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韩立新 陈浩 主编《黑格尔法哲学研究》推介

来源

THU马恩文献研究中心

黑格尔法哲学研究

韩立新 陈浩/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编者简介

韩立新

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陈浩

清华大学法学博士,日本东北大学法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德国社会政治哲学、日本马克思主义,以及新MEGA文献学的相关研究。

新书插图预览 | 《法哲学》初版时的扉页
对任何一个专业领域而言,对其基本文献的收集、分析以及对经典文本的理论研究都处于基础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同样,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文本研究必须以自己所处的时代为背景,反映时代甚至超越时代。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型时期,迫切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能对这一转型做出合理的说明。在这样一个历史的紧要关头,中国学人能否像黑格尔和马克思那样,“在概念的高度把握”(begreifen)这个时代,预示中国以及世界的未来,这不仅是中国学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而且也是上天赐给中国学人的良机,因为这一切毕竟发生在中国。
2011年11月10日清华大学批准成立“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Center for Marx-Engels Literature Research, 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成立这一校级机构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收藏水平;开展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MEGA)为核心的马克思研究;增进与国内外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组织之间的交流;培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的专业人才。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在文献建设方面,已经建设了两个重要的文献库:“马克思恩格斯文献库”(“服部文库”)和“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资料库。收集了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手稿的图片、影印件等,由于这些珍贵资料的存在,我们即使不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或者莫斯科,也照样可以进行手稿研究,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在对经典著作的研究上,我们力主从经典文本出发,在做精深的思想解读的同时,还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把理论研究和时代课题结合起来。在研究方法上,我们注重批判性地吸收黑格尔哲学的精华,重视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来解释马克思的路径。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中心目前在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德国政治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新MEGA研究和日本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丛书的第一辑就选择了以《法哲学原理》为核心对象的黑格尔法哲学研究。
近年来,黑格尔的法哲学成为国际黑格尔研究的焦点。一方面,这是由于法哲学讲义草稿等新资料的出版,使得法哲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出现了许多新成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二战以后对法哲学的自由主义阐释,使得黑格尔的保守形象发生了转变,其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当代政治哲学、伦理学和法学等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法哲学的对象原型近代市民社会也出现在我国的现实当中,结合这一社会现实,重新审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并使其在这一历史的紧要关头发挥积极作用,也日益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理论任务。本书就是在这一国际和国内大背景下对黑格尔法哲学的集体研究成果。
自2014年以来,我和我的同事陈浩一道,在清华大学组织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读书会。这一读书会沿袭了德国和日本的大学的Seminar传统,每周1次或者两周1次对这一经典进行轮读,迄今已有5载,其中有记录的已达90余次。5年来,《法哲学原理》读书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有清华学子从读书会毕业,也都有新面孔加入进来。这种治学方式得到了学子们的认可,有的即使毕业离校也仍然乐于参与其中。读书会的成员中,除了清华大学的师生以外,还包含了首都其他高校的师生,像首都师范大学的黄志军副教授从读书会创立之初就参加进来,且没有间断过。因读书会而形成的“共同的精神生活”在每位成员身上发酵,还形成了一股重要的学术力量,支撑起了我们的学术活动。2次以黑格尔法哲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在清华大学举办的4次“黑格尔和马克思研讨会”以及2次“黑格尔法哲学工作坊”,这股力量都是这些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呵护下,这一读书会的影响日益增大,目前已经成为京城读书的一道风景。
近年来,读书会成员围绕着黑格尔的法哲学产生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我们想借《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研究丛书》系列出版之际,将它们编辑起来作为该系列的第一册予以出版。此外,本书还得到了日本驹泽大学的滝口清荣先生和明石英人副教授、德国慕尼黑大学的Günter Zöller教授的支持,他们的论文为本书增色了不少。此外,哲学系的博士生单森为本书制作了黑格尔法哲学的研究文献目录,硕士生何雨星制作了黑格尔的主要著作目录,吴振华制作了黑格尔年表。在此一并感谢。
从2017年起,中心获得清华大学文科“双高”计划:“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号2017TSG03401)的支持,其中包含出版《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研究丛书》的计划。我们试图通过这套丛书,有步骤地公布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所拥有的珍贵文献及其相关研究成果。我们相信,通过学界的共同努力,《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研究丛书》必将为中国的学术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韩立新
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新书插图预览 | 讲演中的黑格尔

