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99 | 文化之旅17:城区篇·东涌捷胜行(王万然+陈辚+阿兽+庄海君+叶勤海)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文化之旅

 


“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的作家们在东涌民俗馆采风。

孙彦修  摄

文化之旅——城区行

东涌捷胜采风

今古奇观贯古今

—— “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东涌捷胜采风记

●王万然

“饶宗颐,饶宗颐!”车未停稳,来自潮州的诗人就大叫起来。

原来,他们认出东涌民俗文化馆第二道大石门上的“德丰堂”三个大字是饶宗颐题的。今年九十八岁的饶宗颐是国学大师、西冷印社社长、韩山师院杰出校友。在异乡能看到老乡兼校友的字迹,怎不兴奋!

下车后只见民俗研究者、该馆负责人翁烈辉在等候。他向客人介绍说,饶宗颐题字落款一般用号——“选堂”,这次写了本名。

东涌民俗馆位于汕尾市城区东涌镇品清湖畔,距汕尾火车站几分钟车程,是汕尾市民间文化的品牌之一。由旅港企业家黄瑶先生斥资5000多万元历时五载建造,占地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似宫、似殿又似阁,前有广场、中有殿堂、后有花园,气势恢宏,构思巧妙。是我省第一座建筑规模较大的民办民俗文化馆。主体建筑属“三进五间开”格式。建筑风格南北兼具,凸显人文情怀。第二道门外墙有石刻浮雕,内容是沿海农民的晒盐生产写照。东厢荟萃启功、曹宝麟等名家字画;西厢专辟民俗场景,40多组由雕塑家曾海生创作的反映地方民俗风情的人物雕塑作品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引人入胜。尤其是雕塑作品中同时融进了劳动、生活器具的实物,增添了逼真感。

该馆我来过多次,有一次是2010年10月,广州、东莞、汕头的作家应当时的市委副书记卓志强邀请来访,恰好该馆举办“汕尾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暨‘德庆长青杯’书画邀请展开幕”,一起参加这次盛事。东涌民俗文化馆是这次汕尾日报社与城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的第一站。来自珠海、汕头、潮州、揭阳的作家朋友也应邀参加采风。区委宣传部更是不遗余力,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元海还专门事先到东涌、捷胜镇踩点,并全程陪同。

“得道庵”位于捷胜镇郊区“海岸第一山”的山腰。据说在明崇祯年间,捷胜朱氏惠玲姑娘一生不嫁,在曲径幽静的云山护国镇海山岩中,供奉道教仙祖元始天尊。她在洞中长年燃启神灯,虔诚修炼仙道。期间有独行僧人云游至此,见此地幽雅清静,是修禅得道的好地方,遂经乞缘,同朱氏惠玲搭建宫寺,供祀佛家祖师如来释迦与道教仙祖元始天尊。后来发展成了云山寺。不久,朱氏惠玲勤奋修炼而得道成仙。信众为尊纪开山祖师朱氏惠玲,以佛道之谓,称号释惠玲仙姑,云山寺遂改名“得道庵”,寓意朱氏惠玲得道成仙的地方。“得道庵”以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众多而闻名,吸引了不少官员名士、文人墨客慕名前来,豪情兴起时少不了挥毫题词,因而留下了多处摩崖石刻。大凡来捷胜游玩的客人,一定要到“得道庵”来领略一番古朴高雅的人文风景。

我也来过多次。记得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汕尾建市不久,我跟当时的市教委副主任、市诗词学会会长、市作协主席蔡楚标陪客人来参观。载我的司机把车开到城隍庙门口,看到没人,发觉搞错了,便掉头到“得道庵”去找他们。当时的副镇长、捷胜诗社社长何大海负责接待。第二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到报社当副总编后,藏书家蔡锦明找我,说与何大海约好去捷胜。我写了《访捷胜诗词社》两首:

其一:“鱼市鱼腥诗未腥,满墙书画墨香清。云山结伴寻佳景,大海邀吾论世情。”

