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张廷玉一向谨小慎微,为什么会明确表态处死年羹尧?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死可谓是惊天动地,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雍正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虽然剧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纠结的样子,但并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在年羹尧之死的问题上,有好几个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孙嘉诚、比如李绂、比如李卫。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达处死年羹尧命令的,却是张廷玉!
那么一向谨小慎微的张廷玉,为什么在面对年羹尧的去留问题上,明确表态处死他呢?
一、
雍正帝对年羹尧起了杀心,这并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进言,而是一件事接一件事的发生,促使雍正帝不得不走到这一步。
雍正帝有一百个不杀年羹尧的理由,也有一百个得杀年羹尧的理由,只不过最后权衡利弊,痛下杀心。
不杀年羹尧的理由太多了,毕竟是府邸出去的奴才,有感情;其次,年羹尧立过大功,可以说是力挽狂澜,西北战事胜利,雍正帝才坐稳了皇位;再有,年羹尧并无反意,不过是骄奢淫逸了一点,对皇上仍然忠诚,而西北也仍然需要他坐镇。
但雍正帝还是杀了他……
你可以理解成雍正帝是卸磨杀驴,是过河拆桥,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理解成是年羹尧居功自傲、功高盖主、目中无人、违法乱纪等导致被杀;亦可以更胜一步理解,年羹尧跟雍正帝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偏差,雍正帝一心要推行新政,刷新吏治,而年羹尧显然成了拦路石……
而面对雍正帝的犹豫,张廷玉无疑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虽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但是作为最后一朵雪花,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下,张廷玉为什么会这样说?
要知道张廷玉以往都是谨小慎微,除了康熙朝举荐新太子一事上,跟康熙帝提前串通好,明确表态举荐废太子。以及八王议政逼宫时,情况危急,他站出来跟老八胤禩有一番激烈争辩外,其余的事情上,大都表态模糊,甚至装聋作哑:
比如老八胤禩夜审肖国兴,连夜送到康熙帝手上的奏折,被他一把火烧了,回头还说自己没见过什么奏折;比如雍正朝铸造新币,他明知道提升铜铅比例的弊端,但是却没有提前提出;再比如张廷璐科场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后凶手是谁,结果还是犹豫半天,最终上书弹劾张廷璐……
二、
要解释清楚张廷玉为什么要当着雍正帝的面,说年羹尧坏话,那么就必须从两个人的不同谈起:
在剧中张廷玉其实跟年羹尧并没有什么交集,张廷玉当上书房大臣的时候,年羹尧应该是个参将,后来回京才被举荐为四川提督。
他们俩只有一次交集,那就是年羹尧升四川巡抚后,奉老十三胤祥的命令去江夏镇,顺便拜访了一下张廷玉。年羹尧深谙送礼之道,精挑细选了四件礼物送给张廷玉,分别是橘子、扇子、蜀锦和天麻。
四种礼物各象征着不同的寓意,橘子是四川土特产,下级给上级送特产,无可厚非。同时年羹尧也是在投石问路,橘,吉也,象征着平安,意思就是向张廷玉问候平安的同时,也问问自己是否平安。
扇子是文人雅士之物,只有好朋友之间才会这么送,其实就是套近乎,你我都是同一年进士,又是我老师,可否指点一下迷津?
蜀锦,这个也是特产,象征着前程似锦,意思就是问张廷玉,自己还有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最后一个是天麻,是一种药材,意思就是说自己如果有问题,还望张廷玉能指正一下,如果进一步提升的话,还望出个药方。
在这件事情上,张廷玉实际上是说了几句忠言的,且最终收下了天麻,意味着给年羹尧指出了问题:
“希望你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之所以张廷玉跟他说这些话,是因为年羹尧在四川的所作所为有点差强人意。他是利用了一年的时间,剿灭了全省的土匪,这个业绩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人难以相信,也可以想象,四川是经历了怎么一场血风腥雨……
这是两个人在剧中唯一的交集,从此之后,分道扬镳,再无明显的交集。而年羹尧根本就没把张廷玉的良言放到心上,回头就血洗了江夏镇,又少了一点仁心,多了一点戾气。
三、
在真实历史中,这俩人实际上一开始交往密切,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又同在翰林院工作。只不过两个人并没有好多久,因为后来的张廷玉刻意疏远了年羹尧,就因为张廷玉父亲的一句话:
“是儿音洪而厉,目炯而怒,纵使功名显达,亦难免祸,汝其远之!”
或许剧中的张廷玉就谨遵父亲的这句教导,对年羹尧一直是比较疏远的,直到年羹尧西北大捷回京。
年羹尧这次回京的所作所为,为日后自己的被杀,埋下了伏笔,这次回京他犯了好几项错误:
首先是对百官跪迎,熟视无睹,一方面确实是老八胤禩在使坏,另一方面这未尝不是雍正帝的授意;其次面对雍正帝时,毫无人臣之礼,尤其是在面见将士时,竟然说出“他们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大逆不道的话来;再有就是“绑架”雍正帝,让他为“年选”人员买单,同时大结年党;最后,雍正帝请他吃饭,席间提出三个请求,结果被年羹尧一一拒绝。
百官跪迎时众人是有怒不敢言,除了孙嘉诚在那里跳着脚骂街以外,连年羹尧的亲家隆科多都骂了一句:
“什么东西?”
