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320 名将的下场——昏庸君主害死人

肥下大战,也被称为肥之战。在没打这一仗之前,秦国人的气势可谓是天下无双,连连攻克赵国的城池,歼灭赵国数以十万计的军队,却万万没有想到在李牧这里栽了大跟斗,狼狈至极,哪有什么虎狼之势啊!就算在突围的时候作战还算悍勇,但是早已经找不到当初秦国人嗜战而狂的那种疯狂劲头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李牧。
李牧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面对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国军队,李牧使用的策略和一百年以前孙膑使用的策略很有相像之处。当初孙膑就说,如果敌方强于自己的话应该让位,有意让自己显得柔弱不堪让敌人轻敌。李牧正是这么干的,在战略上采用避开精锐、打击轻敌的策略。当秦国人反应过来,打算使用围点打援诱惑李牧上当的时候,李牧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釜底抽薪的政策,看准秦国人肯定不会放弃大本营的,攻其必救。在交战的时候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发挥赵国军队骑兵的优势彻底吃掉了秦军。整个战争的过程当中,李牧一直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扬长避短,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最后大获全胜。当年的孙膑就是用这一招围魏救赵,而现在李牧再次使用了这一招,可谓是孙膑再世,只不过这一次倒霉的是秦国人而已。
回头看看秦国人,过去这一百多年当中什么时候打得如此狼狈,吃过这么大的苦头!不是说秦国人永远不会输,只是输得没有这么惨而已。你也别说是过去这一百多年了,在整个秦国的历史上,一仗被吃掉了十万精锐部队的事情好像真的是不多见。在印象当中,对上一次秦国军队全军覆没,应该是在春秋时期的崤(xiáo)之战,但即便是那一仗,被吃掉的秦国军队也不过区区数万人而已。在春秋时期,几万人已经是大规模的作战了,不像到了战国,手底下没个十几二十万的都不好意思出兵的。
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秦国这一次的领军大将桓齮知道惹大麻烦、捅大篓子了,自己开创的是秦国军事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耻辱。你先别说这十万人怎么交代,就说说秦王的面子怎么挂得住吧。现在秦国气势这么好,一路东进所向无敌,在这里吃了个大苦头,这一下秦国军队的军威必然大大受损,而山东诸侯国也因为这一仗欢呼雀跃,士气暴涨。此消彼长,秦王想统一中原的计划就会吃力好多啦!
桓齮左思右想,军队给李牧吃个精光,自己却逃了出来,你说回去向秦王请罪吧,这是必死无疑的。态度好又怎么样?按秦国的法律来说,你就是必死之罪。给你个车裂,然后诛你三族,这还算是轻的,弄得不好连九族都给灭了。那…不回秦国,投奔赵国如何?那就更不可想象了。自己之前连拔赵国十几座城池、连杀十几万人,赵国会收纳自己?笑话吧。那么…到魏国或是韩国去?想想好像也不大可能。魏国、韩国现在跟秦老大,那跟的是屁颠儿屁颠儿的,整个一小跟班儿,迟早会被交出去,那还不如光明磊落地直接回秦国就算了。齐国呢?也别想了。山长路远先不说,齐国和秦国现在正处于蜜月期,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到齐国同样等于找死。那剩下的呢?剩下的就是楚国和燕国了。这两个国家逃到哪儿去会比较好一点呢?楚国可能不大好,因为秦老大搞完赵国以后下个目标估计就是楚国了,说句难听点的话,指不定自己在楚国屁股还没坐热呢,秦王就已经杀到楚国去了,自己还不是一样得逃?好吧,那就燕国吧。燕国和赵国世仇啊,这两年打来打去互有杀戮,自己杀了这么多赵国人,到燕国去避难一定受欢迎。况且燕国这么偏僻,秦老大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打到燕国去,运气好的话在燕国安安稳稳的过完下半辈子也是可能的嘛。好,就这么定了!下定决心之后,桓齮立刻改名换姓,向北翻山越岭向燕国逃去。