其二:“鱼市天桥觅诗社,骚人意味总想投。城隍庙读阴阳理,“得道庵”看祸福谋。喜赏石岩生骨气,笑讥泥筏欠风流。三杯落肚红尘破,海阔天空任我游。”

山门后面两侧石刻是得道庵八景诗。正在大家拍照的时候,捷胜镇的宣传委员黄晓玲、文化站老站长刘尧和何大海等来了。

见到何大海,我就偷笑了。他当了镇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后,调到区委统战部,退休后专职当捷胜诗社社长。捷胜诗社从鱼市搬到一位港商的老房子。他也成了捷胜文化的代言人,多次代表官方向客人介绍捷胜历史文化和民间习俗。每次到捷胜参加集体活动,我都会见到他。这次,他肯定又是来当导游了。由于他专注诗词创作和研究,讲究完美格律,注重书面语读音,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一出口,就文绉绉了。

这时,“得道庵”的和尚出来迎接。过了“虹桥捷步”,就是“点头”石。虹桥的下面以前应该是流水,现在已经变成枯草地。前殿正在做“功课”,我们绕过去,旁边有个小庙,走近一看,是祀奉注生娘娘的。“得道庵”大门上有“得道庵”三字,在上面一层还有“胜地灵岩”四个大字。旁边有个窟窿,原来“壁涧流泉”,就是在石壁中流出清澈的泉水,由于水质甘甜,附近人家要来舀水,庵里便把泉眼围起来,并做了铁门锁住,铁门下的石头好像两只乌龟。往山上,就是“石船泛陆”,本来好端端的一块像舢板一样的石头,现有好事者在石头上面建了一栋小楼房,也就是我诗里头笑讥的“泥筏”。再往上面,岩石下面摆放了好多神佛瓷像,绝大多数是观音的。有人说,这些神佛拜了以后,不敢丢掉,便要请出来放在这里,有时候要三问四问神佛答应了才能请出去。故有“请神容易送神难”的说法。

同行的文友说能上后山更漂亮,可惜因时间关系,行程没有安排。两三年前和文友去过,看到了一块巨石被当成石公石婆,写了一首《得道庵的石头》:“一人得道,石头成仙/得了道的石头,真神/浮上陆地,云烟满载/神了的石头,突然老了/眉发飘拂白云/石公公石婆婆眯着/双眼,看石狗湖的/水,眉清眼秀”。

而向往已久的“黎明洞”,却未睹真容,虽然我创作《汕尾诗话》时写了一首诗:“隐居石厝断嚣声,挺卒推车酒纵横。碣石湾头云水怒,黎明洞里盼黎明。”今日之行恰好弥补遗憾。

“黎明洞”的名是廖天佐起的。

廖天佐(1602—1681),号“一窑天居士”,祖居海丰县甲子(今属陆丰市),随父经商到海丰县捷胜(今属汕尾市城区)。十余岁考得秀才,几次乡试皆因考官索贿不遂而遭摒弃。激愤之余,遂弃绝功名之念,隐居捷胜海滨一座海拨仅10多米的小山岗下石厝洞,与当地文友唱和吟诗。石厝洞横亘一块扁平如盖的巨岩,在10余块大石支撑垒叠下构成一个面积约300多平方米的洞。东南及西北各有一个2米高、1米余宽的天然岩门。由于支撑的巨石之间有缝隙,使得阳光及风从中透入,冬暖夏凉,不漏不湿,空气充盈。面对南海万里汪洋,波涛澎湃,早观日出,晚观落霞,夜听涛声和渔歌,可算超脱惬意。但廖天佐毕竟凡心未灰,虽居海隅石室,犹念社稷苍生。期望有朝一日,吏治澄清,国运昌盛,犹如黑夜终将消逝,黎明可望到来。因此他将石厝洞改名为“黎明洞”。不久,祖籍淮南的南明总兵刘锷,因遭奸佞排斥,又不愿降清,乃弃家奔依故友捷胜所守备,由此结识廖天佐,一见如故,遂同避居于黎明洞,人称“黎明洞”二名士。清康熙初年刘鹗泛海投郑成功而去。走进洞里,一片漆黑,但有四处光线进来。随着最大的光线,摸黑往平坦的北门,洞内有张床,睡着一个男子。出了北门,茂密的草木中有一条小径。回头一看,洞口的巨石间砌了一个小门,石门框,门额上横刻“阃外光华”四个大字,门联曰:“德仰泰山千古在;名留石洞万年芳”。大家都不知道“阃”是什么意思,“百度”一下,有“门槛”的意思。大概是指这里就是捷胜所城外的风光所在。

