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误诊1例
男性患者,35岁,因脑室-腹腔分流术后6个月,精神障碍1个月入院。
患者6个月前于本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恢复良好。2个月前与恋人分手后开始酗酒,1个月前患者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意识淡漠,不愿与人交流,言语不清,有自杀倾向,口服黛力新后未见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本院。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查体不配合。意识淡漠,言语欠流利,眼球震颤,心肺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外科综合、自身免疫及血脂未见明显异常。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50U/L。
MRI提示:双侧丘脑、中脑、大脑脚、乳头体及视神经交叉见对称性异常信号,T1像稍低信号(见图1),T2像(见图2)和FLAIR像(见图3、4)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为WE,治疗上给予维生素B1100mg肌注,1次/d,患者症状未见好转。
查铜蓝蛋白0.07g/L,行裂隙灯检查双眼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阳性。
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给予二巯丙磺钠驱铜治疗,治疗3周后,患者精神症状好转,可与人正常交流,眼球震颤消失。
讨论
WD做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铜代谢遗传病,发病率为1/10万~1/3万,以青少年多见,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以肝脏症状为首发表现,由13号染色体上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ATP7β基因变异引起,其编码肝细胞内金属转运蛋白ATP酶。当其缺失或功能减退时,引起铜蓄积于肝脏并进入血液。WD可累及多个器官,包括肝脏、神经系统、骨骼及肾脏等,临床缺乏特异症状,易诊。
WD分为肝型、脑型、其他类型及混合型,临床上以肝型及脑型较为常见。其中脑型一般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运动障碍、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及精神症状。WD患者MRI多表现为豆状核、尾状核、中脑、脑桥、丘脑、小脑及额叶皮质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
WE是维生素B1缺乏引起,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也可见于营养不良、呕吐、恶性肿瘤及厌食症等。WE累及第三四脑室旁、乳头体、四叠丘脑、脑桥、中脑、尾状核及大脑皮层等,MRI一般表现为病变部位在T1呈对称性低信号、T2呈对称性高信号,FLAIR呈明显高信号。
误诊分析如下:
(1)患者有酗酒病史:WE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维生素B1缺乏引起,最常见于长期酗酒;
(2)临床症状不典型:WE的典型三联症是精神神经障碍、眼部症状、共济失调,本例患者以精神障碍起病;
(3)病史核磁表现与Wernicke脑病相似:WE可有乳头体、四叠丘脑,也可累及脑桥、中脑、尾状核及大脑皮层等病变部位在T1呈对称性低信号,T2呈对称性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本例患者核磁表现与WE相似;
(4)入院后未行裂隙灯及铜蓝蛋白检查:裂隙灯检查双眼角膜K-F环阳性及铜蓝蛋白较高可确诊肝豆状核变性。
对于精神障碍起病的中青年患者,头MRI提示豆状核、脑干、尾状核及丘脑等部位异常信号,应考虑WD的可能。有家族史的需仔细采集病史,高度怀疑WD者需行血清铜蓝蛋白、尿铜及裂隙灯检查有无角膜K-F,其中裂隙灯下双眼角膜出现对称性K-F,对本病诊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