他改的名字叫樊於期(fán wū jī),也有被称为樊於期(fán wū qī)。后世看简写,也有称为樊于期的。这几个名字都有争议,但是仔细看看这几个名字读得快了是不是跟他原来的名字非常像呢?樊於期就是桓齮,这种观点在杨宽的《战国史》当中被认定了。到了后来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带去的礼物之一就是樊於期的人头。这些是后话了,我们在《荆轲刺秦王》当中会为您详细地说到的。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气象庄严的咸阳宫里向来以君临天下的气势掌控一切,平时很难看到情绪变化的秦王政此时此刻正在发脾气。也难怪,手下的十万精锐一仗被打光了,这是何等的耻辱!这还不算完,带兵的那一位居然不敢回来交差,逃到燕国去了。畏罪潜逃,你桓齮还有没有把我秦王政当老大了?正是秦王一声吼,大地抖三抖。前来汇报的大臣吓得冷汗都出来,唧唧歪歪的就说了:“大王息怒,大王息怒啊。”“哼…息怒,除非居心叵测,否则作战失败寡人又何时无端的惩戒这些功勋之臣!肥下这一战,桓齮输得糊里糊涂、逃得更加莫名其妙,如此这般叫寡人何以不怒!”
确实也是,桓齮这一次带的部队虽然是连番作战,可能已经很疲惫了,但毕竟是连战连胜的秦国精锐!怎么可能一仗就给吃光了?就算李牧固守,桓齮一时吃他不掉,但也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大本营突然出兵肥下嘛。哦,调动不了敌人把自己先给调动了,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无端端的就把巨大的优势给葬送了。所以如果没有叵测的居心,桓齮这么做确实难以解释。
底下的大臣们虽然知道老大现在正在火头上,但是桓齮这几年那是建立了无数的功勋,是难得的良将。所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现在秦国正是用人的时候,就这样丢了一位猛将确实很不合算。于是就有人硬着头皮试着为桓齮说上两句,“大王,此事可否另有隐情?否则以桓齮这般功勋卓著之将,何以会犯下如此糊涂的大错啊!”
秦王嬴政哼了一声:“哼!大错已成,就算另有隐情,就算你们可以理解,寡人也能容忍,但是宜安城下我十万大秦的阴魂找谁去伸冤哪!”说到这,秦王嬴政停顿了一下,扫视了一下朝堂,眼里冒出凶光。他接着说:“此等大错,寡人如果开了赦免先河,我大秦的铁血军威恐怕从此毁于一旦。传,即刻通令全国:桓齮以及与桓齮一起潜逃之将,以叛国罪论处,诛九族。”
肥之战的第二年,李牧再一次出手又一次打破了秦国人的反扑。但是,李牧再强能挽救赵国吗?答案是:不能。虽然李牧未尝一败,但是兵力损失却很严重。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确实无人能挡,李牧手下的赵卒渐渐打光了,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大战,损耗实在太大,连种子都打光了,补充越来越难,赵国的地盘也越来越小。到现在这个阶段赵国也就剩邯郸地区硕果仅存了。
战争不是简简单单的打打杀杀,决定胜负的是综合国力,赵国国力现在明显已经赶不上趟了。虽然李牧很强,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嬴,但是就像当年吴王夫差一样,虽然连连打胜仗,但最后还是走向了衰亡。现在阶段的战争已经不比从前了,不是一仗就能决定胜败的。现在打的是消耗战,拼的是国力,看谁能拖死对方。所以赵国人虽然打胜仗了,但只是战争的胜利,在全局上赵国已经顶不住了,败象毕露。人补不上去,粮食物资不断消耗,这种消耗对于一个临近全面崩溃的国家来说是致命的。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当年吕不韦的一个下属幕僚流浪到了赵国,吕不韦一倒台这些哥们儿全像猢狲一样倒得到处都是。来赵国的这个人叫司马空,算得上是一个国际观察员吧。他到了赵国带来了可怕的预言,他的预言就是:赵国必亡。他说了:“赵国以李牧为将,还得一年才亡。如果杀掉李牧换成别人,不出半年就完蛋。”
