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之旅 | 刘楚汕书法赏析:室雅何须大(文 /刘树锋)

性灵之旅

——刘楚汕先生书法集

刘楚汕(1963-2019)

揭阳市揭东区霖磐镇桂东村人,霖磐镇文彦中学教师,自署岭南榕水人家,爱好书画,书法艺术秉承“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念。

曾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揭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揭阳市青年书法协会副会长、揭阳产业园书法家协会主席、揭阳市揭东区政协委员。

室雅何须大

——怀念恩师刘楚汕先生

文 | 刘树锋

楚汕先生既是我的中学老师,也是我爱好书法的引路人,更是我人生的导师。我们同属霖磐镇桂东村人。我习惯称呼他为“汕老”或“汕兄”,他身边很多学生也这样称呼,感觉更为亲切,亦师亦兄亦友。

榜书作品 行书条幅 68cm×138cm

我的老家和他的住家仅隔着一巷道。我以前在老家居住时,几乎每个夜晚都往汕兄家里,一起喝茶、聊天、写字、谈书法,直到深夜方归。自从参加工作和结婚后,我回老家的次数便少了,但每次回去,一定要到汕兄家里拜访他。家人笑称,每次回家,我在汕兄家里的时间比呆在自己家里的时间还多。每次到他家门口,外门无关时,我当成自家一样免打招呼就直奔内室;外门关闭时,我站在门口大声一呼:“汕兄。”老师在家时,里间必传来浑厚而低沉的声音:“呃嗯!来,食茶。”很多次,老师说,你不用喊,我一听到外面的脚步声就知道是你来了。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行书条幅 68cm×180cm

己亥年冬至日,恩师因病溘然逝世。师母举家搬往别处住,至今将近一年。但我每有回老家,仍然要到汕兄的家门口伫立片刻,低声喊一声“汕兄”,可是,里面再无传来浑厚而低沉的声音“来,食茶”。方知斯人已逝,人去屋空,往事萦怀,不禁潸然。

水清竹密联 行书对联 17cm×140cm×2

老师的住家是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平房,虽位于巷道中间,却非常容易辨认,门口对联是几十年内容不变的老师亲笔春联——神州春浩荡,寰海日光华。这副春联,每每于大年夜春节联欢晚会新年钟声倒计时的时候,老师把春联纸粘贴于门墙上,然后站着提笔蘸墨一挥而就,几十年来如此,为新春送上祝福。一看到这副春联,就知道老师的家到了。

李白《清平调》 行书条幅 68cm×138cm

老师的居室显得窄小,外室是厨房,里室是会客厅,家里陈设简单而整洁,最为亮眼的是墙壁上挂满的书法作品,墨香扑鼻,赏心悦目。在这间小小的屋里,记载着太多太多的聚首与笔会,充满着太多太多的欢声和笑语,装满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和情谊,承载着太多太多的理想与梦想……

萨都刺《闽城岁暮》行草对联 34cm×138cm

每逢周末假日或传统节日的夜晚,大家约定俗成陆陆续续往老师家里走,及至宾朋盈室,椅子不够时,干脆盘腿坐于地上。老师负责煮水、冲茶,师母每次不忘端上洗好的橄榄、油甘、杨桃、瓜子等果品招待,大家谈空说有,谈古论今地胡侃,从宇宙到尘埃,从地球人到外星人,从书法到人生,天马行空,话题无所不含,内容无所不有。老师性格沉静寡言,聊天时听的多,说的少。每当他发现有不健康言语时,他立即予以制止和纠正;每当言谈中表露出对国家民族稍有不尊不敬,或赞美日本、美国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时,他会变得愤激,提出严厉批评,甚至拍案而起大声呵斥。学生们立刻虚心地点头应“是、是”。有国才有家,国好家才好,是老师坚定的信念。有学生换个角度跟他探讨,家好国就好,他坚决不赞同,认为本末倒置。谈及国家民族话题时,气氛变得严肃凝重,同学们发言变得谨慎,生怕触犯老师的底线。有同学马上转变话题问:“老师,人死后往哪里去?”老师煞有介事地答:“死后自知,活着先要做好活着的事情。”气氛重又轻松活跃起来。在中秋或除夕夜,万家团圆的时候,他会叫上三五个学生,有时叫上他的儿女,一起带上大米、食用油等物品,到村里慰问五保户和贫困老人。有一次,在一位五保户家里,他竟然要求十多岁的儿子唤“公公”(潮语“公公”意谓“爷爷”),怯生生的小孩在他要求下听话地叫了一声“公公”。在回来的路上,我愕然问:“非亲非戚的,为何让小孩这样称呼?”他说:“让孤苦伶仃的他感受一下人间温情。”

