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杂症』处方:湿温--沈绍功
三.湿温清·薛生白著《湿热病篇》是湿温的代表作。由外感湿热内伤湿困脾胃,内外合邪的一种特殊外感热病。即别于伤寒,又异于温病。湿温以湿邪为主,涉及脾胃,多以中焦脾胃为中心。湿邪重浊腻滞属阴邪,与热蕴蒸不化而胶粘难解,故病缓程长,缠绵反复。加之祛湿要温燥,妨于热邪,清热宜寒凉又恋于湿邪,故湿温难治。湿温诊治要分辨7个证类,处置3个变证和掌握4个治要:1.湿遏卫气证-苔白腻,脉软濡,身热不扬,体表初扪不太热,扪之稍久有灼手感。恶寒少许,头重如裹(卫分证),身重肢困,胸闷脘痞(湿邪蕴脾)。化湿为主(宣上、畅中、渗下)-三仁汤宣肺利气(杏仁),畅中燥湿(蔻仁,法夏,厚朴),淡渗利尿(生苡仁、猪苓、云苓、泽泻),解表湿(藿香、豆豉),泄湿热(竹叶、滑石)。忌辛温发汗,忌上蒙清窍而神昏;忌攻下过早,易伤脾胃阳气而洞泄;忌滋腻阴柔,易湿滞不化而病缠。2.邪伏膜原证-苔白厚腻,脉软而缓,寒甚热轻,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宣透膜原-《时病论》雷氏方宣化(藿香、法夏、生姜),疏利(厚朴、槟榔、草果),清化(黄芩)。方性温燥,一旦湿化热透,热邪偏重应急时转为清化。3.湿郁中焦证-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并重,交蒸郁中,发热渐高,汗出不解,朝轻暮重,渴而少饮,痞闷呕恶,便溏溲赤。化湿清热-王氏连朴饮化湿(厚朴、法夏、石菖蒲),清热(黄连、栀子、豆豉、芦根)。4.湿热蕴毒证-苔黄腻,脉滑数,发热口渴,胸腹痞胀,肢倦身黄,咽肿尿赤。化湿解毒-甘露消毒丹化湿(藿香、砂仁、石菖蒲、滑石、茵陈),解毒(黄芩、连翘、射干、贝母、薄荷)。5.痰蒙心包证-湿热证兼见神识昏蒙,谵语。清热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清热(栀子、连翘、菊花、丹皮、竹叶、滑石、牛蒡子),豁痰(石菖蒲、郁金、竹沥水、生姜汁),开窍(玉枢丹),热重(至宝丹),湿重(苏合香丸)。6.下注膀胱证-湿热中阻而见小便不利淡渗分利-茯苓皮汤渗湿(茯苓皮、猪苓、大腹皮、生苡仁),清热(竹叶、通草)。7.热重于湿证-苔薄黄腻,脉象滑数,热盛阳明(胃)兼见湿蕴太阴(脾),状热烦渴,身重脘闷。清气化湿-苍术白虎汤清气(生石膏、知母)、化湿(苍术、生苡仁)。湿温有3个变证宜妥善处置,以防生变:1.化燥便血-舌质红绛,便色鲜红,灼热烦躁,急宜凉血止血,投犀角地黄汤加地黄炭、银华炭、侧柏叶。2.气随血脱-汗出舌淡,脉来微细,面白肢冷,便血不止,急宜益气固脱,独参汤及黄土汤温阳止血,温脾阳(附片、白术、伏龙肝),养血(生地、阿胶),清余热(黄芩)。3.湿盛阳微-苔白质胖,脉象沉细,形寒心悸,面浮肢肿,小便不利,急宜温阳利湿,投真武汤,温阳(制附片、生姜),健脾利湿(白术、云苓),敛阳(白芍)。湿温4个治要:1.三法化湿-宣透化湿,湿从汗解;畅中燥湿,湿从燥解;淡渗利湿,湿从尿解。2.偏重论治-湿重于热,化湿为主,少佐温燥,多用渗利;热重于湿,清热为主,慎用苦寒,兼以化湿;湿热并重,化湿清热兼施。3.阶段治疗-初期卫气同病,化湿为主,邪入气分按偏重论治;化燥化火后按温病论治,后期顺证,醒胃健脾;逆证温阳利湿。4.善后收功-清理余邪,醒脾和胃。方用五叶芦根汤:清余邪(芦根、冬瓜仁),醒脾和胃用五叶(藿香、薄荷、荷叶、杷叶、佩兰)芦根、菊花、乌梅煎水送服保和丸;针刺内关、足三里。 40种巧治(2)湿温病很难治,湿和温是矛盾的。七个证类,三个变证,四个治要。第一个,湿阻遏了卫气。化湿用的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以三个仁为主药,配了其它的药。当然三个药都有了,选上、畅中、渗下,三焦呀,上、中、下三焦,解表投用藿香和豆豉,泄湿热用荷叶和滑石。第二个证类是邪伏膜原证,要宣透。