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运转德州(文/王德胜)

  自从有了大运河,德州面貌焕然一新。

  德州被称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这是指元、明、清三代的德州,即京杭运河沿线四大粮仓之一的德州。因为如果没有大运河,每年400万石的漕粮不可能经过德州转运北上;没有大运河,徽班进京、举子南下带来的多元文化风情就不可能在德州融合;没有大运河,德州只能是大禹治水下的九河之地,延续的只能是黄河冲积平原上的万千农耕文化块垒之一,而不可能成为世人向往的“燕齐之都”。 更进一步说,如果没有大运河,连德州老城的诞生都是一个未知数。

清·康熙《德州志》卷一《州管河道图》

  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讲,任何一座城市的诞生与发展,无论其规模多大,都首先取决于这座城市坐落的区域能够提供多少生产和生活用水。德州是幸运的,德州从来不缺水,甚至可以说水有点多。远古的德州有大禹治水,禹疏九河,至今仍有五条在德州;西汉初年在德水之畔设立安德县,期盼德水安澜;隋开皇年间终有德州之名,而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伴随着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德州找到了趋利避害的“水运”法则,德州的发展开始围绕大运河展开,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彼此交融,形成独特文化气质。

  大运河最初功能是漕运。隋朝开凿了大运河,但由于国祚太短,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大运河带来的福泽。唐以后各朝代则真正大获其利。唐朝在德州境内新开马颊河,疏通漕运,安史之乱时,德州段运河成为沟通朝廷与河北诸藩的唯一的物资、信息交流纽带,而此时的德州,已经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城镇。

  明代以前,陵城区在德州处于行政中心地位,颜真卿为平原太守,抵抗安禄山叛军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如今,他的名作《东方先生画赞碑》仍保存在陵城区文博馆中。明朝初年,德州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德陵互易”,德州放弃了陵城区,迁到运河边上,建设了德州卫城。搬迁的原因很简单,金、元两代为方便漕运,都在德州设立仓储基地。

  德州的“仓”源于隋,起于金,兴于元,盛于明,衰于清。《德县志》记载,金天会七年(1129)在德州城北三里许的运河西岸设置将陵仓,贮存由御河运来的“豫省粮”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北厂,当年叫北仓。这时候距离德州城的建设,还有268年。因此有了那句“先有北仓街,再有德州城”的说法。明洪武三十年(1397),截御河一弯筑城,河西移,仓在御河东岸。老城德州的缘起显而易见。

  更进一步说明德州城与漕运关系密切的,还有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洪武年间,伴随着德州卫城的建设,还兴建了大量粮仓。于是战争中,德州成为必争之地。明洪武元年(1368)德州设立守御千户所,由都督韩观统辖。建文元年(1399)3月,韩观屯兵德州,防止藩镇兵变。同年8月,燕王造反,文帝派李景隆至德州,合兵50万讨燕。第二年9月,惠帝任命盛庸为大都督,统兵30万屯驻德州。这些大军依赖的就是德州仓储米粮。于此同时,韩观在德州卫城东北筑十二连城,护卫仓储。明朝初年创立卫所制度之始,全部兵力不过180万,除去燕王及其他藩王的兵力外,归建文帝统帅的军士并不会太多,但他前后在德州用兵达到80万,可见当时建文帝对德州是倾尽全力了。靖难之役持续了三年,双方在德州反复拉锯战了三年,期间燕军一度占领德州,收获粮食百万余石,应该说,这些粮食是燕王赖以夺取天下的物质基础。亲身经历了战争的燕王朱棣,了解德州在漕运上的重要性,所以在夺取政权后,朱棣第一时间完善了德州仓、预备仓,并在明清五百多年的时间中,一直是运河沿岸淮安、徐州、德州、临清四大名仓之一,保障京师漕粮。

  明清两代,德州的城市功能、人口结构、民风民俗,也与运河关系密切。明初德州为卫城,洪武九年(1376)设立德州卫,永乐五年(1407),又增设了德州左卫,与普通城市功能的州县相比,德州就是一个直属中央的屯兵、调兵站点。乾隆《德州志》记载,当时的德州城内:“正卫治北街,左卫治南街,居住着皆军户,无州民”。 伴随着大运河的漕运,德州日益繁华,并渴望与之相匹配的城市功能,满足南来北往人群的需要。明永乐九年(1411),德州知州署搬进了城里,继而“召集四方商旅分城而至”,进行了第一次的城市功能规划,“城“与”市“开始结合,米市街、柴市街等街巷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源于卫城的德州,明清时期城市人口的组成是比较奇特的,主要包括两部分:民户和军户,而且是军户数量多于民户。永乐年间,州卫同城而治后,德州有城市平民2863人,军户居民5600人。到乾隆五十二年,德州有城市平民10693人,军户居民55496人。军户在做好守城、护河、漕运任务的同时,还可以经商,在德州城内就设有专门的军市。这是德州在京杭大运河上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也与德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

