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乾隆汉白玉碗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乾隆孝粉是乾隆年间的一种汉白乾隆孝粉汉白玉碗为乾隆皇帝亲母当时生病,经过御医治疗研发中药必须配合玉器使用才能达到最 佳疗效。为此乾隆皇帝连夜命令工匠赶制出玉碗-玉碟-玉杯-玉瓶等。从此被世人誉为“乾隆孝粉”
当前科技发达了,有些所谓的汉白玉也符合上述三条标准,但它们也是假的,因为它们是用石粉压制出来的。那又该如何鉴别呢?汉白玉的一大缺陷是打假的有利武 器。观察汉白玉的雕刻,就会发现一个特点:不论是狮子、华表,还是望柱或栏杆,无论多么精美,都从来不会出现镂空的纹饰。这并非汉白玉的雕刻师傅技不如人,而是由于其自身缺陷造成的。汉白玉虽质地较为坚硬,但却脆弱易碎,所以汉白玉的雕刻,有一个学名叫“棒槌形”。
玉质内部形成大小不等的圆球状颗粒,这种圆球状与表面的接触部分散开形成了白色,最 后使乾隆汉白玉碗形成全白。民国鉴赏家刘大同先生在其著的《乾隆汉白玉碗辨》中写道:“玉受地火者,皆变为白色,俗称为‘石灰沁’,即今所谓‘鸡骨白’,‘象牙白’者是也。按鸡骨白为白玉质,象牙白为黄玉质,犹有淡青者为鱼骨白,其质乃青玉也。以地中无天然之石灰,而有天然之地火。凡玉经火,其色即变为白,形同石灰,犹之石见火,黑者赤者亦变为白,而白者变得更白,故俗名之曰‘石灰沁’也。”也就是说,乾隆汉白玉碗经过风化淋虑和渗透胶结以及受地火的侵蚀,这些都使乾隆汉白玉碗器在物理上发生变化造成“乾隆汉白玉碗外实内松”。同一块玉由于玉的质量和在地下所受的地热及地下物质的侵蚀是不同的,在玉上出现的冻白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变白,有的地方还保留小块玉的原色。一块乾隆汉白玉碗器上没有完全被氧化和沁色所覆盖的地方,留有乾隆汉白玉碗本来的玉质和玉色,这就是乾隆汉白玉碗的“开窗见地”之处。这种乾隆汉白玉碗“开窗见地”钙化深入肌理与开窗见地部位过渡自然,晶莹剔透,如冻如雾,美煞人也。这种变化特点,实为作伪者无法企及。
曾在2012香港春拍一个有少许破损的“汉白玉碗”以30万起拍的,后经众多收藏家疯狂争夺,终以115万定锤成 交。有破损的“汉白玉刻花缠枝纹碗”已经如此受欢迎了,甚至前两年,汉白玉类藏品价值更是飙升到200万,可见汉白玉碗的魅力之大,价值之高。
汉白玉碗整体保存相当完好,气韵老旧浑厚;碗型规整庄重且典雅;取材上乘汉白玉,石质细腻温润,琢工精细。从碗的造型和纹饰来看,风格古朴不失典雅,刻板而不失生动,是不 可 多 得的玉雕艺术品,藏品器身的纹理极为优美,轻浅的浮雕手法层次分明,线条看似简单但粗中有细主次分明,流畅而生动;深浅适度的刀法把缠枝花朵叶脉刻画得栩栩如生,呈现出自然奔放、热情活泼的艺术效果。其艺术精髓和设计理念彰显古人智慧之精华。极 具历史、工 艺、美术及收藏价值。让人看后爱不释手,为收藏品中的精品存在,值得珍藏。
乾隆玉碟”纹理极为优美,极其精致,呈现出自然奔放、热情活泼的艺术效果。就仿佛是一幅油画,美得动人心魄,是众多大收藏家最为钟爱的藏品,“乾隆玉碟”的收藏价值极高,是绝世宝物。温润的玉材均不作任何人为沁色,规整的器形端庄雅致,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的审美趣味,是当时汉白玉碟的杰作。且出自大师之手,其纹理极其优雅大气,是皇 室御用之物象征 。
从造型设计方面进行辨伪,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意识。要对历史上乾隆汉白玉碗的风格变化、造型变化、艺术表现形式有概括性的认识。这能帮助我们识破伪品在风格造型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能够深刻地领会乾隆汉白玉碗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从其发展演化中帮助我们较准确地进行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