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觉知之光带来改变
文:草芽君CY
来源:草芽家的心理树林(ID:Psy_Caoya213)
-01-
最近在准备开题,觉得自己很忙,没有空好好写科普,也没有空好好享受生活。
不过我现在也意识到了,如果把自己当下的生活当做一种暂时的、向未来过渡的状态,认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在未来等着我”,那么理想中我终于过上幸福生活的这一天应该永远也不会到来。
现在的生活,就是你的正式而又真实的生活: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为各种事情焦虑,但生活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事情。
我今天去做了心理咨询,咨询师帮助我意识到,我在生活中过多地想要满足别人对我的期待,我需要去仔细想想,我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我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反思我自己的需要时,我不可避免地需要去复盘当下我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读研究生以来,我与心理学的关系逐渐从可以不顾世俗眼光就私奔的激情式恋爱过渡到了细水长流的陪伴。
这就像,当你真的和你曾经梦寐以求的伴侣朝夕相处时,神秘感和浪漫会衰减,你们没法在世外桃源里生活,现实条件的限制会让你更加冷静地去看待你们的关系。所幸的是,尽管求学之路的现实有很多阻碍,我对心理学本身从未失望。
我经常在思考,心理学于我们而言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的研究方向是心理学在工作上的应用,既然是应用,其终极目标必然是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真正增进人类福祉。
当我去看每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时,我会发现,这些研究始终与现实遥遥相望,大部分研究都很难说真的能给一个现实的管理问题一个解决方案。
那么我们还为什么要去研究它呢?
目前,我能给出的一个答案是,觉知带来改变。
每一位刚入门心理学的学生都会在教材上看到心理学的目标是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但事实上我们所做的更多的停留在描述和解释上。
但我能体验到,当你能够理性地去描述和尝试解释一些事情时,你的觉知就会在无形中给你的行为带来改变。
我们今天就可以“偏见”为例,当你在了解心理学对于偏见成因的解释后,你会发生什么改变。(这部分内容首发于我的知乎账号:草芽君)
-02-
偏见这种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的常常让人咬牙切齿,但它却能顽强地穿越千年从我们的祖先那传承至今,能伴随着人类的脚印跨越各个大洲,可见其背后必有强大的根源与驱动力。
社会心理学家们从动机、认知、社会等方面对偏见的根源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在三个层面上揭示了偏见存在的根源:
1.动机层面:偏见微妙地满足了我们的某些动机,使我们"需要"偏见的存在。
2.认知层面:我们一些固有的认知思维方式导致了偏见"不得不"存在。
3.社会层面:人类社会中某些现象"滋生与维持"了偏见。
动机:内群体偏见——"我们比他们更优越"的需要
你能说出十个"我是谁"的答案吗?
我是一位女性、大学生、95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我有众多的社会身份,每一种身份都意味着我在认识自己的时候把自己归类为某个群体中的一员。
社会心理学家Turner提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认为我们会给自己贴上不同群体的标签,认同我们自己所在的群体 (内群体) 以获得自尊,将自己与其他群体 (外群体) 进行比较,并且更加偏爱自己的群体。
毕竟如果我们的群体是一个优秀的群体,那么我们会自豪地觉得自己也是优秀的。这种对"我们"的偏爱滋生出了所谓的内群体偏见(ingroup bias)。
我们喜欢自己的群体要胜于喜欢其他的群体,这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自我意象,也满足了我们对自己群体归属需要。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自尊与群体归属感受到威胁的人会对外群体有更强烈的偏见。
例如,一个怀疑自己能力的男性,可能会通过宣称女人的弱小和依赖是如何令人可怜,以此来维持自己作为"男子汉"群体中一员的形象与地位。
认知:外群体同质效应——"他们都一样"的认识
"闻起来臭臭的食物是有毒的"、"长着尖牙利爪的动物是危险的"....
我们的祖先把客体归类,在遇到个体的时候便能根据对其所属类别的认识迅速地作出判断。
这种类别化的思维是我们机智的祖先简化世界、提高认知效率的工具,这种心理机制具有根本的进化适应性,有助于我们祖先的竞争与生存。
用"类别"来看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刻板印象,这与偏见无关,但是却为偏见提供了基础。
我们一旦把人分成不同类别的群体,我们不可避免地在认知上拉大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且为了方便会产生一种"他们都一样"的认识,这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外群体同质效应(outgroup homogeneity effect)。
我之前在广交会实习的时候遇到过很多国家的采购商,有的歪果仁在排队时会感慨:"你们中国人的办事效率好低呀......"
我在广州读大学时,每当我告诉新同学我是来自湖北的妹纸,他们基本上都会问我:"你们北方人都很喜欢吃辣的吧?"
很多时候,刻板印象与偏见并非来源于内心的怨恨,而仅仅是我们认识和简化复杂世界心理机制的副产品。
社会:不平等的地位——"保护我们的特权"的信念
现实中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
社会地位这个体系是相对的:要感觉到自己有地位,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一个具有社会和经济地位优越性的群体,需要以偏见的信念来保护他们的地位。
如果奴隶是懒惰的、不负责任的,那么主人支配奴隶的特权便是合理的。
如果殖民地人民是劣等的、需要保护的,那么侵略者扩张与掠夺的特权才是合理的。
如果女性在职场是弱者,那么给女性提供更多帮助却提供更少资源的特权也是合理的。
于是,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出于"保护我们的特权"的信念,滋生出了偏见这种利器。
此外,偏见也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习得,而社会制度通过公共政策或出于无意的惯性维持着偏见。
-03-
最后,总的来说"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人、事、物产生偏见"这个问题很难得到全面的答案,因为偏见并不存在单一的根源。
但值得庆幸的是,如果我们对偏见有更深入的认识,能从动机、认知、社会等不同层面去考虑偏见的根源,那么在我们遭遇偏见时,就不会敌意地简单化归因于"有偏见是因为对方有缺陷"。
为什么说“觉知带来改变”?
去探索偏见的成因虽然还做不到直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不再有偏见,但对偏见的根源更深层次的认识使我们能从更多样化的角度去探寻减少偏见的方法,也让我们在遇到偏见时更加智慧与宽容。
最后,回到开头我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我自己的需求(而非别人的需求)是想要过好自己的生活,活出最真实的自我,能在对自己的接纳中发掘更大的潜能,期待觉知之光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改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