“黎明洞”作为人文遗址,还在于拥有多处摩崖石刻,尤其是廖天佐的缺字诗和仅剩下内外两个方框的棋盘、明万历年间抗倭名将刘松(字寿山,海丰县人)的七律《游石山》等。可惜无路可走,暂留遗憾。

参观完“黎明洞”,便进捷胜所城。

捷胜镇素有“六百年城大雅乡”的美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都指挥花茂筑城设衙,以资庶民聚居供军士屯驻。据《大清统一志》载,碣石卫置于洪武二十二年,辖中、左、右、前、后五个内所及甲子、捷胜、平海三个千户所,后割海丰所归碣石卫。洪武二十七年,花茂建碣石卫城。从设置卫所到建城距离时间有七八年,这个“建城”应该是“建成城”的意思。捷胜别称罾城。为什么叫“罾城”呢?罾,就是用木杆或竹竿支撑的方形大鱼网,岸边有吊架,拉起来就可以捕捞在网里的鱼虾。傍海而建的捷胜所城四四方方,站在远处的高山一望,与树立在海边的罾很像。二十多年来,我只到捷胜参加两次官方活动,第一次是2008年6月,市政协文史委前往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填了一首《浣溪沙》:“雨后阳光沐海天,天临夏至海尤鲜。鸟鸣绿荫望云烟。 石狗湖前皆过客,水龟峒里问神仙。古城访古探渊源。”第二次是2012年7月3日,随当时的市委书记郑雁雄调研。从宽广的汕遮公路右转进入捷胜公路又右转就进入了军船头村。我猜测,军船头村可能就是捷胜所军船停泊地附近的屯兵村庄。当时写了《捷胜行》:“云渡蓝天海渡云,军船头对浪粼粼。东坑水碧沙坑绿,风到罾城鱼溯巡。”诗中沙坑村是捷胜的一个村,现在可是名扬四海了。这里是五千多年前的文化遗址。早在1933年,捷胜天主教堂殷神甫在教友的协助下,在捷胜沿海的沙坑、牛肚、东坑及沙角尾等文化遗址进行长达四年的挖掘、采集,共获取石器、陶器及陶片10余箱,随后与汕尾基督教福音医院英籍院长裴义礼合作,将文物偷运到香港。

午餐在“大家好酒楼”。这个地方我也来过两三次。一次是捷胜论坛五周年团拜会,我当场吟了一首:“心系民生捷胜坛,拍砖打铁短长弹。罾城古韵清风播,得道庵前巨浪蟠。”还有一次是捷胜书画社的雅集。

饭后的采风主要是捷胜城内。何大海作为“高级导游”,一路带我们到古戏台、凝波寺、蔡氏宗祠、黄百万大厝、公门、何氏“学海堂”、中心小学古碑刻等地,凉风不时从街巷吹来,消散暑气。古戏台是城隍庙的戏台,横匾是“今古奇观”。在庙门和戏台中间,有堵高墙和一个大门,里面是飞檐,走近一看,门联有“观音”、“菩萨”的字样,才知道是观音庙,进去一看,原来是“凝波寺”。问何大海,为什么这个庙要挤在城隍庙旁边。他说,“凝波寺”的历史比城隍庙久,建城了,观音庙就改建了城隍庙。在“学海堂”,何氏迁闽始祖、梅州太守何旦的画像简介说传有十子一女(世称何仙姑)。我对文友们高声喊道:“我发现一个秘密,何仙姑的父亲在里面。”大家听到“何仙姑”以后都围过来了。何姓在捷胜是最大的姓,捷胜四万多人,姓何的从六百年前传到现在有一万多,其中第九代有个人生了十四个儿子。

