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秘密全部揭开(十七)太阳氢气起源说》
《稀土本纪》
稀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序号很大的那些元素,都是重金属,多有放射性。镧系元素、锕系元素、副族元素都是稀土的主要成分。
稀土的来源问题一直都是核子物理和天文学最大的困扰。一方面,依据核子物理的计算,核聚变只能到铁元素,序号再大的元素不能通过核聚变产生。另一方面,物理学认为在恒星演化末期又会产生稀土。所以对稀土产生的机理,一直不清楚。但是在地球上,却有大量的稀土矿藏,说不清楚其来源。在天文观测方面,超新星爆发时可以观测到稀土重金属光谱,行星上都有稀土。因为在太阳这里没有观测到稀土重金属元素光谱,所以天文学断定,年轻的主序恒星还不能聚变稀土出来。这样,有没有稀土,被当做是恒星末期还是恒星初期的判断依据。但是物理学依然还是不知道稀土是如何产生的。
在宇宙中没有别的东西,只有恒星和行星,这两个地方都不产生稀土,那么稀土是什么地方来的呢?
只有一种解释,稀土重金属元素来自中子衰变。不仅如此,中子衰变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衰变成为重元素。中子衰变时,产生的质子与周围没有衰变的中子结合在一起,成为原子核。
所以中子衰变得到的都是中子含量高的稀土重金属元素的同位素,具有强烈的放射性。中子星的大部分中子都在原子核里面保存下来不衰变。
稀土重金属元素产生之后,继续衰变,此时已经是超重原子核的裂变,这才产生了轻元素,碳、氢、氧等,所以轻元素大部分也是衰变产生,只有少部分是核聚变产生。这就解释了稀土的来源问题。在褐矮星和白矮星那里,也能观测到氢、碳、氧等轻元素,这些轻元素不是从太空中吸引而来,也不是核聚变产生,而是褐矮星和白矮星自身的重金属元素裂变产生。
因此,太阳以及其他恒星都是起源于中子衰变。但是太阳上为什么观测不到稀土重金属元素光谱呢?这是因为屏蔽的缘故。太阳的光球层是剧烈的核聚变,光电磁的强度足以屏蔽任何光谱,太阳光球的厚度至少也有几万公里,在地球上不可能观测到里面元素的光谱。
就是说,太阳里面是有稀土的,并且地球上的稀土就来源于太阳,只不过观测不到。
稀土的起源问题在恒星演化理论上非常重要。它直接否定了行星物质来源于氢元素核聚变的学说。肯定了恒星起源于中子衰变的学说。
由于行星物质起源于恒星,恒星又起源于中子衰变,所以中子就成为宇宙物质的唯一的来源。从而中子起源也将会是宇宙的起源。
《放射性和中子衰变》
中子衰变:
中子分解为质子和电子。
中子:
在游离状态下15秒衰变,在同位素中会衰变,在原子核里面稳定存在,在中子星中稳定存在,所有的恒星都是中子星衰变的过程。
同位素:
同位素是原子核里面多一个中子的元素。中子会不稳定衰变,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
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伽马射线,就是元素的放射性。
所有的放射性,都是同位素的放射性。只有同位素具有放射性,不是同位素就没有放射性。放射性就是同位素的中子衰变。
中子星:
质量大于1.44太阳质量的中子星,万有引力束缚中子不能衰变。中子星不经历恒星的演化过程。
核裂变:
中子在原子核内部衰变,与游离状态下衰变不同,可能引发核裂变。稀土重金属同位素被使用于原子弹燃料,就是这个原理。
地球上的同位素都是来自太阳的喷发,已经衰变46亿年,几乎已经衰变完全,浓度很低。经过提炼浓缩,达到比较高的纯度,才能进行核裂变。这就是地球上的稀土的情形。
核聚变:
物理学只观测到一种核聚变,氢聚变成为氦。没有其他元素聚变被观测到。
氦原子核由2中子+2质子组成,因此氢聚变产生氦需要2个中子参加,没有中子参加反应就不会生成氦原子核。所以氢不能聚变产生氦,必须是氘和氚。核物理专家一直没有懂得这一点。
氘和氚:
氢=1质子
氘=1质子+1中子
氚=1质子+2中子
氢弹是使用氘进行核聚变。
核聚变不能聚变产生中子:
太阳上的核聚变不能聚变产生中子 ,中子在被消耗,同位素在减少,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生成中子。地球上的重水来自太阳。正是太阳冲出的氧元素与氢、氘、氚化合,生成水,抛撒出来。
物理学没有考虑太阳上的中子起源途径。
《太阳的形成过程》
依据关于稀土和中子的上述考察,太阳的形成过程如下:
太阳原是一个中子星,因质量小,不能保持它的中子维持中子形态,衰变分解为质子和电子。质子立刻与周边中子组成原子核。这样组成原子核的中子就不再衰变。
所以中子星衰变的第一个产物是超大原子序号的原子核,比现在117号元素要大。并且其原子核里的中子过量,都是同位素。
这样大号的原子核不能稳定存在。会持续衰变并裂变。
首先裂变产生稀土重金属元素的同位素,继而轻元素大量形成,铁、铜、氧、碳、氢等小序号的元素,大量产生。
于是这个中子星瞬间爆炸开来。把产生的所有物质都抛向宇宙太空。体积从10公里半径迅速膨胀洒满半个太阳系几十亿公里方圆。最远处可达20亿公里之外的土星。之后这些弥散的物质有99.86%被太阳核心吸引,形成现在的太阳。0.14%的物质残留在太阳的外面,以土星为核心,形成一个原始巨行星。原始巨行星随后碎裂成为太阳系各大行星,开始了行星的演化过程。
返回太阳的物质,比重大的稀土重金属元素直接形成了一个半径不大而比重特别大的核心。其他轻元素依据比重不同,在太阳上形成了各个层。其中,氢氦等比较轻的气体,被蒸发在太阳的上空,氘氚被点燃核聚变。
太阳里面的元素都是核裂变产物,核聚变的产物只有氦,稀土重金属元素在太阳的核心是液态熔岩。
《太阳的氢气聚集起源说》
该理论认为宇宙太空首先弥漫氢气,因万有引力而聚集,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形成太阳。氢聚变产生氦之后,会一路聚变下去产生各种元素,最终会产生稀土重金属元素。这个理论是目前天文学和物理学公认的理论。还没有其他的理论取代它。
这个理论的缺陷是,不能说明中子和同位素的来源,也不能说明稀土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这个学说主张稀土重金属元素产生于恒星的末期爆炸,但不能说明恒星末期中子生成的机制原理。
中子的生成条件:
物理学目前还不知道中子的生成条件,只能推测大于1.44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恒星演化末期会塌缩为中子星。目前只有这一个数据。反过来理解,小于1.44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不稳定,中子会衰变,衰变的过程就是太阳产生过程。
这里提示:宇宙所有的恒星、行星、物质,全部来源于中子衰变。
宇宙的中子知多少
组成地球的物质,每一种都是由原子构成。每一个原子核中子数量都等于质子数量。地球一半的重量是质子总重,一半重量是中子总重。其他行星包括太阳也是如此,整个宇宙都如此。
中子不能从聚变产生,只能产生于裂变。证明太阳以及宇宙中行星和物质的起源,都是中子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