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岁月 浪漫诗篇
花甲感赋
马中奎
天颜震怒谪人寰,历尽沧桑六十年。
绝塞风高千士劫,长河浪急一帆悬。
从容酒醉疏篱畔,洒脱诗成老柳前。
野马红尘知是假,何如松下去参禅!
时值中秋佳节,置身明月清风,有幸读到马中奎先生为其花甲寿诞所作的七律《花甲感赋》,颇多感慨。
六十花甲,人人都会有太多的感怀。作为一个诗人,中奎先生在那一代人共同经历的苦难之中顽强地保留了一份天性的自信与乐观。非但如此,他还拥有一种面对现实的坚定与从容。尤其是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能够淡定地回眸历史,在个人与国家命运的起伏跌宕中勇往直前。 如此,他具备了一个真正诗人超越个人得失的大境界大格局。律诗首联大胆而浪漫地想像自己是因玉皇震怒而被贬谪到人间来的。由此,读者不由会联想,为什么被贬谪呢?也许是天性的耿直与疏狂?也许是天廷中的狭隘与失误?这里,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北宋词人朱敦儒的《鹧鸪天 西都作》的意境。不难看出,历代才子大概都有几分自命不凡,都保有一份赤子的率真与洒脱。
颔联紧承首联个人经历的悄然回首,写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整个民族中整整一代人所经历的共同的不幸。那个年代,让太多的有志之士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或者拖延了他们报效国家的时间。但好在,风高浪急的逆境之中,我们仍然有民族的中流砥柱,有敢于迎风前行的破坚之船,定向之帆。
颈联转而描摹诗人自身的人生境遇与成就,从容洒脱之态溢于言表。疏篱之畔,黄花点点,老柳翩翩,野趣盎然。这是诗人在几十年的困苦磨难之中炼就的一种淡定与从容。试想,有多少人已在命运的高压之下俯身低头,可诗人,即使跌落尘埃,仍然日出月落不肯息肩。他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终将走出逆境走向文明。所以,诗人在辛苦地耕耘土地之时,还在努力耕耘着心灵的田园。春华秋实,那些来自于土地,也来自于生活的优美深刻的诗篇也源源不断地涌现于人们的面前。
尾联完全是诗人当下超然的感悟。红尘世界,野马竞逐,无非是名利二字。对于历尽沧桑的诗人来说,更多了一份淡泊,更添了一份智慧。这智慧得之于诗人坎坷而深沉的阅历,也得之于古圣先贤对人生的点拨。庄子的无为而无不可为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诗人,让诗人不觉生出了“何如松下去参禅”的情愫。松间月下,静谧幽远,大概也是许多诗人共同向往的人生佳境吧?但诗人所谓的参禅,绝不是普世意义的消极颓废,而是历经坎坷后的谈泊与宁静,是喧嚣尘世外的澄澈与高远的人生追求。
综观这首律诗,没有拘泥于一些寿诞诗作回顾与祝福的窠臼,而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结到一起,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盛的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命运努力抗争的积极态度,进而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个真正诗人的宏大气象和博大胸襟。而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也值得人们学习,那些颇富艺术性的诗句更值得诗人们细心揣摩。
首先,此诗立意鲜明,绝无旁逸。围绕着沧桑二字,首联开门见山,明确点题;颔联紧承首联,从国家民族多舛的命运和许多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描述沧桑的具体内涵;颈联转写到诗人个体对待厄运从容的态度;尾联抒发了沧桑历尽后,面对纷纷扰扰的世事那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其次,作者遣词准确而形象,对仗工整而自然。请看颔联对那个段特殊年代历史的描写,没有简单地选取大家熟悉的敏感字眼,而是用“绝塞”和“长河”上下两句,极写出当年,那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无孔不入的程度。紧接着这两个词的是两个主谓短语“风高”和“浪急”,形象准确地描写出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下,千百万国之栋梁报国无门,上到开国将帅,下到孺子学生,果真是民族之劫,实不为过。但在危难之中,仿佛历史的长河,无论多么滩多浪险,总会有那些冲向彼岸的风帆。这里的“一帆悬”,不是王湾笔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境,而是在浊浪排空之际,一帆独矗,勇敢坚定地引领身处劫难的人们冲出急流险滩。再如第三联中,“疏篱”、“老柳”两个意象,看似轻描淡写,却饱含着人世的沧桑。“疏”,可见作者散淡的情怀,“老”,足见其久历风霜。五柳先生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出于对那个污浊官场的厌弃,所以,他东篱采菊戴月荷锄。而诗人与他众多同时代的学子却只能像一棵棵风华初露的小树被斩断了臂膀,沉寂于漫长而凄苦的风雨之中。这是多么浓重的悲哀!读者的心到此也已紧缩为一团,为也许相同的经历而扼腕,为太多时代的苦难而叹息。但是,第三联,作者却从从容容地笔锋一转,写出了他在同样的风雨之中,却努力地开辟出了一片精神的田园。艰苦的劳作之余,与三两农邻,或者一二知己,诗酒于疏篱之畔,谈笑于桑麻之间。那种隐忍,执著,奋发,怎能不深深地引起读者的同情和钦羡?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在这首律诗的中间两联里,我们也有所体会。再者,作者学识深厚,诗语典雅深沉。陆游曾说,工夫在诗外。当前,一部分诗词爱好者局限于个人得失,未能站在时代与民族的高度,表现出忧乐天下的胸襟与器识,终究显得有失于狭隘。倘如此,格律再怎么严谨,词语再怎么准确,也无法写出光华四溢的诗篇。这首诗看似简单的几个诗句,作者从历代圣贤典籍中汲取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巧妙地化典于无形。每一联中都有诗人们熟悉的典故,但丝毫没有晦涩之感,读来既感到起伏有致,又那么清新自然。可见,这得益于作者高尚的人格、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一贯严谨的写作态度。这些,也不能不让众多诗学者引起注意和思考吧。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高敏,辽宁省清原县诗词协会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词》副主编。著有诗集《心灵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