告别何大海后,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吕业群神秘地说:“去看城墙,很震撼的。”我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震撼!”长城、南京中华门、西安永宁门都看过,捷胜的城墙大不了和坎下城的一样。走到巷口,建筑群中露出了一段古城墙,上面有棵榕树,树下是海陆丰特有的神位。从城墙边一个棚寮的门进去,再右拐出门,一角城墙兀立眼前,高两米左右,长只剩下几米,叫“一角城墙”绝对没错。这是保存完美的捷胜古城一角城墙。这下才知道吕业群“震撼”的含义。

在吕业群的提议下,我们去了沙角尾看海景。风势比较大,浑浊的海浪一排排轮番冲上沙滩,几条小船停在沙滩上面,对着大海默默无言。由于有小雨点,大多数人避雨休息,少数到海滩留影。几个男女作家游兴未尽,拉起在沙滩上伸向大海深处的粗绳“拔海”。海平线上的龟龄岛一动不动,恍惚在等待我们去采风。我在心中对龟龄岛说:会的,下次。

与捷胜最后一角古城墙相遇

●陈 辚

捷胜所城古城

倒塌在夜里,留下一角。

苍老孤僻躲闪于旯旮处

月光、雨露走来

洒下一行行清泪

滋润。一棵榕树在城墙上

枝丫如绿伞

默默为墙角遮雨挡风

一只黑狗与墙角为伴

吠声微弱、凄厉,似有严示

这一角墙城,沧桑凝重

让我们目光不再短浅

照在古城角的夯土上

闪忽如一幽幽的隧道

让思想穿越古城

曾经风雨,曾经变迁

东涌捷胜行吟

●阿 兽

民 俗

岁月隐入雕塑

墙角的风,捋着俚语的皱纹

迫不及待地@你   生活

来自不尽相叠的细节

而蜘蛛网的正下方

一张魔幻的投影   正在

你不经意回眸时,给了那些

习以为常的匆忙和不屑

一记响亮的耳光

天 然

规模不小的村委大院未完工

村主任头发灰白   不讲普通话

天然的巨石架成黎明洞

上山的小石径上,草叶凌乱

洞中清凉,洞外光亮

古人题石:天然佳趣

一个村里的中年男人,此时

正在洞中安床午憩

紧闭的双眼,丝毫不为

身边如织的文人墨客所动

下山来,果然有人开始向往

隐居洞中的神仙境界

只不过,我还是破坏了他们的

美梦:“可惜没有wifi信号!”

东涌民俗文化馆

●庄海君

再近一些,脚步再轻一些

这些隐于屋舍的塑体

就会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植入内心

的精神,岁月加重了步伐

怀惴一些文字,把生活记录

把生活写成一个个日子

落日沿着走廊的砖迹走了一遍

感染的色彩,层层深入

缠檐而呼吸,久久不舍

遇见的每一种民俗都用故事叙述

晒盐擂咸茶,舞狮唱渔歌

一粒语言,多个角度存在着

谈及乡情,总忘不了故土的路

提一盏纸灯,照亮自己的姓氏

感恩每一次旅程,感恩每一个远方

月落故乡,情感去了又回

根源的景象,挥之不去

东涌捷胜漫笔

●叶勤海

漫步东涌老时光

七月,阳光正好。漫步品清湖畔的东涌民俗文化馆,我慢慢走进一段老时光。当一段段厚重的历史被凝固成雕像,必将以永恒的姿态进驻后人的心里。

东涌民俗文化馆,东厢陈列名家字画,西厢再现民俗场景。我从40多组栩栩如生的雕塑群里,了解东涌的发展足迹,阅读这个滨海小镇的民俗风情。黑色的雕像,厚重而震撼,能工巧匠用智慧与热情创造了永恒的艺术,举手投足展现生存历史,一颦一笑体现渔家风情。透过构思巧妙的雕像,渔家的岁月被一一晾晒在一片肃穆里。我看见彪悍勇猛的渔家汉子,击板捕鱼,晒盐挑担;勤劳爽快的渔家阿姆,织麻网擂咸茶、哺儿挽面话家常;娇艳羞涩的渔家小妹,端茶送水,渔歌嘹亮;天真淘气的渔家娃娃,品清湖畔“矇鸽仔”,上学赶海喜气洋洋。

