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370 | 文化之旅91:石鼓山十八洞还是十八巷【林映美赖丽梅吕珠满陈辚元一一茗】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一名女作家进入石鼓山十八洞
汕尾日报记者 孙彦修 摄
石鼓山十八洞
●林映美
4月16日,暮春三月,文化之旅再次启动,据说,此次前往游览采风的景点中,就有具“十八洞”之称的“石鼓山”。
此山坐落于白沙湖畔凤凰山上天太后圣母宫的后面,相传,位于此处的石鼓村后山上有一石头,其状如鼓,更让人称奇的是,敲打起来声响亦如鼓声,石鼓村因而得名,可惜该石鼓毁于“文革”。此外,“石鼓山”上的石头很多,错落有致,竟然组成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彼此相通的十八个石洞,随着地势起伏跌宕,村民们为此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依地势铺就了一条条石阶,这些石阶看起来就像一条条通往光明的深巷,因而“石鼓山十八洞”又有了“石鼓山十八巷”之说。
来到石鼓山下,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庙宇,走近一看,写着“天太后宫”。我们正研究、争论着“天太后宫”这一牌匾名的取名由来时,有村民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这就是妈祖庙!妈祖很灵的,我们逢年过节都会来祭拜。”
信仰,也是一种引领。
信奉“乐善好施”的妈祖的人,自然也心胸坦荡,待人和善。据说,这里还有不少传说,其中就有“酒瓶石”的传说。相传“酒瓶石”是一块状如酒瓶的礁石,因得知妈祖将会在石鼓山前坐位,便早先在此恭候妈祖,以便更好地接受妈祖的点化。
石鼓山台阶上铺了一层柔软的黄叶毯子,踩在上面,窸窸窣窣,有点荒凉,似乎进入无人问津的荒野之地。回转身,四处一片荒野,有的就是这“天太后宫”和附近的几间平房。这不禁让我心生疑惑:这么偏远的地方,又怎么会把山路修整得跟大城市的公园那样整洁呢?踏上这样的石阶,去探访大自然的奥秘,让我们有种别样的兴致。此时正值春夏之交,石阶两边,绿草葱茏,四方枝苦楝花在丛中努力的晃动着身子,眨着眼,似乎也在为我们的到来欢呼。
上了台阶,前面就只有泥石山路了,文友们相互搀扶着进山,加上闷热的天气,没走几步路,就已是汗流浃背了。不过,文友们的心思全然不在这里。他们的眼光停驻在石鼓山的自然风光上,手上拿着手机甚至是专业摄像机,时而拍拍路两旁的石头,时而拍拍初露嫩芽的树枝。我们惊讶于这里的春天,是不是来得特别晚,正如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所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还是说,这是石鼓山为我们特别准备的“春在石鼓芳草路”。
再往前走去,我们看到有一个由石头叠成的巷口,巷口很窄很小,约摸一次只容一人通过,长度大概也就几米。不一会儿,文友们就被堵在洞口了,似乎前面已无去路。抬头望去,原来文友们都被上空的山花所吸引而驻足了。再定睛一瞧,前方颇高的石壁之上,横卧着几块大石头,其中一块石头的缝隙中,伸出一株不知名的山花,正探头凝视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走进石洞,一种清凉扑面而来,冲刷着我们身上的燥热与汗水,现在的我们感受到的就是清爽惬意了。有文友发出了感叹:“好舒服,现在在这里睡一觉最舒服了。”
几个天然的屏障就这样随意地组成了一个简易的“避阳港”。这就是我们进入的第一个山洞,让我们感受到了轻松与惬意。
也许是无限惊奇在深处。我们继续往前探索,没走几步,前方就出现了三个小岔口,我竟然不知该往哪边了。往中间吧,又怕错过了左右两边的奇异风光。就在我犹豫不决、四下张望的当口,忽然被右侧石壁边上的小榕树吸引了。石壁陡峭洁净,似乎刚被雨水冲洗过一般,而其上的小榕树只有几片小嫩叶,绿油油的,展现给我们的是它全新的生命力、不言而喻的朝气与活力。小榕树全然没有山花的俏皮,就像一个刚刚睡醒的小孩,依偎在大山母亲的胸前,正睁大明亮的眼睛,瞧瞧这个美丽的新世界。
