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清华:艺术采风——参观虢国博物馆之幽思

文/踪影

2020年11月29日,水墨清华艺术采风团一行九人与三门峡“天鹅湖”上万只白天鹅近距离接触之后,走进虢国博物馆。

虢国博物馆是建立在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其占地10万平方米,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虢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分为别是:虢旗猎猎、吉金灿灿、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车马辚辚、古墓秩秩等六个部分。

虢国博物馆于2000年10月建成开放,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有时间紧迫,我们只能是走马观花,在解说员的导引下,心有不甘,又囫囵吞枣参观展区的六个部分,领略了三千年前皇室贵族厚葬之风的盛况,令人震惊、感叹、沉思。因为我们一行九人,大都感叹此处值得一看,且应该仔细观看。可是,那天下午,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赶,就只好循着解说员的声音,跟着解说员的思路,大致浏览一遍,然后遗憾地匆匆离开。

在虢国博物馆浏览,领略三千年前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深切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来世路途的伟大与沧桑,真如大海之潮水,伴随着参观进程,一波波在脑海里翻涌。当我们来到1991虢国墓地M2011虢太子墓出土的“重环纹铜盆和昶伯铜匜”和“沃盥之礼”示意图前。示意图闯进笔者视野的刹那,另一个画面也涌进了脑海——现代自来水的使用模式。也许,我们现在使用的自来水的建造结构,最初的启发就来自于“沃盥之礼”呢!

沃盥,就是浇水洗手之意,沃是浇水,盥是洗手洗脸。如今也有一些场所把洗手间命名为“盥洗室”。西周时期的“沃盥礼”是指在参加祭祀前洗手,叫“沃盥礼”。

周代祭祀时行“沃盥礼”需要用青铜水器,盘、匜、盉——分为注水器和盛水器。如图示。古人以匜倒水,以盘接水。可谓是一种科学的盥洗方式和智慧的创造。

从虢国墓地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周朝的礼法制度,社会阶层,是那样的森严。不同的墓穴,都有严格的等级墓葬规格。据《周礼》记载,古人行祭礼前,需事先斋戒沐浴以示心诚;日常三日一沐,五日一浴,形成一套以缶盛水、以鉴沐浴的礼器。为了在进餐之前洗手,形成一套以匜倾水、以盘承水的组合,称为“奉匜沃盥”。

在400平方米的《国君觅踪》展厅,其复原陈列的虢季墓,及其两座贵族陪葬墓、两座车马坑,令人慨叹不已。虢季墓(M2001)南北长5.3米,东西宽3.55米,墓深12米,葬具为重棺单椁,外加大型棺罩。墓中出土各类随葬品文物3200余件(套),计有铜、铁、金、玉、石、陶、竹木、皮革、麻布等9大类。这样大规模的墓葬出土文物,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除了不可思议,还是不可思议。

在那样一个科学技术和制造业并不发达的时代,几千件随葬品,需要多少人兢兢业业,夜以继日的劳动和付出?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根据墓主的身份地位,还要根据规制陪葬一定数量的车马等物。以供墓主继续拥有生前所享有的权利和地位,以便九泉之下享受冥福。

丧葬制度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社会阶层、传统信仰、血缘关系等等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其氤氲化育出了内涵丰富的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同时,又是宗法制度以及相关文化精神,在死亡这个人人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上的反映。尤其是古代的贵族阶层,对待死亡的态度,更是奢靡浮华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其历史可追溯眼前这座虢国博物馆的馆藏出土文物,三千年的厚葬历史,告诉我们其随葬和陪葬之风盛行的境况,确实令我们现代人震撼、慨叹和沉思。

凝视诸多的制作古朴的随葬物品和白骨森森的陪葬车马坑,笔者再次思路抛锚,心想:幸亏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而来,向前开去的,我们新中国的高层领导,能够把自己的身后事遗言把骨灰撒向江河,该是怎样的一种豁达的胸怀和理念——唯物主义者信仰,是时代文明的辉光丽影为人类所创造的福音。丧葬制度的改革,也许正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必然。

虢国博物馆,馆藏文物之浩浩,车马坑之森森白骨,那历史长卷,带着彼时的血肉和体温,赫赫然于我们参观者惊诧而震撼的眼前。幽思,幽思。一种幽思,穿过三千年历史隧道,悄悄告诉: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是有福的。因为,有他们数千年前的付出和牺牲,探索和创造,而取得今天华夏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安宁,岁月静好。

踪影于2020/12/7

#博物馆#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