东涌民俗文化馆,用静态的艺术浓缩动态的历史,在有限的场馆表现无限的空间。漫步其间,灵魂穿越时空,与久远的历史对话,与淳朴的民风同行。

得道庵览胜

位于被誉为“海岸第一山”捷胜西山的“得道庵”,是汕尾市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走进山门,我便被这里的人文气息吸引了。山门两侧的墙壁上,黑色大理石雕刻着由清代举人虞赓所赋的得道庵八景诗,涵盖了“虹桥捷步、曲径通幽、莲池印月、壁涧流泉、石船泛陆、古壁苍松、仙井盘空”这些景观。细细品读,如清风徐来,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把所有美景一一收入眼底。

走过刻着“虹桥捷步”的石拱桥,是清末知名书画家林大蔚的摩崖石刻“点头”两个赤色大字,旁有林襄虞先生题诗:“经从古佛撰,妙法石能转。这里探禅机,恍然头一点。”字与诗保存完好,相得益彰。穿过“曲径通幽”,只见一艘巨大的石船停泊在绿树丛中,如在绿浪中穿行。船身取材于天然巨石,加上精巧的雕琢,形成“石船泛陆”一景。

景区之内,淡雅的鸡蛋花香气沁人,黄白渐变的花瓣随风飘落下来,增添了几分禅意。得道庵静立在佛乐里,上书“胜地灵岩”,旁有“壁涧流泉”。在寺庙袅袅香烟缭绕下,在悠长纯净的诵经声里,虽然没能走完得道庵八景,但这处处风景、步步诗书的得道庵,依然让我记忆深刻。

黎明洞的天然佳趣

沿着开满紫色牵牛花的小路拾级而上,我们登上捷胜镇西南一座巨石叠垒的小石山。穿过低矮的灌木丛,一个由十几块巨石相互叠砌而成的石洞赫然眼前,这就是又名“捷胜石室”的“黎明洞”。抬头望去,可见“山海奇观”四个大字和诗词数行。从洞口小心进入洞内,光线逐渐暗淡下来,却能感觉到洞内颇为宽敞,些许阳光从洞口和岩石的罅隙穿透进来,切割了洞内的黑暗。周遭都是不明方向的风,带着泥土的气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空调房里,让人顿时有了上下清爽、周身通透的感觉。

从石洞东北面的后门走出,可见石柱上一副对联:“德仰泰山千古在,名留石洞万年芳。”横批为“阃外光华”。据说是曾隐居于此的 “一窑天居士” 廖天佐所题。他盼望明王朝能结束黑暗朝政而喜见黎明,故将此石洞取名为“黎明洞”。洞门右上侧石壁上,横刻着“天然佳趣”四个大字,石洞南边岩石上还有缺字诗一首,以及石棋盘、石床等遗迹,给石洞增加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意外的是,在这荒山野岭之上的石洞里,竟然仍有人居住。只见他悠然躺在洞内一小竹床上,也不理会嘈杂的脚步,好奇的游人。大家纷纷猜测,此人莫非是一“现代隐士”?或许他也是来享受这“日枕朝霞夜听涛”的“天然佳趣”吧。

走过古城墙的忧伤

到达捷胜古城墙时,我不禁有些惊讶。想象中气势恢宏的古城墙,如今仅存西北一处低矮的墙角。它无言地湮没在厚厚的苔藓和杂草里,一株古榕盘踞在墙头,树下一个神台香火氤氲,一只黑狗在城墙前后蹦来跳去。我努力地寻找曾经的海防重镇“捷胜所城”的辉煌,依然无法在脑海里复原它全长1612米、垛口440个、置护城铁炮17门的英武模样,满眼只残留城墙一隅破落的忧伤。