作为书房大臣之一的张廷玉,此时的心情跟大家是一样的,对年羹尧讨厌至极!
但是,张廷玉也很清楚,自己是外臣,人家是内臣,雍正帝的容忍度是绝对不一样的,年羹尧就不用说了,举几个李卫的例子:
李卫在巡抚衙门门口摆戏台,违反现任官不能出入戏院的规定,被人举报,雍正帝反而表扬他学习精神,成了奉旨听戏了;不仅仅听戏,他还违反规定,跟歌姬小媚仙鬼混,雍正帝也不过是批评了几句;再后来李卫脱掉官服,跳到大牢里痛揍曾静,雍正帝表面上批评,实际内心爽得很……
四、
更重要的是,李卫见到雍正帝喊的是“主子”,张廷玉能这么喊吗?
在科场舞弊案上,也是李卫带兵包围的贡院,牵扯出了张廷璐。而雍正帝明明知道这不是幕后主谋,但还是给张廷璐定了死罪,还要求张廷玉必须过来观刑。
张廷璐犯的罪可比年羹尧要小得多,顶多算个从犯,可还是被雍正帝毫不留情的杀掉了,还是当着张廷玉的面,所以不要觉得张廷玉不记仇,他记着呢!
所以,他最后说年羹尧该死,就是要雍正帝杀掉年羹尧,告诉他,你的内臣,也不过如此。
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张廷玉要为孙嘉诚报仇:
我们仔细看剧,会惊讶地发现,在整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只有一个好朋友,他就是孙嘉诚!
康熙朝,张廷玉没有党派,甚至因为举荐新太子一事,跟同是上书房大臣的佟国维和马齐闹掰,佟国维甚至大喊“张廷玉是奸臣”。在雍正朝,一开始张廷玉甚至实话都不敢说,因为他不确定雍正帝到底是怎样的人,所以才出现“天下第一巡抚”的闹剧,才出现铸钱风波……
正是由于孙嘉诚的出现,让张廷玉惊讶地发现,雍正帝原来真的是被蒙蔽了,这才挺了孙嘉诚,顺着他的话题给雍正帝交了底:
“皇上这里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国家开矿铸制铜钱,可奸商们却把铜钱,收了去铸成铜器,制钱自然就少了……他们只需上缴国库一两,另一两多便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随后又依照雍正帝的指使,夜访孙嘉诚,封他为监察御史,这样一来,张廷玉就有了所谓的门人,他就是孙嘉诚。
五、
在科场舞弊案上,张廷玉一直在纠结,因为那天他上早朝,无意中碰见了张廷璐跟三阿哥弘时并肩走路,蹊跷的举动必然引起张廷玉的怀疑,等到科场舞弊案一发,他就明白谁是幕后主使了。
之所以在弹劾张廷璐问题上迟迟不表态,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跟雍正帝表态,难道告诉他你儿子是主使?此时的张廷玉是异常的纠结,到底该怎么办,他并没有主意。
也是孙嘉诚上门救了他,这其实是清流派首任领袖跟张廷玉的一次交流,也让张廷玉看到了希望。牺牲了张廷璐,获得雍正帝的信任,同时也笼络到了清流派。
清流派真正施展实力就是在年羹尧回京的时候,以孙嘉诚为首的清流派联名弹劾年羹尧。这件事背后,其实也有张廷玉的默许在里面,以他跟孙嘉诚的关系,完全可以劝一劝的,但是他并没有。
在雍正帝跟孙嘉诚争辩的时候,张廷玉一直在旁边给孙嘉诚助攻。这个细节估计大家没注意到,那就是雍正帝扔掉笔,让孙嘉诚年羹尧的罪状,孙嘉诚拿起笔就要写,张廷玉一看孙要中计,马上阻止:
“孙嘉诚,这笔是你能用的吗?”
只是张廷玉没有想到,雍正帝被清流派吓到了,采取了瓦解他们的策略,把孙嘉诚派往了西北,并最终被年羹尧处死,而这个账,张廷玉记到了年羹尧头上。
张廷玉知道雍正帝要冲清流派下手了,所以他唯一的好朋友孙嘉诚的死,他没有第一时间去祭拜。雍正帝问他为什么不去拜时,他回答是本来想去,但人多,就没去。
他不能去,他一旦去了,就会被默认为清流派领袖,是要替孙嘉诚讨回公道的。后来清流领袖陆生楠和谢济世的下场就是警示,显然,张廷玉逃过了这一劫。
逃过是逃过了,但是报仇是要报的,如果当初他去了,那么讨伐年羹尧,替孙嘉诚报仇就是首要任务。而雍正帝的视角却不在年羹尧身上,而是结党上面,那时候不仅杀不了年羹尧,还惹得一身骚。
等这件事冷静了下来,时机也差不多了,张廷玉才跳出来替孙嘉诚报仇:
“我听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李绂折子上说的一段话,至为透彻,年羹尧现在仍然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即使最后一击,张廷玉还是打着李绂的话为挡箭牌,成了就报仇了,失败了,好歹有人担罪……
每个人都精明到这个地步,你说说我们这样的到剧中,到底能活几分钟?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