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这样拍战争,越南人看了想打人

我们今天对于主旋律电影的讨厌多是来源于一种情绪上的反叛。既然讨厌主旋律,那就一定要树立起来一个典型,这个典型是反主旋律的,反被教育。这种“反”源于一种对于自由思想的渴望,但是这种渴望恰恰也是一种“主旋律”。

就好像很多人崇尚的怀疑主义一样,他们认为万般皆可怀疑,然而这句话本身是不是也值得怀疑。因此,任何艺术的表现手法或者说理念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大环境基础上的,脱离了这个环境继续去主张一种说法或者是表现形式,往往就会陷入到自己的彀中。

电影也是如此,我们今天所诟病的主旋律也是一种艺术的展现形式,不过这种展现形式是带有宣传性的,人们对于这样明目张胆的宣传形式自然会嗤之以鼻,然而我们却忘了,电影也是一种传媒方式,既然是一种传媒方式,自然也就带有宣传性质,这种宣传性质我们可以排斥,但是不能否认。

哪怕今天我们所谓的那些认真记录,真实还原的影片,它依旧是一种影片,它展现给大家的依旧是导演想要展现给大家的。哪怕纪录片,它首先彰显的是导演的价值观,难道这种展现方式不是一种宣传?

说的有点多,总结起来一句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都是从孙子过来的,谁也别瞧不起谁就对了。因此,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主旋律影片,别着急,这不是我国的主旋律,这是美国的主旋律。

肯定有人不信,美国作为灯塔国,一向是崇尚自由民主,哪里来的主旋律?那你就想错了,要是这样想的话,你可以看看本片,说不定它会粉碎你的三观。

《绿色贝雷帽》这个名字单纯听起来就很熟悉,这个不用我多说,稍微对于军事知识有所了解的人自然知道这个绿色贝雷帽代表的是谁。

甚至于这个贝雷帽代表的是谁。很明显,本片的主角就是这些贝雷帽的主人,美国军人。而本片的大环境聚焦的依旧是现代战争中最近的战争,越南战争。

这是一部1968年的电影,为什么要说这个时间线,那就是为了提醒人们,这个电影诞生的大背景环境,1968年的时候,越南战争还没有结束,然而这个时期正是美国反战主义以及自由思潮运动的高峰时期。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有这种蠢蠢欲动的思潮。

美国也不能例外,而当时的舆论环境相比于今天人们对于此类影片的态度而言,更加的恶劣。然而就是这样的基础下,本片依旧是能上映。虽然今天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在当时本片影响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而且是一部带着宣传性质的主旋律影片。

《绿色贝雷帽》主要讲述的是在越南作战的美国士兵们与当地的人民和睦相处,且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国际主义力量,帮助越南的人民度过难关,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自由民主,且最终来以此抗衡越共的邪恶力量。这是这部电影的主要阐述思想,而这个主要的阐述思想也是来源于一个比较知名的导演,约翰韦恩。

其实名导演拍这个也是在情理之中,毕竟约翰韦恩之前的一部作品也是以美化一些人,丑化别人而闻名。《落日狂沙》中对于印第安人的丑化,丝毫不亚于本片中对于越共的丑化。

而通过本片,很多人也能很快的看明白,美国对于主旋律电影的一些基础框架的搭建。这些有助于我们从今后的很多影片中看到或者是分辨,那些确实是美国主旋律,即使他隐藏的再好,只要是这些框架在,那么基本上就能确认,这就是一部主旋律影片。

丑化是一个基本条件,这个条件自然不必多说,而另一个点则是高举民主自由的大旗去别的国家“行侠仗义”这个其实可以参看今年的另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前哨》,为什么它的评价不高,事实上很多人已经看透了美国的民主自由。

在这两个基本点之下,就需要将一个相对于中立甚至是思想偏向对立面的人拉拢过来。这个拉拢过程自然是说事实摆道理。而这个事实和道理,基本上就需要你的实际参与了。

本片中这个角色是一个左派记者,大家可以看他的穿着变化,就能体会到本片所阐述的思想中,导演在一步一步的将你引导到自己的核心观点中去。

从一开始的中山装到后来的美式军装,从着装反映到思想上,就是这位左派记者对于这场战争的逐渐认同。而后来从他嘴里爆出来的那些言论自然更是加深了观众们对于片中描述的越共的厌恶。原来所谓的左派公正人士其实是不公正的。

而对于片中的越南小男孩以及美军为当地的民众瞧病这一举动,更是用一种近乎于枪炮玫瑰的浪漫行径,粉饰了自己的侵略行为,并以此为借口让更多人相信。

至于别的,比方说本片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的作品中该有的基本军事素养,很明显那不是重点,因此,他感动了自己之余,恶心了军迷。本想着这就是终点,然而看了看,这种基调,几十年来伪装的更好,但始终没有变。主旋律影片,美国也曾明目张胆。

……

你好,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