为什么他对赵国如此悲观呢?在《战国策》上有个解释,这个解释署名是张仪,但是据后人考证肯定不是张仪。是这么解释的:“近来秦、赵战于黄河漳水之上,赵国四战四胜,但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赵国你打赢都没用,只不过说起来好听而已,赵国你始终要灭亡的。原因很简单:秦国国力比你强大,你不服不行。吹啊。
司马空就是这样来问赵王迁的:“敢问大王,赵国和秦国谁大?” “赵不如秦大。” “金子和粮食谁多?” “赵国不如秦多。” “人口又是谁多?” “赵国不如秦多。” “两国的相国,哪个更贤能啊?” “赵国不如秦国。” “两国的将军,谁更勇武啊?” “赵国不如秦国。” “法律和条令,哪一国更加严明呢?”“赵国不如秦国。” “大王既然知道,如此看来赵国凶多吉少。”一番话把赵王迁说得浑身冒冷汗,“请问先生有何良策可救赵国啊?”
司马空接下来出了一个很奇怪的主意:“索性把赵国全境分出去一半,交给秦国。秦国得了大块的土地,突然膨胀,必然强烈威胁其他国家,其他诸侯国必然恐惧,大伙一慌就会相互救助,那么合纵的事就可以办成了。”毫无疑问这个主意太雷人了,即便是笨笨的赵王迁,也被这一个一听上去就知道荒谬无比的建议给吓傻了,“先生,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呀?”
司马空这个时候忧郁地抬起了头,四十五度仰望了一下赵国平静的天空,缓缓地说,“没有别的办法喽!”其实司马空这里说的不是保全赵国的主意,他的主意是保存赵国的王族的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拿赵国的土地去讨好秦国人,同时获得其他国家的同情,这样赵国的王族就可以苟延残喘若干年。至于赵国是不是沦陷跟赵王族就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司马空的这一番谈话来自于《战国策·秦策五》。虽然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司马空这种惊世骇俗的建议,但是赵王迁毕竟是部分认同了,光靠赵国自己顶不住了,只能寻求外国援助,特别是找齐国。齐国这些年根本没经过什么战火,养得够肥大了,现在只有他们和秦国人有对抗的实力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连赵王迁都想到了,精明的秦国人会没察觉?秦王嬴政立刻派了一批人带领大量的黄金,到齐国上下游走,极力破坏齐国和赵国的联合。齐王田建和他手下的大臣个个都是黄金崇拜者,觉得赵国的生死和自己好像没什么关系吧,无关痛痒,还是眼前金灿灿的金子比较诱人。
退一步来说如果赵王真的按照司马空说的把赵国一半土地献出去,或许这样齐国人才能突然惊醒。当然你把半壁江山割让给齐国也可以,齐国人肯定舍不得这块肥肉,肯定要来救的。问题是在当时的局势之下赵王迁敢做这样险恶的选择吗?邻居不肯来帮忙,自己家的门板又烧得差不多了,门外的恶狼又成天在转悠。赵王迁只好孤孤单单地与强大的秦国人对抗,把自己和赵国该熬的岁月熬完就算了。
回头想想在赵国灭亡之前的十几年的战争当中,独自一人抵抗强大的秦国,居然没有外国的一兵一卒来救。固然是因为其他的诸侯国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非常的可恶,但是赵王朝昏庸无能、固步自封、刚愎自用、连杀良将,这才是真正的可悲之处。简单用两个字来总结:“活该!”
文案初校:勿,忘我@
文案复校:齐整
文案修订:榕榕树
排版发布:黎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