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辉论汉语之科学性
什么是语言之科学性?概而言之,语言的识别准确性高,所需要记忆的内容少,则更科学。汉语正符合这样的科学性特征。
以与英语比较为例,英语有词法和句法, 首先是词法,诸如名词,限定词,冠词,代词,数词,动词之类,变化繁多,其次是句法,诸如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之类,也是繁杂。英语并且有专业名词,总之就是繁琐,学习英语需要极大的记忆空间,增加了语言识别难度。
反观汉语,并无英语这样那样的词法和句法,一样不影响语言识别,所以英语的这些词法和句法等并非是必须的,更不是科学的。我很早就注意到英语的这些问题,不能理解英语为何不改进语言表达,反而有些英国人以此为喜,以为是语言之美,故而我厌烦于英语之学习,当然我不是个好学生。
其实我们只需要从创造一门语言角度去考虑,就能明确知道英语之词法和语法都不是必须的,譬如说,创造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就没有英语此类的词法和句法,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语言其实是一回事,同样是用于交流和表达以及逻辑分析的。
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事实上类同计算机语言一样而简单实用,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汉语的发展有关。早期汉语传承,需要记录在龟甲或竹简之上,或者是口耳相传,由于记录载体之笨重不便,所以要求语言必须简练精确,这就迫使汉语高度科学化,不影响识别的繁琐表达一概去掉,所以汉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可以省略表达,能省则省,故而英语中的词法和句法,在汉语中都被省略了。
而当汉语语句可能出现理解歧义时,通常通过增加词语补充解释,这就极大减少了记忆空间。
譬如说,《周易》,《道德经》等都是用省略表达的方式写作的,但是作者已经将自己之意贯穿全文,所以只有理解作者本意才能读懂其文。
很多人不懂汉语,甚至中国人也读不懂文言文,是因为未经正确学习之故。如今我们依然能准确阅读两千多年前的典籍,这正得益于汉语之科学性。也正因为此原因,先秦典籍著作丰富。
本文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联系邮箱23682978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