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演讲引发的讨论(上)

一场演讲引发的讨论(下)互联网是自下而上的,所以诸位先看下篇再看上篇哈。

继续前面讨论的讨论,《咪蒙,你来暨大演讲合适吗?》一文后的留言大多是学子和学者,也让我们听听来自业界的声音,在微博上一位专访过咪蒙的记者闻讯后谈了他的看法。

记者眼中的咪蒙

【学咪蒙,真正应该学什么】前几天,暨大邀请咪蒙来做一个讲座,引发了轩然大波。我没有参加讲座,并不知道讲座的内容,但从讲座的通知上看是教授“未来的传媒领袖”新媒体实务技能的。作为新闻传播学的老牌名校,南周、南都的骨干来源,暨大在很多新闻从业者心中都有很高的地位,一个曾经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发源地之一的学校,如今邀请了争议极大的咪蒙,这让很多人不能接受(尽管咪蒙自己也曾经是“南方系”的一员)。认为这是暨大的堕落。不过对这个事,作为曾经专访过咪蒙的记者,我有点不同的看法:咪蒙可以学,也值得学,但是,别学错。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对咪蒙,乃至咪蒙为代表的这一批所谓的新媒体文风,我们的理解是高度刻板化,符号化的。反面就是批评者认为的,咪蒙就是一个操纵情绪的,制造对立的小文人。正面就是另一些所谓的“新媒体人”,觉得写作要像咪蒙一样,一定要找到情绪,下笔猛烈,不怕挨骂,才能尽可能的催化转发,制作十万加。这两种看法都是过于简单的。

学咪蒙学什么?学她对于社会情绪的把握,对受众的认知。咪蒙、新世相、为什么这么火?很多人抱怨咪蒙只会输出负能量,没有社会责任感。但我要说的是,咪蒙和新世相对于很多人来说,恰恰是具有正面意义的。这些人就是中国近几年来由二三线城镇、小城市走入大城市的青年人群。在快速发展的中国,他们不能像过去的长辈一样继承经验,但房价的高企又让这些人需要迅速成功,需要理解消费,“需要迅速成熟”。这使得很多青年人面临观念的革新,价值观的冲突,融入城市额艰难,工作节奏的不适应。对这些人的生活来说,咪蒙也好,新世相也好,是一种珍贵的生活的支持。它给这些人理解周围困难提供了一个可能不完美,但是可以接受的生活方案。我们认为咪蒙没有输出正确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主流媒体并没有给这群青年人一些切实的生活建议,他们更愿意鼓吹理想中的类似于劳模、青年干部、成功人士的人群,而没有切实回应人们真实的成长困惑。在表达上,传统媒体的文风没有选择和这些人站在一起,没有把自己变为一个与他人贴近的形象,而是习惯于高高在上的说教。那么既然这样,既然把受众拱手让出,那自然就没有办法去跟受众站在一起的咪蒙去抗衡,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如果把咪蒙干掉,谁来给这些青年人更加靠谱的生活建议,去细致的找到他们生活的痛点和痒点?或者我们想的更长远一些,还有多少个被忽略的社会情绪?又有多少个沉默的社会人群在等待他们的咪蒙呢?

学咪蒙还可以学的,是她对于内容的把握和领导力。咪蒙非常重视内容,许多人认为咪蒙是反精致的,但她跟我介绍内容的时候(我这是听本人的说法,可能有美化之处),对于选题的重视,标题的重视乃至段落、用句的推敲,既有一套体系和操作模板,又有三稿、四稿的制度,还有对用户爱好的关键词分析,有一套成熟工业化操作体系。其精心程度超过我待过或见识过的许多大媒体。对于组织成员而言,咪蒙对于自己的员工、记者编辑的物质、精神激励不遗余力,实习生的收入能够与普通员工齐平,只要做得好,数万并不是难事。但另一方面,在咪蒙入职的记者和实习生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学历,作品,想法缺一不可,这种扁平化、流动性的媒体组织既能够对受众需要的变化及时作出捕捉与回应,又能够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你可以质疑这种组织的价值取向,但是这种不吝待遇,尊重才能、灵活机动的媒体氛围,在我看来时更适合当下新媒体传播形态的。相反,传统媒体的组织架构则经常会限制人们改革的努力。很多媒体人在媒体担任主编、副主编时没有大的成就,出来以后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过百万的新媒体神话,其实就很值得人们深思。

