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高热
方法一:用药棉蘸藿香正气水从上到下反复擦洗大椎穴~至阳穴及旁1.5寸处,约5rnin~10min,且使局部皮肤充血发红、呈暗紫色状为度。均未用解热止痛剂及物理降温,验证200多例,效果非常好!适合家庭或临床配合使用。
体会: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固,故常感受外邪;又为“纯阳之体”。故外邪又极易从阳化热。若邪热炽盛,心火肝风肺热交相煽动,变证遂生。‘温病条辨·解儿难>云:“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故一旦出现发热之症,应急退其热。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阳盛则热,热极生风,风火相煽,甚则热入心包而见神昏惊厥。足太阳膀胱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首。(类经·疾病类)目:“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甲乙经>则认为:“热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采用督脉、膀胱经背部擦洗法,类似于民间刮痧疗法,刺激较重,属泻法,具有疏通经气、散发郁热、抑阳清热的作用,其机理可能是此刺激反射性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尤其是散热中枢,使末梢血管扩张,毛窍开放,汗液分泌增加而体温下降。用解表化湿的藿香正气水作递质,既可加强手法的透热效果,而且还可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其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小、廉便效验,值得向临床及家庭推广使用。
方法二外用退热药酒
1、药物组成:麻黄40克,紫苏60,薄荷60,金银花50,连翘50,石膏60,生地60,山楂60,大黄30,仙鹤草60,葛根60,柴胡60,青蒿60,蒲公英50,鱼腥草50,板蓝根50,52°的粮食白酒2000ml浸泡一周,即可使用。(家庭用,可以根据剂量减量配药)
2、使用方法:取药酒在患者的头部,背部,腰部,腹部,腋窝部,上肢,手臂,手心,足部,足背,足底部位擦浴(注意:防止药酒入眼,如发生,用清水冲洗即可)。根据病人年龄的大小和病情的轻重。适当增减外用退热药酒的用量。儿童每次10mL一60mL。成人每次30mL一100mL。并根据病人的发热程度,可间隔1h一4h重复使用1次,待体温正常后再减量使用1次。以巩固疗效(注意: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单独使用本疗法或辅助其他疗法治疗)。
3、疗效分析体温在38,5℃以下者,一般采用退热药酒外擦1次一3次即可退热。个别病人配合其他药物疗法治疗;体温在38.6℃以上者,应用退热药酒外擦,每隔4h重复1次。同时配合其他药物疗法治疗。24h以内全部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本组病例退热见效快,疗效好。
4、体会:根据《理瀹骈文》著者吴师机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理论,选用52度的粮食白酒并配合具有发表散寒、疏散风热、清热凉血、攻积导滞、泄热退烧和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及提高机体免疫力功能的药物组成退热药酒诸药配伍,经临床验证其治疗或辅助其他疗法治疗高热效果好,疗程短,方便价廉,无毒副作用。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温散寒邪,麻黄中所含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刺激汗腺分泌,故可发汗退热。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用于预防感冒有良好的效果,对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水煎及乙醇浸剂均能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分泌,故紫苏发汗解热作用较好。薄荷取其疏散风热、芳香辟秽及外用有清凉舒适之效,药理研究薄荷所含挥发成份有发汗、解热、消炎的作用。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及热入营血,舌绛神昏之证。药理研究。金银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抑制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及致病霉菌等多种微生物,同时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连翘与金银花同用能增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连翘同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流感病毒、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石膏有良好的清热泻火作用。临床用于壮热烦渴效好。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热入营血之要药。山楂消食化积,用于饮食积滞所引起的发热效好。大黄清热泻火、凉血、攻积导滞,药理研究,大黄有抗感染的作用,对多种细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仙鹤草经临床观察有明显的退热作用,适用于风寒或风热所引起的发热。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柴胡疏散退热,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的半表半里之证和外感发热。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镇静、镇痛、解热、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和抗炎作用,柴胡所含挥发油还可抗病毒及增强机体免疫力。青蒿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的作用,药理研究证实其有解热作用;蒲公英、鱼腥草、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和广谱的抗菌作用,对流感病毒、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及抗炎作用,并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