穿过一线天,我们发现又有了新的分岔路口,其中有一条深巷,小小的石阶上零零散散地撒了些落叶,而两边峭壁上苔藓分明,却毫无阴暗潮湿之气,抬头望去,上空正错落有致地叠放着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如此的通风透气,我不禁疑惑,怎么会有闭塞潮湿之地才生长的苔藓存在呢?我顺着台阶直下,来到一个转弯处,这时不再只是阴凉,而是隐天蔽日的漆黑一片,我不敢往前,只听得洞内有文友在欢呼:“没有危险,前面有路,有小狭道,要探险的可以下来。”不过,此时又有文友摇摇头说:“不行,伸手看不到五指,太恐怖了,不要下去。”说着她便转身往其他洞口去了。
俗语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去探个究竟,我是不会甘心的。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央求文友陪同,文友拗不过我,便走在前头为我开路,继续了我们的探险之路。
刚入洞口时,洞内漆黑一片,并吹来一股潮湿腐败之气,我很是担心,会不会突然间跑出什么蛇虫鼠蚁来,一想到这里,我就更加害怕了,紧揪着文友的衣袖不敢稍有松懈,石壁间的空间很窄,转头回顾头部就会撞到两边石壁,只能侧脸并步,双手贴壁置于身体两侧,侧身横向慢慢摸索而行。好在狭道石级虽然倾斜狭小,却还是并没有什么大的落差。狭道虽然不长,我却感觉走了很久。终于在几十步后,我看到前方有一处光亮,正是几处狭道的交汇处,颇为宽阔,上方透着微光,这才让我的一直紧提着的心放了下来,豁然开朗。此时,我才真正感受到陶潜笔下所描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情境。只是前方出口的石壁缝更加狭窄,身材修长的文友闪身滑过,而我却不敢再往前了。我感觉我会卡在中间出不来的。这时前面文友便开始笑话打趣我,于是,我只好尴尬地侧身抬头,挺胸收腹,一步步慢慢地往缝口挪,终于,我挤出了石头缝,而跟在我身后的文友则无奈地看着我说:“我不出去了,我就夹在这里得了……” 小小的狭道,充盈着文友们风趣爽朗的笑声。
出了石壁缝的我,又陷入了石壁缝,只不过,这缝大了些,可以从容让一个人大摇大摆地走。于是,我们欢快地继续穿梭在洞与洞之间。再往前,有一个大约十层的小石阶,左右两边大石林立,毫无规则可言,即使是我这样身材的人,有几步路也是要侧着身子走的。小石阶的出现,让我们前行的路轻松了很多。我惊叹于先人的细心与耐心,这里的石洞,较低矮的高度仅在一米左右,竟然砌了这么一级级的小石阶。
在上了一个较大的石阶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树木丛生、清风徐来、鸟语环绕的世界,阳光从叶间透射下来,照在地上厚厚的枯叶上面,光影显得斑驳婆娑。我们坐在石阶上,感受到一片宁静的心。虽说“心中有佳境,何须觅苏杭”,但是初不见“苏杭”,又何得“佳境”来呢。我正沉思着,不知过了多久,另一洞口涌出了好几位文友,她们正激动地述说着洞内的狭小与深邃、石头的奇险与怪状……
石鼓十八洞,洞洞有玄机。十八洞的奇异风光,能说的还有许多,我知道我的笨笔写不出来一二,我只能心怀感恩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红海湾篇(叶勤海林映美蔡金针庄汉新庄海君陈建深王晓忠郑海潮)
石鼓山十八巷印象
●赖丽梅
拾级而上,石阶上落叶有些厚,想必是历经好些日子的累积了,铺陈着一寸寸孤寂。
登临石鼓山十八巷的石阶是空寂的,极少有行人攀爬吧,更别说日常的清扫了。
石阶两旁的一花一叶,自开自败,顺应自然。这一开一落的过程,少不了自满自足的本性,不企求欣赏,该开开该落落,满地空灵冷寂却难自弃的禅意。
对于石鼓山“十八巷”或“十八洞”的叫法我满腹疑虑,希望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找到答案。
跟随众文友在或稍为开阔、或狭窄,或蜿蜒曲折、或笔直的石缝间一番穿行,暗想这“十八巷”的叫法还是蛮形象的。
巷即胡同、里弄,直为街,曲为巷;大为街,小为巷。
眼前的一块块巨石,神秘、诡异,或如断崖对峙,浑然天成;或嶙峋起伏,怪异突兀。无不彰显着大自然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的神奇。
这一块块伫立山顶的石头是沉默和庄严的。
石若有情,它该见证过多少苍海桑田的变幻、几许悲欢离合的演绎?任过往在记忆里生而又灭,任秋去了春又来。
石若有情,该有过心疼一个人、在乎一桩事的感觉,以其固化的状态,保持着耐心的沉默。
石与石之间,相互陪伴,相互凝视,却不曾相互靠近……
