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寻找湮没的文明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访问时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倡议和理念。在古代,我国有多条通往世界的主要干道,分别是陆路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蜀身毒道,海路的瓷器之路(海上丝路)。多年来,笔者先后在新疆、云南、粤闽等地寻找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古文明。下面几张照片是当年笔者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拍摄纪录片《寻找湮没的文明》的工作照,那是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之一的珊瑚村。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我最早是从CCTV和NHK合拍的纪录片《丝绸之路》中了解这条神奇的古商路。沙漠和时间已经湮没了丝绸之路的昔日辉煌,但风格独特的穆斯林建筑、乌鲁木齐大巴扎的繁华还在延续着古代商路的魅力。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只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小段,已令人陶醉。舞台上的维族少女,街边的维族大妈,都是一道风景线。
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点的敦煌更是记载了丝绸之路最辉煌的历史文化,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它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在这里流传着不少千古绝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被誉为东方卢浮宫的敦煌莫高窟更是一块文化传承与融合的艺术瑰宝。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在风光旖旎的梅里雪山下,在香格里拉的古朴村落中,在滇西盘桓的险峻山路上还依稀可见昔日茶马古道的痕迹。
蜀(四川)身毒(印度)道恐怕是最早的国际商道。我国于1950年代从古滇墓葬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中,发现部份来自西域远至今阿富汗的地方。由此证明南方丝绸之路当年已存在。博物馆中这块梵文砖也是最好的证据。而大理则是多条“蜀身毒道”必经的重要枢纽。公元前126年,在外漂泊13年的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西域的情报,促使武帝大破匈奴。同时张骞还汇报说,在汉帝国西南可能有一条途经身毒(今印度)的秘道,通往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一消息引起了汉武帝高度重视,于是派出4路人马前往探索,却被藏在深山峻岭中的当地部族阻挡。其中一路幸运来到滇池。滇王热情款待了远方来客,并留他们一住就是十来年。其间帮助他们西行,却为昆明人所阻,终未能完成对身毒的探险。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中国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宋代泉州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口岸和“海上丝路”始发港盛极一时,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到明清这一外贸口岸移到广州,泉州这一港口城市就此陨落。穆罕默德门徒长眠于此,清真寺留下残垣断壁,所幸的是我在古董店遇到了锡兰公主(流落在中国的锡兰王子后裔)。
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两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其间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惟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其中瓷器是主要的出口货物。1966年, 日本著名学者三上次男曾沿着这条航线进行了深入地细致考察, 并把它称之为海上陶瓷之路。近年来,“海上瓷路”的提法也开始频频出现,笔者认为“海上瓷路”的提法更准确更客观,可以说让我们回到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