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何解读我们的“命运”?

发布时间:2020-11-23 

命运,是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十分着迷的一个话题。为了解读命运,古人发明了看手相,看面相,看风水,看天文等等方法,试图从宇宙、山川,甚至是我们自己独特的长相上去寻找和命运相关的蛛丝马迹。

.壹.

"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将会变成你的命运"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将会变成你的命运。所谓没有觉察到的事情,指的就是我们潜意识里的情结。

所谓情结,心理学其实就是一种我们内心伴有消极情绪的潜意识里的强迫观念。情结平时很难被自己觉察,但是却始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人。

每个人都有情结,只是每个人的情结对每个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情结越重,那么情结对他自己的人格的形成的影响也就越大,进而他的自我功能也就会受到越多的限制。简单的说就是情结让这个人很难发展出自己正常的能力。

我们大部分的人其实都不缺少天赋,只是缺少了可以激活天赋的人格,所以才一直一事无成。我们内心的情结极大的制约了我们自我功能的发展。

我们日如一日的看着是在自主的生活,其实我们往往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加受限制,我们在很多时候,无非是按照自己潜意识中情结的剧本来演出自己的角色罢了。

当我们选择结婚对象、职业兴趣、甚至是休息生活的时候,其实并非都是随机做出的决定,这些行为被许多潜意识的情结所影响,这些内部的力量往往也彼此交互的作用着。

比如一个女性,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意识的层面,可能我们会理解为是她的兴趣。

但是在内心潜意识的层面,事实却是这样的:因为在她小的时候,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母亲因为癌症医治无效而去世,她的内心对母亲的离开深感无力,所以她希望通过成为一名医生来补偿自己的一种内心的缺憾。似乎她成了医生,就可以让自己有力量了,自己就可以拯救母亲了似的。

.贰.

"哪些被压抑,哪些就会被习得”

我们的情结,也就是那些潜意识里伴有消极情绪的强迫观念,往往以冲突的方式出现。也就是说,我们内心的潜意识中,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声音在不断的打架。

有时候,其中的一方占了上风,我们就会表现出这种样子,有时候另外一方占了上风,我们就会成为另一种样子。

也许有人会问了,你说的不是我们的内心在打架么?和外在世界又有什么关系?

如果一个人的内在有冲突,那么他一定会有意无意的在外在制造出与之对应的种种的矛盾冲突。我们总是在所难免的把做自己的内在世界,带入到外在的世界之中。

那些被我们潜意识的压抑,那些也就会被我们潜意识的习得。

在这种内在冲突的影响下,我们很多外在行为的目的从与其他人建立有建设性的关系,变成了迫使自己身边的人去按照自己潜意识中的愿望去做。久而久之,这个人内在的冲突就成为了他外在的命运。

情结,是一个精神动力取向治疗流派的概念,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这是精神分析理论对人命运的解读。

事实上,不仅仅在精神动力学流派,在认知主义的流派里面,也有相似的理论,不过在认知主义的理论体系里面,不叫做情结,叫做图式。

   

.叁.

"过度被照顾,或者过度被溺爱

在认知主义的理论中,图式被定义为我们理解现实和自身经历的一种方式,图式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现实、传递感知并作出相对的反应。图式是事件突出特点的抽象表征,是事件最显著元素的蓝本。同时图式也保存了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稳定的看法。

情结和图式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他们都是人们对于我们怎么解读这个世界的,但是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其中比较中的一个不同在于,情结往往更在意的是负性事件的创伤式的影响,而图式不单单强调负性的事件,还同时认为,过度的被照顾或者过度的被溺爱,也会形成和遭受创伤者相似的内在心理图式。

换句话说,就是你太照顾孩子和太忽视孩子往往会形成相似的内心图式,从而导致相似的人生经历。

比如说,一个很粘人的孩子,即可能是因为母亲的忽视所导致的内心情结,也可能是过度的溺爱所导致的一种依赖的图式。当然认知主义把这两种情况所导致的都叫做图式。

.肆.

“孩子气质和抚养者气质的适配性”

在内化和认同的过程中,每个孩子独特的气质类型,影响了他们在内化认同中的选择。孩子一出生就有他独特的气质类型,有的易怒,有的害羞,还有的具有攻击性,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气质。

例如,一个具有抑郁气质的孩子,可能不会内化父母应对不幸的乐观方式。因为父母的行为方式和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是相对立的。

孩子的气质类型和童年的经历共同作用,导致了一个人的情结的形成,每个孩子不同气质类型也在不经意间将孩子们带入到了不同的环境之中。

例如,具有攻击性气质的孩子比被动性的孩子更容易引发具有暴力倾向的家长的身体虐待。于是成年之后,具有攻击性气质的孩子往往会指责父母的偏心,小的时候只打自己,不打自己的兄弟姐妹。然而事实上,在父母的主观动机里,或许真的不存在偏心。

同样的道理,气质不同,同样的生活情境对儿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父母采取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他们很有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例如同样是被母亲拒绝,害羞的孩子会躲避起来,更加的退随,更加依赖母亲,而社交型的孩子则会向外界寻找链接,试图和他人进行积极的关联,弥补母亲拒绝对自己的影响。

当然,如果外界的环境特别的有害,比如早期的环境中持续的被拒绝,而且被家里的很多人都拒绝,那么即使是天生具有社交型气质的孩子,也会变得退缩起来。同样,一个极端的天生气质也会超越环境的影响,即使环境是好的,他依然会发展出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叫做适配的概念,适配的含义就是指孩子的气质和抚养者的气质是否是合适的。

一个比较容易躁动的孩子如果遇到一位很冷静的母亲,性格会变得相当的不错,但是如果遇到一位紧张的母亲,则可能表现的相当糟糕。其实适配这个概念对当今的很多教育是相当有指导意义的,在适配这个概念的模式建构下,我们可以避免把孩子的问题单纯的怪罪在孩子或者父母的任何一边。

.伍

"心理学里的命运论”

那么我们无论是把它称之为情结,亦或者把它称之为图式,我们可以通过总结,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儿童独特的先天气质和早期的环境,尤其是和自己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导致了我们一些核心的情感需要要么没有得到满足,要么是过分的满足,从而形成了我们内心那些潜意识里以冲突为表现形式的强迫性的观念。

又正是因为我们内心这些观念,也就是内在没有得到解决的冲突的存在,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按照自己内在世界的冲突模式,在现实的关系中去制造种种的冲突。于是,我们内在的现实,变成了外在的现实,也就是说变成了自己的真实的命运。

文:程林  (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挪威精神分析治疗师培训班学员。)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