一路欢声笑语。一番七弯八拐,石缝中的穿行不时给人惊喜,如脚下的石卵排成的美丽图案,或一株在夹缝中顽强伸展生命力的小草,或在偶尔一段阴暗后敞亮的一线天。
在狭窄而潮湿的空间呆久了,难免心生压抑。
走出“迷宫”般的空间后带来的豁然开朗的舒适感非常完美,我在走出山洞后见到开阔美好的海天一色的景观时,惊叹不已。
登高望远,壮观天地间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四大美女随吴志跃上石鼓山探秘【刘映虹白栅栏吴志跃叶勤海杨碧绿】
石鼓山上觅奇山
●吕珠满
凡汕尾山水,差不多游历殆遍,独未至石鼓山(又曰凤凰山)。这个周日,我们前往红海湾东洲街道石鼓村,经该村天太后宫旁边的石径,欣然登山去寻觅奇石。
与巨石擦身而过,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三块大石垒砌成一个山洞,山洞里阴凉宽阔,可惜绿色的藤蔓挡住了去路。拐弯往前,我们的眼光立即拉直了:树倚岩生长,藤与树相依为命,缠缠绵绵。继续探寻,我们从天然巨石搭成的洞口挤身进去,眼界豁然开朗,一道炫目的阳光不期而遇,描画出一棵嫩绿小树,似乎裱在三块揽肩抱臂的奇石上。躬身俯首,我们摩肩接踵,拾级而下,果然别有一番洞天:矗立的巨石,构成两面岩壁;一块石头挣扎在逼仄的夹缝里,似乎有掉落之势,令我们提心吊胆,赶忙腾手遮住头顶,确保生命安全。
其实,石鼓山的海拔并不算高。奇妙的是,我们目睹的每一块奇石,竟是这么亲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或清秀婀娜,或壮硕雄浑,或泰然自若,或突兀挺拔,姿态迥异,荟萃成十八个天然的石洞,而且石洞与石洞之间相连相通,都岿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石鼓山上的奇石,悄无声息地厮守在白沙湖畔,经受着风雨雷电的侵蚀,经受着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风化、水流冲击而形成各种奇观。在人迹罕至的石鼓山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赐予人间这样的奇石美景,着实让我们啧啧称赞,拍手叫绝,油然想起曹雪芹《题七画》的绝句:“爱上一拳石,玲珑出天然。溯源应太古,坠地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正当遐思正浓的时候, 手机铃忽然响起来,响得那么急促。
“喂,我在洞里迷路了。你究竟在哪里呢?”有一位文友焦急地问。
在嶙峋怪石的缝隙钻来钻去,我们简直变成无头苍蝇,团团乱转,也分辨不出东西南北。不得已,我对着手机那端的文友回答:“我也不晓得位置在哪里?也看不到标志性的东西。要不然,你就开通导航定位!”
话刚出口,我就搔着后脑勺,偷笑起来。导航的前提条件必须输入目的地的名称,否则就注定失败!过去了一会儿,我们三个人在幽暗的山洞里摸索着前行,终于踏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们不约而同地敞开喉咙,朝着后面的人群大喊:“大家快跟上,从这里能够达到白沙湖畔!”
碧波荡漾的白沙湖上,静卧着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百年乌龟,有的像搁浅鲨鱼,有的像爬动海狮,有的像一块生日蛋糕等等,形态逼真,难以比喻。在一湾浅浅的海滩上,有三两位妇女正在捕捞着小螃蟹,远处便是施公寮半岛的风车。
意兴阑珊,我们懊悔来时在杂树丛里跌跌撞撞,到处寻觅;现在却发现有一条石级延伸进石鼓山的绿林里。一马当先,有位勇者引领我们撩开枝桠的阻拦,踩着枯枝烂叶的小径,抬腿跨越霸道生长的树干,继续上爬。一回生,两回熟。一块巨石终于出现了,如同神仙吐出的舌头,舔着舌根下的石块,好像在回味什么佳肴。恍然想起我们来路时,曾经在此拍照留影,定格在那美丽的瞬间。曲里拐弯,我们居高临下,自上望去:两面巨岩,轰然裂开一道幽深狭长的小路,湿滑的岩面绣上斑驳的绿苔,渗出丝丝的凉意。翘首仰望:一线蓝天,飘浮着几朵白云;一缕或明或亮的光线照落下来,还有三两声啁啾的鸟鸣,显得这里愈加静谧。相比韶关丹霞山的一线天,人流汹涌,喧闹至极。岁月静好,我们认为眼前的美景,毫无雕琢,质朴天然,一点不逊色于丹霞山的一线天。
奇石中有画,奇石中有诗,奇石中有魂。石鼓山上形状各异的奇石,无疑是精美的石头,无疑是会说话的石头,仿佛给我们一场精彩的演讲,给我们无穷的韵味。
