒌、南星、半夏、橘红宽胸利气,化痰散结;竹沥豁痰利窍;更以栀子、黄连直清心肝之火;大黄苦寒降泻导痰火下行。诸药合用,疏肝解郁,清心化痰,痰火一清则心神自安。

【主治】精神分裂症,烦躁不安,多语善疑,或哭笑无常、夜不安寐,或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加减】躁狂不安、便秘者,加礞石10~15克;失眠重者,加朱砂1克(研细冲服);口渴喜饮者,加知母1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著。

【附记】本方对恚怒郁结,或因高考落榜,或恋爱失意等情志不遂所致的青年患者奏效甚捷,若能辅以心理启示,劝说开导,效果更好。

79.2 补虚安神汤

【来源】庄奕周,《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西党参、酸枣仁各15克,黄芪12克,当归、法半夏各6克,枳壳、陈皮各4.5克,茯苓、柏子仁各10克,全蝎3克,肉桂2克,珍珠母(先煎)30克,猪苦胆1个(内装川芎末1.5克,管口扎实,防止胆汁外溢)。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二汁混合,分2次温服。

【功用】补虚扶正,化痰熄风,安神定志。

【方解】本方以党参、黄芪、当归益气健脾,养血宁心;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枣仁、柏子仁安神定志;猪苦胆祛郁热;珍珠母镇肝逆;枳壳行气滞;全蝎熄肝风;肉桂引火归源。诸药合用而有较好的补虚安神作用,故用之多效。

【主治】精神分裂症,属于体虚而内挟风痰,上扰神明,神不内守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凡肝肾阴虚者慎用此方。

79.3 癫狂方

【来源】姚道昌,《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大黄、橘红各12克,川厚朴、山栀、黄芩各10克,柴胡9克,生地30克,竹茹15克,龙胆草10克,茯苓20克,生石膏40克(先煎),灵磁石60克(先煎),车前子15克(包),麦冬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泻肝火,清阳明,通二便,镇心安神。

【方解】本方由大柴胡汤合龙胆泻肝汤化裁而成。方中以山栀、黄芩、龙胆草泻肝胆之火;火盛伤阴,故取生地、麦冬养阴以火;茯苓、橘红、竹茹化痰;柴胡、厚朴疏达气机;石膏清阳明实热;磁石重镇安神;生大黄、车前子通利二便。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