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的悲剧:历经1300年沧桑,却在62年前彻底“消失”了

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杜德源《安济桥》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历史中,像一颗明珠一样熠熠生光。古代中国在很多艺术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创造力。中国的陶瓷,胎薄如纸,胎色如雪;中国的书画,笔走龙蛇,风骨峭峻。而中国古代建筑也是中国的一绝。从故宫到大雁塔,从苏州园林到颐和园,甚至是在历史中被毁坏的圆明园,都能从中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是一种很特殊的建筑,它的实用价值往往遮住了它的艺术价值。它扮演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承载着人们给予它的重量,为人们提供便利,用自己的方式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而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一座历经千年风霜的桥梁——赵州桥

赵州桥被人们所熟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上学时会学到一篇关于赵州桥的文章,而从文章中,就能体会到赵州桥那独特的魅力。历经1300年沧桑变幻的赵州桥,曾经多次损坏,几经修缮才得以维持到今天。但是在62年前的一次修缮中,赵州桥“消失”了,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说起赵州桥,就不得不提它的建造者李春。关于李春史书上并无太多的详细的记载,只能依靠他付出心血的赵州桥窥探一二。在建造赵州桥时,李春不但设计独特,而且科学合理。他采用圆弧形,可以方便路人通过,有别于之前形式优美却不便车马通行的半圆形。通过采用敞肩拱,李春不但使得桥梁本身更加稳定合理,而且减少了建筑材料的使用。这种敞肩圆弧拱形式结构,比西方早了600余年。李春还做到了选址科学合理,选取以粗砂为根基的地方建造桥梁,不仅提升了承重能力,更加强了桥梁自身稳定性。而正是李春种种合理并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使得赵州桥不仅具有极好的实用价值,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李春可以说是中国,甚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而他所建造的赵州桥也是世界现存桥梁中时间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

即使是这样的桥梁,也不可能永远不被损害,赵州桥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缮。据史料记载,赵州桥的第一次修缮是在唐朝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此时赵州桥已经经历了200年的岁月。因为大水冲坏了桥一侧的金刚墙,使得小拱有崩裂的现象,于是用补石重砌的办法,成功修复了赵州桥,并保持原貌。第二次修缮是在宋代,此时的赵州桥出现了侧倾的现象,在众多工匠的努力下,将其扶正复原。之后又经历明朝四次修缮,清朝一次修缮,赵州桥才得以保存到近代。

在1933年,梁思成先生对赵州桥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记录。在考察过程中,梁思成先生发现了赵州桥存在不小的损坏,建议当时的政府对其进行修复,奈何石沉大海,没有音信。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赵州桥的修复工作才落到实处。

在经过前期一系列详尽的考察测绘之后,多个部门进行商讨,最终决定采用原来的护拱石、钩石、腰铁、铁拉杆和收分五种做法,并加入当时先进的工业技术,使其更加安全和长久。在1955年,赵州桥修缮工程开始施工,于1958年,赵州桥修缮完成。

那为什么又说赵州桥“消失”了呢?原因就在于,由于赵州桥年代太久,能够使用的旧材料不多,再加上使用了众多现代工艺,这几乎是对赵州桥的重建。现代工艺重现了赵州桥的原貌,却不再承载它曾经的历史,而这也让历史中的赵州桥消失了,剩下了是一座“崭新”的桥梁。在1963年,曾经考察过赵州桥的梁思成先生就对这样的修缮结果不满意,并向有关部门表达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对古文物建筑的现代翻新是对其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严重损害。赵州桥的翻新,成为他心目中的一个遗憾。

随着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许多中国伟大的建筑艺术结晶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只能通过历史留下的只言片语,才能窥探到它们的风采。为了减少这种遗憾,国家对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必不可少的,只是采取的方式,是否还有待商榷,应当避免像镇海吼和赵州桥这类事件的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