三位猛男护送两美女上羊蹄岭进宋存庵看壮帝居【白栅栏吕珠满张伟红吴志跃庄海君】
石狮头炮台游记
●陈辚
每一次参加“汕尾文化之旅”,总会收获一种温暖的感受,觉得自己都会在光阴里与一处美景邂逅,或与一段历史相遇,让心灵融化在一种美丽,一种深切的体会之中。
4月16日,正是暮春时节,我随“汕尾文化之旅”来到红海湾施公寮半岛田下山石狮头炮台览景探古时,伫立在炮台残垣上,沐风展望,平湖春色,一幅“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画面浮现在眼前,远眺大海,舟楫游弋,一群海鸟在蓝天碧水之上来回飞翔,更是平添了一番盎然生趣。
石狮头炮台始建于清康熙56年(1717年),位于红海湾施公寮半岛的田下山临靠白沙湖的岬角,地势险要,也因其处于白沙湖畔的“五狮朝湖”的“石狮头”位置而得名。当天,我们沿着湾施公寮半岛的坎坷蜿蜒的山路抵达田下山时,只看山上草木葱郁,不见雄伟的古炮台踪影。山脚是赤裸的黄土和残墙,旁边有几架雪白、高耸的风车在一片空旷地上慢慢悠悠地转动,在空中编织成一圈圈优美的图象。这座扼守在碣石湾门户的海防重地,历史上多次威镇番夷的雄关金锁,经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沉浮蜕变,如今只剩下一处废墟,静静地、寂寞地匿藏在一片荒草杂树之中。我们沿着陡峭的山坡爬上当年安装铁炮的垛台,只残留几堵灰色破露的墙体,山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阳光映照在灰沙残墙上,给人一种厚重苍老的感觉。伫立山头,风从四面八方吹来,轻柔凉爽,俯瞰白沙湖,天空如洗,碧湖蓝天,湖衔远山,湖水相依,山环湖水,水天一色,“敛滟欲浮云”,风光旖旎,引人入胜,令人心旷神怡。远处大海航影点点、碧水浩瀚,阳光贴着波涛舞蹈,“满眼风光多闪烁”;近处山峦树草繁茂,倒映在白沙湖的碧水之中,静影沉碧,湖景山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伴随春风的脚步,我跳下炮台的残墙,盘曲蛇行,绕过临湖的一片斜山坡,在树枝的帮扶下,来到炮台南面据称面积达400平方米营房处,从一个长着荆棘的营墙缺口小心翼翼躲闪进去,里面已是一片荒芜的残垣断壁,草木丛生,荆藤绕树,横柯上蔽,满目萧然,残存的墙体生长着树草,阳光在树叶上泛动,岁月远去,曾经的紧张肃静的气氛不再,曾经的井然有序的营房成为了树草的家园,它们顽强生长着,不喜不悲,任凭季节替换,时光流逝,与这块有故事的土地长相守。低头观看铺盖着落叶的地面,一株株一簇簇的野草,有的青嫩葱绿,有的开着红橙白的花朵,以一种向往春天的姿态演绎自己生命的顽强和灿烂。树间小鸟三三两两地鸣叫,悦耳悠荡,轻敲着我记忆的门扉,不禁想到唐诗人王维的?“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置身于空旷、幽静的环境,踩着落叶,沙沙作响,心灵仿佛听到一种细微又神秘的跫音,给我一种轻盈、欢愉的感受,引发思古幽情,似乎光阴正在逆转,让思维展开羽翼穿越时间的隧道,与当年碣石卫派来守卫炮台的23位官兵促膝谈心,聆听他们讲述在1840年夏天,抗击英国水军侵略的那一场炮火连天的海战。
远去了的鼓角炮声,暗淡了的刀光剑影,石狮头炮台遗迹已成一片祥和、探古的胜地。让心灵在远离喧嚣的尘世之中,收获一份古典又明媚的好心情。
登古炮台
●元一
霜断清明后,云连谷雨期。
山花迷暑溽,海树映寒漪。
台固昔盈铁,营荒现作泥。
伏波千古事,横海万年基。
行走石鼓山
●一茗
赫黄色的岩石
如陨石落地
远古的时光沉入古老的梦境
与一块石对视
一些故事,无人知晓
一些灾难,再无印记
峭壁落下天光
奇趣古拙的十八巷
遭遇吾等平凡的肉身
探寻的脚步
拾阶而上
行走逼仄的山涧
海岸线在不远处蜿蜒成弧形
走一步就抵达平地
远山如黛,海韵如诗
我契合白云的眼眸
追随画眉鸟的身影
飞过高远的蓝空
两个美眉与四个摔锅从踣死鬼到玄武山到东海岸到坎下城【蔡金针一茗罗荣南张远光王映婵林进挺】
转自:汕尾日报17.05.14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你可能会读
据说看到10-13高人,14-18神人也!如果能看50个字呢?
文学看台368 | 捉他几个下红酒【王万然卢木荣吴雁程庄尔非】
文学看台367 | 文化之旅90:四大美女随吴志跃上石鼓山探秘【刘映虹白栅栏吴志跃叶勤海杨碧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