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位、系列化、多层次——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籍文献整理出版之路(三)

高品位、系列化、多层次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籍文献整理出版之路(三)

受访嘉宾:高克勤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

1
藏书报: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历史、哲学典籍方面的整理出版成果有哪些?
高克勤历史、哲学典籍的整理出版,是上海古籍出版社高质量古籍整理出版的一大标志。早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就整理出版了一些历史、哲学典籍和普及读物,如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韩非子集释补》,王焕镳的《韩非子选》,蒋祖怡的《论衡选》,王利器的《盐铁论校注》等。1978年以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图书选题的范围有了大规模的拓展,历史、哲学典籍及其研究、普及读物也成了选题的一个重要板块。整理出版的重要经史典籍有新版《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已出版今人整理本8种)、《尚书文字合编》(全4册)、《史记会注考证》(全8册)、《汉书补注》(全12册)、《三国志集解》(全8册)、《新元史》(全10册)、《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历代会要汇编》、《宋会要辑稿》(全16册)等。新版《十三经注疏》整理本由张岂之主编,各经均追本溯源,详加考校,力图在尽量恢复宋本原貌的基础上,推出一套新的整理本。《尚书文字合编》由顾颉刚、顾廷龙合辑,搜集不同字体的传世《尚书》20余种,为《尚书》原始文献最集中最齐全的合编本。《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的校注者任乃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西南史地专家。他搜讨旧刻,博征群书,勘正原文,补其残阙,在本书中引用了近百种重要古典文献中的资料,分段加注,又插绘地图,从而将原本晋人常璩撰写的一本约9万字的地方史志扩充为一部近140万字的颇具学术价值的鸿篇巨制,对于研究我国西南地区从远古到东晋的历史地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该书于1994年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历代会要汇编》包括了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南朝宋齐梁陈、唐、五代、辽会要12种,其中有的是今人新编撰的,如《战国会要》为杨宽、吴浩坤主编,《辽会要》由陈述、朱子方主编,分别填补了先秦和辽代史籍的空白。《宋会要辑稿》是清代嘉庆年间由著名地理学家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代官修《会要》之文。全书366卷,内容丰富,涉及宋代典章制度的方方面面,堪称宋代史料之渊薮。但因辑录稿文字错误繁多,向来视为难读。经过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历经数十年点校整理,校正讹误,力复原貌,使该书尽现史料价值。
2
藏书报:《中华要籍集释丛书》是传统典籍的集大成者,如何能获得高度认可?
高克勤上世纪90年代末,在时任上海市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王元化先生的建议下,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中华要籍集释丛书》,入选的图书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等各个学科;入选各书均选择精良的版本加以校勘,以汇集前人注释成果和体现当代学术水准为主,整理者为在这个领域有精深研究的学者,且以当代学者为主;入选各书有大致统一的体例,但撰者在阐释和评注方面可有各自的特色,以体现不同的风格及整理者的学术成果。这套丛书从2000年开始出版第一种《韩非子新校注》起,基本上每年出一至二种,截至2018年年底,已出十余种。其中张宗祥的《论衡校注》、吴毓江的《公孙龙子校释》、王焕镳的《墨子集诂》、范祥雍的《战国策笺证》等是这些已故知名学者一生的治学结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献价值,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范祥雍先生花了近40年精力陆续写成的《战国策笺证》,在古籍整理中融入了自己的学术判断,能做到无征不信、博观约取、敏而有断,因此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陈奇猷先生以毕生精力潜心研究《韩非子》《吕氏春秋》,其《韩非子校注》《吕氏春秋校释》两书修订本《韩非子新校注》《吕氏春秋新校释》较之初版本,不仅篇幅大增,而且注释更为精到,资料更为丰富,认识也趋深化。《中华要籍集释丛书》以集校集释为主,但并非仅是汇集前人注释成果,做总结归纳,而是特别重视建立在新材料发现基础上的创新,重视学术上的推陈出新,体现当代学术水准。如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定生的《文子校释》一书辨文子真伪,考文子事迹,阐述文子道论,恢复《文子》的本来面目,对研究《文子》的真伪及其哲学思想有重要价值。
3
藏书报:在古籍普及类读物出版方面,有何经验和创新做法?
高克勤致力于高品位、系列化、多层次的古籍普及类读物的编辑出版,也是我社的一大特色。
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丛书(共80种)、《中华活叶文选》(共16辑)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出的《十三经译注》《中华古籍译注丛书》《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圣贤语录》丛书和《二千年前的哲言》、图文本诗词曲三百首及古典小说系列和《中国文言小说全译丛书》《新世纪文史哲经典读本》(共50种)等,乃至近年推出的《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都曾起到引领读者的作用,沾溉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就出版了《唐诗一百首》《宋诗一百首》《史记故事选译》等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读物,1978年后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丛书之名不断推出新的品种,至1994年共出版80种。这套丛书上起《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下至近代诗文,几乎网罗了中国历代文学名家名篇,选注者多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名家,如《楚辞选译》的选译者陆侃如和龚克昌、《杜甫诗选注》的选注者萧涤非、《唐宋词一百首》的选注者胡云翼、《汉魏六朝散文选注》的选注者曹融南、《魏晋南北朝小说选注》的选注者刘世德、《元代戏曲选注》的选注者胡忌等。这些书少则几万字,多的十几万字,不仅写得深入浅出,而且多有选注者独到之见。专家写小书,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普及读物精品化的一个标志。“小书”不小,传播面更广,影响更大,更需要精心编辑。以印数逾百万的《唐诗一百首》为例,这是出版社编辑选注的一本仅8万余字的小书,于1959年“五一”节前正式出版。但出版前,先印了一个征求意见稿,不仅寄送有关领导、学者、学校、机关、报刊编辑部等,还寄送工人文化宫、上海警备司令部政治部等。此外,还专门在南京大学召开一场古典文学研究者、工农干部为参会主体的讨论《唐诗一百首》选注工作的座谈会;又在排印《唐诗一百首》的中华印刷厂举行座谈会,听取工人对选材、注释加工以至排印样式等方面的意见,力图更适合广大读者的要求。该书出版后,又于1965年成立了由5位编辑组成的修订组,花了半年多时间修订。1978年推出新版时又作了修订。由此可见出版社对普及读物的重视和精打细磨的程度。