我不由想起刚刚走过的捷胜街道,我们也曾踩在用珍贵的石旗杆夹铺成的台阶上,深表惋惜,心痛不已。

捷胜有集古、神、海、沙、石于一体的自然景观,有载入世界考古学典籍的“沙坑文化”,有奋勇抵御敌寇的可歌可泣的厚重历史,有多达106个姓氏相互交融的深厚文化底蕴……希望这些宝贵的财富,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不致于像被拆除的古城墙一样,轰然坍塌,独留遗憾。

与龟龄岛隔海相望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来到沙角尾海滩。大海一片苍茫,文友指着远处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说,海的那边就是龟龄岛。我惊喜万分,第一次来捷胜,竟然有机会与传说中的龟龄岛隔海相望。龟龄岛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虽然只能远远地把它眺望,也让我感到满足。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之上,龟龄岛静静地躺在夕照里,像一片淡黄的叶子,小到我只能望见它的外形,却无法看清它的脉络。

不过这样也好,让我在一千次的想象之后,终于有机会淡淡地勾勒它的模样,就像一个深情的小伙,默默思念着远方的美丽姑娘。

在沙角尾海滩,我迎风奔跑,踏沙逐浪,目光却时时锁住远方的那个小岛。心中的龟龄岛,梦中的桃花源,总有一天,我会抵达你的深远,抵达你的神秘,抵达你身上的每一片阳光。

拉到底部,有赞赏

转自:汕尾日报15.07.26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你可能会读

拆字做人——太精辟了

作家何苦要难为自己

文学就是好玩

海陆丰明代城池

广东航拍图,从粤A飞到粤Z,看到汕尾惊呆了!

这才是真正的笔,平时咱们用的都是刷子

住宾馆几个安全措施及生活小窍门

打破体温计会致汞中毒? 专家称需小心处理

当你无法包容别人时,看看这个故事

您想要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吗,请点击进入!

省作协主席蒋述卓:汕尾四日

文学看台98 | 谢庆琳:读卢木荣《云岩诗草》(评论)

文学看台97 | 文化之旅16:城区篇(陈辚+陈瑞绒+蔡金针+叶勤海+海魂+冷梅)

文学看台96 | 一首诗 PK 两首诗(施良壮 PK 黄智添)

文学看台95 | 转让未婚妻:两篇散文 PK 一篇小说(郑旺吉 PK 何漂 PK 崔立)

文学看台94 | 文化之旅15:红海湾篇(叶勤海+林映美+蔡金针+庄汉新+庄海君+陈建深+王晓忠+郑海潮)

文学看台93 | 文化之旅14:红海湾篇(王万然+陈辚+罗素丽)

文学看台92 | 品清湖(彭仙丽、吴炫桢、李济超、庄泽洪、卢建雄、一茗)

文学看台91 | 农夫:中国意象(诗歌)

文学看台90 | 文化之旅13:陆河篇(吴小冰+陈瑞绒+黄宗宏+杜青+施良壮)

文学看台89 | 省作协又怎会让我们“深入险地”?(冯瑶+采墨+张远光+陈辚)

书画看台7 | 从北大荒到红土地——记版画家邵明江

书画看台6 | 陈波:《你我同行·王秋奇公益捐赠画集》画外话

书画看台5 | 国庆书画专版

书画看台4 | 以禁毒为主题的书法展,你见过没有?

书画看台3 | 陈俊杰的书法

摄影看台9 | 来回徒步十公里,探访对海踣死鬼

摄影看台8 | 老严头:公平油菜花

摄影看台7 | 刘小宾、罗荣真:市区夜景随手拍

摄影看台6 | 王万然:到林场看美女作家下海拉大网

摄影看台5 | 老严头:甲子甲秀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