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镜披有神秘的色彩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业内人士介绍,铜镜的铸造是属于青铜浇铸工艺,此种工艺是为世界所佩服的,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顶 尖的,尤其从战国到唐代,铜镜的浇铸工艺达到了极 致,如同国外的顶 尖艺术品维纳斯和蒙娜丽莎。
战国以后铜镜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或随身携带,或以镜架、镜台相辅陈设室内。镜背多有钮,用以穿绳系带,方便抓握,唐代 开始出现带柄手镜,宋代以后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1949年以后,由于现代 考古学的发展,中国古代铜镜的研究有了科学的依据,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唐宋铜镜》、《陕西省出土铜镜》、《鄂城汉三国六朝铜镜》、《铜镜图案》、《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浙江出土铜镜》、《洛阳出土铜镜》、《中国青铜器全集·16》(铜镜卷)、《中国古代铜镜的技术研究》等等,均反映出中国学者对古代铜镜的研究和著录,孔祥星和刘一曼先生的《中国古代铜镜》和《中国铜镜图典》,系统地总结了铜镜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各方面问题,成为铜镜研究的经典之作。
铜镜除了用来照映面容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和寓意。比如,用作定情的信物、破镜重圆的寓意等。
古人为方便使用,古镜尺寸大多小而薄,除特殊的外,一般为100至150毫米,大的在150至230毫米间,小的在100毫米以下;小于50毫米、大于300毫米为罕见镜种。重量一般在几十克至三四百克之间,极少数达700-800克。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细腻精美的楼空花纹铜镜。这种铜镜是采用分铸的方法,把镜面和镜背纹饰分别铸造,再夹合在一起。这种复合铜镜,战国以后就基本绝迹了。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对宫内收藏的古镜正面多进行了处理,以达到重新鉴容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古镜面就采用了复合的方法,重新铸一镜面,研磨好后,再粘附在古镜正面。当然这种复合镜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复合镜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