用的雷氏方宣化,梳理和清化,可是三个组方特点,宣化、疏理、清化,就是邪深入一步到了膜原。第三个,湿郁中焦。到了脾胃了,要化湿清热,用连朴饮。它这两个组方特点:一个就化湿,一个就清。它这些清热的药都注意了,是苦寒当然不会恋湿,更不会伤胃,也不滋腻,所以它津液互根吗,连麦冬、沙参都不用。第四个,湿热蕴毒证。这就重了,湿热蕴毒用化湿解毒,用甘露消毒丹。它也由两部分组成,化湿不光清热,而且解毒。解毒里面重点的药就射干,射干是明显的清热解毒的药;还有一个贝母,这里的贝母不用大贝、小贝,用土贝母,不是浙贝川贝而是土贝母。第五个,痰蒙心包证,要清热豁痰,用菖蒲郁金汤。清热豁痰两部分组成:清热里面关键的药是牛黄,当然现在真牛黄很难找到,用人工牛黄;豁痰里面主要的药就是竹沥水。这个类型就重要了,出现了神智失常。第六个,下注膀胱证。湿热下注膀胱最好治,也没危险性,就是膀胱湿热,或叫下焦湿热,渗湿分利用茯苓皮汤。分两部分:一个渗湿;一个分利。第七个,热重于湿证。热偏重,要清气化湿,用苍术白虎汤,清气和化湿,唯一就把原方的粳米改成了薏米,化湿作用更大,粳米仅仅是和胃。另外白虎汤本来治疗就是肺胃实热,要用和胃的药就是粳米,但薏米呢即能和胃又能化湿,就改成了薏仁米,这是前面七个证类。后面三个变证:1.湿温呀就怕便血,便血呢,就要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犀角改成水牛角代替,侧柏叶必须得生用,银华要炒成印花炭,这是我们家传的一个特点,止血凉血止血,银花炭特别有效,当然药店里面没有银华炭。怎么办呢?拿30g的银花自己炒,炒炭了,要下10g的银华炭,中毒性菌痢用银华炭相当有效。2.第二个变证,气随血脱。便血多了就脱气了,这个变证也很危险,要益气固脱。用温阳、养血、清热三部分组成,寒热并用了,这个附片一定要先煎半个小时,制附片。这个伏就是伏龙干肝,也就灶心土。中医很有保护意思,你说开了灶心土,病人本来就反感,让我吃土,你开这个伏龙肝他就特别新奇,啊!这龙的肝,而且伏龙的肝,效果好,其实就是一把土;你写蚯蚓,病人反感,你让我吃蚯蚓,写地龙就了不得了,地上的龙,它保护意思非常重要;这个给你讲了:不用阿胶太麻烦了,用阿胶珠,就蛤粉炒,炒成圆球。3.第三个变证就是湿盛阳微,也是危险的变证。湿很重啊,阳气就衰微了,它必须温阳利湿,温阳还要利湿,这也是调阴阳呀。光温阳不行,加上利阴的药,一味白芍,它温阳作用就明显提高了。一个拉血,一个气脱,一个阳微,这温病里面的三个变证,都比较危重。四个治要:第一个就是三法化湿。宣透、畅中、淡渗,这是三仁汤的代表组方特点,选透、畅中、渗下。第二个偏重论治。找偏重,湿和温是两个想对的邪,它里面有偏重,湿重于热或者热重于湿,或者湿热并重。偏重呀,要找偏重。立法:湿重的,化湿为主,清热为辅;热重的,清热为主,化湿为辅;湿热并重的,那清热化湿,不同的立法。当然这里面最大的原则,化湿的时候要注意燥性,燥性就要助热;清热的时候,要注意凉性,寒凉就会助湿,掌握这个原则,否则处理不好。湿温,所以你要三个法,宣上、畅中、淡渗用三仁汤,先把湿解决了,然后找偏重,偏重里面注意不要燥,不要凉。第三个阶段治则。不同的阶段立不同的治则,卫气同病,用化湿为主;邪到了气分,按照偏重来论治;化燥化火了要按温病来论治,卫气营血或者三焦来论治,不同的阶段立不同的治则。第四个善后收功。善后收功呀,因为湿邪的特点比较黏稠,反复性比较大,你假如不给他善后,很容易反复。善后有两个关键:第一个要清利余邪,用两个药,一个就是芦根,一个就是生栀子;第二个善后要调理脾胃,调理脾胃呀用保和丸。叶老调理脾胃很有办法,就拿保和丸或加味保和丸,每次用10-20粒。因为它是水丸10-20粒在饭后服,早、中、晚三餐,吃完后马上服10-20粒加味保和丸或者保和丸,用这个办法来调理脾胃,非常管用。总而言之,湿温很难治,但是根据古人的尤其是《湿热篇》,它传入我们的知法,你记住这几步,七个证类,三个变证,四个治要,一般的湿温很好处理,也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