  运河两岸,来往的商船,农家无不与无常水势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的帮衬和援手总是无私的,因此德州人热心肠、讲义气、爱面子。民间历来有自行排解纠纷的风气,请德高望重的出面,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双方都过得去的情况下来上一句:“看我的面子,就这么着啦”。

上世纪五十年代,治理四女寺减河,战前动员

  运河不仅给德州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赋予了这座城市一个关注政治、关注世界的历史机遇,进而激发起独特的文化底蕴,被后人评价为“人文飙起,名卿蝉连,实甲山左”之城。《德州乡土志》记载:“德州故无巨族大姓,若所谓诗书绵长堪为旺族者,军籍为多。”单从数字上看,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德州相关志书及潘荣胜《明清进士录》、沈仁国《元朝进士集证》粗略统计,德州历代进士约310名,隋唐五代及宋元时期,仅仅占了20名,其余均为明清产生。

(0)

相关推荐

  • 《品读大运河》——因河而盛的那些城镇

    (摄影:张金星) 自明代后期泇河开通后,京杭运河南自台儿庄流入山东境,北至德州桑园镇进入直隶境.以德州.临清.聊城.济宁为代表的一批运河城市迅速发展起来.这些沿运的城市直接受惠于运河的开通,商贾云集, ...

  • 千年漕运:探索·发现

    简介:在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上,漕运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炀帝开通隋唐大运河,再到明清时期修缮京杭大运河,运河漕运始终维系着国家的命脉.明清两代设立"总督漕运部院" ...

  • 《品读大运河》——“鲁风运河”中的大粮仓

    摄影:姜晓红 山东运河始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山东境内开凿的菏水,沟通济水与泗水,以便与晋定公会盟,称霸中原.其后齐国开淄济运河,东晋开洸汶运河.桓公渎,主要用于军事征伐与都城供给,这些运河不但距离较短 ...

  • 聞鍾記郵 | 大运河上广源闸

    WENZHONGJIYOUt 闻锺集邮 聞鍾記郵(2834)大运河上广源闸 收到了海南王英老师从北京寄给我的实寄封,大运河系列邮资机纪念邮戳又出了一个新的,6月10日启用了广源闸邮戳,这是通州至大都的 ...

  • 鬲国是如何演变成德州的(文/王德胜)

    绎幕县的存在时间很短,短到史料中没有记载,取而代之的是广川县,位于安德县西北五十里.14年后,也就是隋文帝仁寿初年,杨广被立为太子,为避太子名讳,广川县更名为长河县,此为长河县之始.唐天宝年间,平原郡 ...

  • 德州名称的来历(文/王德胜)

    德州的"德",源于徳水.德水,古黄河名.古人认为,有德州,便可德水安澜,人享太平. 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也称" ...

  • 德州,退海之地万古沧桑来(文/王德胜)

    德州地处华北平原,这片平原的形成,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演变过程. 德州所处大地构造部位为华北地台渤海凹陷区,约形成于3.6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该时期华北大地泰山.太行山.燕山等山脉上升隆起,平原部分则沉降 ...

  • 大禹治水开启德州黄河文明(文/王德胜)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各个地域文化都因此呈现出农业文明的厚重垒积,德州也是这样.德州因德水而名,德水,古黄河名. 大禹治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治理黄河.<长河志籍考>记载:德州,古九河之 ...

  • 德州港的变迁(文/王德胜)

    德州港是老德州人的俗称,它正式的名字叫山东省交通厅卫运河航运局,其前身为晋冀鲁豫人民政府交通厅广华运输公司德州办事处,从1947年设立,到1981年撤销,存在了34年的时间,是整整一代人的记忆. 德州 ...

  • 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文/王德胜)

    作为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德州历史上流传着众多神话传说,这其中,以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最有代表性. 古时候有两个羿:一个是尧时候的,人们称他大羿:一个是夏朝时候的,人们称他后羿.后羿的"后&q ...

  • 33.《实用周易指南—易传》——从伏羲到文王完成了64卦的革命

    作者:杨本枢 原文: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 ...

  • 【远方】贵州《人间五月来》文|王文学 主播|生命的舞者

    [作者]  文|王文学 主播|生命的舞者 编辑|憨憨 人间五月来 岁月悠悠如水 生命往来匆匆 最美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不经意间 一池春色已化作云烟,荡漾于尘世 最美五月天,又如约而至 也许,你 ...

  • 《诗经》课堂:《大雅·文王 》/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549期)

    天语说: <尔雅翼·释草八>云:"古者酿黑黍为酒,所谓秬者:以郁草和之,则酒色香而黄,在酒器中流动."玉是身份的象征.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