那我说了可以学两个,那有什么不能学?我觉得,恰恰很多人错误理解咪蒙是这种肤浅的“刺激情绪、引发转发”的招数,如今是不是奏效,很值得人们思考。其一,这种思路,忽略了人的复杂需求。每个人都有情绪刺激的回路,看到一个社会问题,有点感动、有点焦虑,这是正常的。但人们也有理性思考的需求,包括审美的需求。转咪蒙的人不少,但也有很多人喜欢看博物,包括非虚构写作的高转发、知识付费的盛行也是一个例子。人们转发内容、商业开发并不是只有情感这一条路。而且理性和审美弄好了,同样可以获得转发和赞誉。其次,刺激情感的确直接,但也会提升用户的情感阈值,久而久之就疲了。今天“反感标题党”上了热搜,说明如今的用户已经不比13年、14年那样,“一触即倒”,而你如果要获得同样效果,就得制造更刺激、更辛辣的观点,最终把自己推上绝路。(在我看来江歌问题就是这样来的)其三,转型困难,这种套路过早的把自己划定了上限,如果你选择了这种刺激情感的路线,划定了自己的受众范围,那么你需要转型,哪怕仅仅是接一个高层次的广告,就会发现充满困难。因为你的媒介形象已经定了。如果你看咪蒙现在的内容,会发现她也在逐步转型。这一点也是我们要去理解的。

笔者的看法:咪蒙坦承其用户的成长要比她快,在与咪蒙的短暂交谈感觉她已在思考自己的转型,谁不渴望成长呢?但愿大家给咪蒙们更多善意的批评。以下声音更具理性,看法也更为成熟。

不如说咪蒙代表的是新媒体现在的一种风潮,追求大阅读量的心态其实还是追逐利益,自媒体想做大做强,咪蒙可以说给了答案。但是有批判的声音就说明这些自媒体肯定是存在问题的,现在的网民结构仍然以初中左右水平的人为主,有观点有态度的内容可能对他们更有吸引力,更高教育程度的网民更关心的是事实而非宣泄,跟当初美国新闻界的发展一样,最终还是从观点报道回归事实报道了。咪蒙现在的火热是多方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些要素会改变,而咪蒙不改变的话,恐怕是不能持久的。

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审慎思考那些标题,文中金句等背后的逻辑,冷静而独立,无论是咪蒙,还是其他自媒体(严格说来应该是"自传播")这也是媒介素养的炼成之道。

既然是传媒研习讲座,那么目的就是探讨各种形态各种形式传播的意义。在自媒体发展如此迅速之时,不管认可不认可它的价值,研究头部自媒体的成功之处,学界或许可以多个案例,拓宽思路;业界也可以“拿来”主义,取其精华。类咪蒙的公号很多,可是只有咪蒙成为了咪蒙。就像曾经传播学对于“宣传”概念的争议一样,暂时抛开是非之辨,先以超然态度进行观察思考,或许可获得更多价值。咪蒙账号在内容生产、新媒体作用手段、商业化增值和语态变革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是她可以去学校演讲的原因。 为暨南开放的态度点赞,对演讲者不怀偏见,也相信听讲者都能独立思考。 还有一点就是,咪蒙是山大中文系毕业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魏晋文化。可她做南都记者的时候不赚钱,写10+反而赚钱了,不是也值得深思吗? 个人责任需要拷问,可时代风向和用户需求才是深层次的原因吧。

咪蒙在营销这一块确有话语权,她数据价值大。但是现在媒体发展转型过程中的这些变量普遍生命力不强,虽然整体趋势摆在前面,但以后再回头看,觉得咪蒙的价值仅能止步于此,她所没有摆出来的那个更高的人文价值才是所有媒体从业者要树立的高度之一。 受众也变得越来越聪明,理性发声越来越多,很难揣测自媒体的活力周期,或许有一天也会面临和当下传统媒体类似的困境。

笔者的看法:你可以不喜欢她,但你不能不研究她。认清新媒体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对于重构中新闻传播学尤为重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对于转型中的传媒业更为迫切。

关于新媒体文章标题

老师标题深得咪蒙精髓,好年轻

哈哈哈我也是被标题吸引过来的 已经取关很久了。

用这样的标题,不知是酸还是标题党,每个人每个媒体存在总有自身应该有的价值,从标题就在带偏用户,这样合适么?都是媒体人,我们都懂,不至于这样去讽刺排挤。

笔者的看法:在我看来标题党与好标题是两码事,前者是无中生有,后者是有中生好。说我的标题深得咪蒙精髓这话说反了,我写出好标题时咪蒙还没出生呢?但我对耸人听闻的标题是很慎重的,但咪蒙来暨大演讲到底合不合适?确定是一个大家关注和争议的问题。

关于咪蒙演讲讨论的再讨论还可以继续进行,还可以拓展到以下三个议题:

一、自媒体运营的底线在哪里?

二、自媒体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三、自媒体该如何升级转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