《中华活叶文选》系从古代文史哲著作中选辑优秀篇章,详加解释或附今译,供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阅读。1960年至1966年,共出版100组散页和5辑合订本。1978年至1991年,又新出版140组散页和11辑合订本。选注者均是对选注内容有专门研究的学者,不仅所选的篇章多为历代传诵的名篇,而且解释多能抉取精义,起到鉴古通今的作用,所以在当时影响很大,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丛书等一起被誉为哺育几代人传统文化滋养的乳汁。本世纪初推出的《新世纪文史哲经典读本》50种,就是对上海古籍出版社普及读物精品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吸纳了学界半个世纪以来新的研究成果,努力适应新时代读者的阅读习尚,将文化传统与现代特色尽可能地完美结合。
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郭化若译注《孙子今译》。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任继愈译注《老子新译》。这种名家担纲的古文今译在出版界开了先河。1985年,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出版,这是《诗经》的第一个白话全译本。该书博采古今《诗经》注家之长,解题和注释简明精当,今译用今体民歌译古代民歌,具有独特的韵味。1989年,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出版。这本书对《周易译注》的每卦每爻爻辞的内在含义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贯穿了两位专家研究《周易》的心得。《诗经译注》和《周易译注》至今还是同类书中最具学术价值和最受读者欢迎的品种。在这之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李民、王健译注《尚书译注》等,完成了《十三经译注》的出版,随后又有《中华古籍译注丛书》《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和《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的出版,整合出版品种,规模更加扩大。
60多年的奋斗业绩,已经成为历史,成为新征程的起点。在未来的岁月中,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一如既往,坚守古籍出版主业,承担起传承历史、传承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借鉴、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尽到出版人的责任,为创建有个性、有特色的,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相称的一流专业出版社而稳步前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