姜夔《念奴娇》 行草条幅 48cm×180cm

茶淡换酒。喝酒时,老师从不强求,会喝的就喝。酒至微醺,开始当晚的重头戏——笔会。把画毯于地上一铺,宣纸于毯上一展,一张写字的画床立马而成。大家或蹲着或弯着腰提笔写字,轮番上阵,每人必写,有初来的学生心存怯意,老师多鼓励大胆发挥。写好的作品陈放于地上或悬挂于墙上,老师逐件予以认真点评和指导。他点评作品时,有鼓励也有批评,结合各自的性情、行笔、体势等特点,指导要从哪家哪帖入手,言中肯綮。他强调学习书法要注重传统,多临读古帖,临创结合,入帖更要善于化帖,学古而不泥古。他善用譬喻讲解书法要领。论行笔,如骑车,握笔如握车把子,松紧自如,笔锋触纸如车轮着地,笔力取决于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太快易滑,太慢防滞,前行须躲闪避让。论章法,如全家福,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站有坐,形态各异,而人人精神抖擞,美满和谐,编排而不造作。观书法如饮甜品,太甜则酸俗,太淡则无味。线条点划瘦而有骨力,肥而不痴愚。不一而足,直白易懂。对作品中出现错字或漏写,老师特别严格,谓之“硬伤”。他约定规则,书写一幅作品时,如若出现一处“硬伤”,则罚酒一杯。因此,同学们书写时全神贯注,不敢造次,生怕出错招致罚酒,时有同学犯错,罚酒一杯,引来大家一阵哄笑。

吟坛花榭联 行书条幅 34cm×138cm
酒至半酣,老师起而写字。他现场创作时,显得放胆大气,洒脱自然。尤其创作行草书时,他似壮士持戟,胸胆开张,如入无人之境。风樯阵马、沉着痛快、酣畅淋漓、行云流水、满纸烟云、心手双畅等形容词在老师的创作过程中都能得到体现,字形大小长短方圆,用墨浓淡枯润燥湿,行笔动静疾徐虚实,既对立而统一,既矛盾又和谐,融碑化帖而不知其所宗。大家看着一幅幅新鲜出炉令人“舒服”的作品,不禁大声“好,好”的喝彩,他爽快地说:“好就拿去。”但等钤印时,老师必定再次对作品严谨审视一番。大家说好,但他以为不够理想的果断用手一撕,引得大家无比惋惜,“我说不行就不行,切不可谬种流传”。老师对送出的作品异常固执和挑剔。
老师有学生庆忠者,最喜模仿他作大字的神态,眼戴墨镜,右手握笔蘸墨,左手夹烟捂嘴,凝神静思片刻,下笔张弛有度,末笔左手按压右手腕部用力一送,口中配音“啊”的一声似用尽吃奶之力,一幅惟妙惟肖的“博雅达观”立马书就,竟洋洋自得问“怎样”,惹来大家同声夸赞,尽得老师真传者庆忠也。笑声一片。
老师是一位普通人民教师,他毕生扎根乡村,教书育人,甘为人梯,默默奉献。自1992年创办岭东书画学园以来,他历二十六载从不间断,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培养了书画爱好者逾千人;更有远近慕名前来问艺以及请求点拨迷津者不可胜数,他每每倾囊相授,不吝赐教。他不仅弘艺,更重弘德,经常组织学员慰问敬老院老人、孤寡贫困老人和抗战老兵,扶危济困,热心公益,不遗余力。春节临近,组织会员到各乡村义务书写春联,奋战十多天,每年送出春联上万副。他常说:书春送福,文化下乡,比把精美的书画作品悬挂于厅室更具意义。老师一生获得荣誉很多,但他最为珍重的是2003年广东省团委授予乡村青年文化名人这一称号。十多年前,有学生多次建议老师把培训班开设到城里去,以他的艺术造诣和培训经验一定能在城里占有一席之地,对他的名望、影响力、经济收入都大有好处。可是,他总婉言谢绝,且恳切道:“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书画艺术和传统文化更需要有人普及和传承。”
意犹未尽,杯小换碗;继续喝酒,转而读书。老师经常嘱咐,写好字须多读书。字形字体提按使转,经年操习必能熟稔,但属技法而已,作品要写出性情、灵性、气质、神采、修养、灵魂,唯有多读书涵养浸润,方能臻书道堂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朗诵古文名篇,诗词歌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一篇篇反复诵读。当老师朗诵时,同学们有的低声伴诵,有的捧书对读,有的或以筷击碗或用指敲桌相和,“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似泉注,如潮涌,通篇773字竟无一字错漏。大家时而起立,举碗过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来,干”“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来,干”,相互碰碗而干,放浪形骸。碰碗声,敲击声,朗读声,欢笑声,仿佛要把这间仅有几十平米,小小的房屋挤爆……
大家兴尽而归,不觉明月西沉,东方已露鱼肚白。留下废纸一地,满屋狼藉,翌日又要辛苦师母收拾“战场”了。
今年大年初一,我回老家时带上写好的春联——神州春浩荡,寰海日光华,来到老师的家门口准备贴上,不料,国华同学抢先一步已为老师的家门贴上这副春联。
去年此时,恩师病重住院,仍可闻睹音容,亲聆教诲。如今,恩师携笔远游,已成追忆;中秋将至,笔会何处!?呜呼!“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老师,虽然您已经走了,但是,您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薪火相传!

庚子秋月叩首于桂岭

性灵之旅:刘楚汕先生书法作品展
作家书城(总店)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新河路(万景豪园东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