目        录

本书采取了按照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目录顺序编排的方针,即以各篇论文所探讨的主题在《法哲学原理》中的位置为序,将属于贯穿整个法哲学的问题的论文作为“导论”置于前,而将分属于“抽象法”、“道德”和“伦理”的论文置于后。这样编排,不仅使本书看起来更像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可以使本书更好地发挥引导读者的功能。读者可以根据《法哲学原理》的目录去查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导  论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韩立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教授
一、法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二、主观性批判和客观性的重建
三、国家学与近代自然法
四、市民社会与现代的个人
小  结
第一章
黑格尔《法(权利)的哲学》
——对传统解读水平的反省、对新解读可能性的探索
作者:滝口清荣  日本法政大学、驹泽大学 非常勤讲师
译者:王淑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
绪  论
一、黑格尔《法哲学》的思想画像——鲁道夫·海姆的束缚
二、文本和讲义问题——伊尔廷提出的问题
三、讲义笔记的出版,带来了新的解读可能性吗
四、解读的多样性与可能性——19世纪
五、为提高解读水平——五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六、为了引出新的解读可能性
第二章
黑格尔法哲学关于人的规定的双重路径
作者:蔺庆春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
一、从抽象“人格”到“具体的人”的现实化路径
二、从现实个体到自我实现的社会化路径
三、黑格尔关于人的理解对马克思的积极影响
第一编 抽象法
第三章
自然与契约的彼岸
——黑格尔《抽象法》中的人格财产权
作者:陈浩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副教授
一、洛克与费希特——自然财产权与契约财产权
二、黑格尔与人格财产权
三、自然与契约的彼岸
第四章
转让为什么是所有权的最终规定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对占有和所有的区分
作者:王淑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
一、黑格尔为何要区分占有和所有权
二、黑格尔对罗马法所有权制度的批判
三、黑格尔对所有权的建构
四、黑格尔所有权理论的两个特征
第五章
论不法对伦理的作用:主体与伦理实体的和解
作者:魏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博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不法理论在伦理中起何作用
二、耶拿早期的不法理论——自然的不法与和解的失败
三、《法哲学原理》的方案——法的现实化与和解
四、结  论
第二篇 道德
第六章
论黑格尔的伪善概念及主观性问题
作者:黄志军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 副教授
一、伪善的形态——善与恶的颠倒
二、伪善的根源:自然与道德的倒置
三、扬弃伪善:主客观的和解
四、重置主观性:感性世界的恢复
五、余  论
第七章
黑格尔论善与良心:个体自由的实现
作者:刘佳宝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讲师
一、主观意志的法
二、善与道德自由
三、良心与本真自由
四、伦理生活与个体自由
第八章
黑格尔良心论的两种逻辑构造
——主体间性的生成与对主观性的批判
作者:周阳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
一、主体间性的生成逻辑——《精神现象学》的良心论
二、“道德世界观”的困境——普遍性与个别性的分裂
三、良心论——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四、对主观性的批判——《法哲学原理》中的良心论
五、道德内容与形式的二分——善与良心
六、形式自身的问题——主体的自我崇拜与良心
七、形式良心与真实良心——道德与伦理的关系问题
八、结  论
第三篇 伦理
第九章
黑格尔个体与共同体冲突的成功和解者?——基于市民社会中贫困问题的考察
作者:梁燕晓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博士研究生
一、一桩公案——市民社会是否解决了贫困问题?
二、早期的国家救助方案
三、晚期的市民社会自救方案
四、结  语
第十章
《法哲学原理》中劳动的政治哲学内涵研究
作者:王代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市民何以能生成为公民
二、由分走向合的劳动与实践
三、自由意志的现实化——劳动与社会个人的生成
四、劳动辩证法与国家的经济属性
结  语
第十一章
《法哲学原理》的“市民社会”究竟是霍布斯模型还是斯密模型
作者:王俊博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
一、市民社会的构成方式
二、市民社会的演进逻辑
三、市民社会的普遍性本质
结  语
第十二章
物象化下的“普遍财富”和所有权原理
——黑格尔《法哲学》的新生
作者:明石英人  日本驹泽大学 准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