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拜谒五台山
-荔枝FM760926-
作者:周光辉
朗读者:楚歌
那还是在很久以前,我就知道山西有座五台山。在我缺乏慧性的想象中,那是一座灵妙的仙山,是凡人和佛家俱皆向往的佛国圣域。
初春二月的一天,我因偶然的机遇可以去一趟五台山,去的目的不是旅游观光,也不是拜佛朝圣,而是因为冠冕堂皇的工作关系。但在我心里,浮起的是一种梦想终于成真的欣喜,一种朝觐天下道场、佛缘圣地难以平静的心潮,还有着一睹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真容的冲动和期待。
早上八点从湘西南的新宁出发到晚上十一点到晋东北的五台山,现代交通工具把我与五台山的空间距离缩短至不到一天的行程。但从出发地零上十七度的气温骤降为目的地的零下十七度,正负绝对值对等的温差感受,让我明白我与五台山的真实距离,绝对不是物质世界的时空差距,而是凡心与佛法之间的精神空间的差距,犹如人与神的遥远、俗子与佛陀的隔阂,我的心很难走近五台山。心走不近,即便我踏上了这片土地,那也只能是雁过无痕的邂逅;心走不近,即便我走遍五台山所有的寺庙,我与佛也只能是萍水相逢后转眼间的悄然而逝。
我到五台山的那一夜,天很黑很冷,黑得不见山不见庙宇不见星点青灯之火,冷得寒风沁面彻骨。那一夜,我一夜无眠。我置身其间的五台山,是好一个清凉的世界,无眠的思绪与窗外凛冽的寒风相伴。那清凉的风,好似从前十一世纪的西周王国幽幽吹来,穿越近三千年的历史岁月,融汇印度佛教、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文化的精华,孕育而出般若文殊的大智大慧,沐浴和护佑着五台山这一方圣土秘境。这风之清凉,是历史的清凉,是佛风的清凉,是智慧的清凉。
我曾在网上查阅过这样一段对五台山的描述:“雄踞雁代,盘礴数州,在四关之中,周五百余里。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陵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障环开。其间,名泉历历,万壑奔飞。嘉木森森,千峦密布。萦纡盘踞,无非梵行之栖;隐显环匝,尽是真人之宅。虽寒风劲冽,瑞草争芳。积雪夏飞,名花竟发。此其常境也。”在一个南方人的想象中,五台山应是群峰竞秀,古木参天,流水潺潺,芳草萋萋的风水宝地。然而,翌日上午我与同行者来到被誉为五台山心脏的台怀镇,放眼四望,但见坐落在华北屋脊之上的五台山,峰峦叠嶂逶迤,却是一派冷峻荒凉。山无大树,稀有灌木,唯见连绵不绝在寒风中起伏摇曳的茅草,枯黄见白。像是一位沮丧的画家忿然将一大桶调配失当的颜料倾倒在画布上,苍黄的色调漫洇开来,一直浸渍到四围的深处,二月的五台山荒凉萧条得令人心惊。聚集于台怀镇的寺庙,参差错落,鳞次栉比,繁密中见破败,肃穆中透冷清。北台峰顶积雪盈盈,傍台怀镇的圣水河坚冰封冻,山清凉,水清凉,风清凉,整个五台山清凉得透心。同行者对我说,故事是传说中的好,风景是想象中的好,风景一旦成为眼前的现实,多少会令人失望,五台山除了庙没有风景。我无言以对,再次把目光投向灵鹫峰菩萨顶以下错落有致的寺庙群。五台山的寺庙难道不是绝妙的风景?那不仅仅是一座座风格各异、古朴典雅的梵宇花宫,它演绎的是一部绵延两千余年的宗教建筑文化艺术,折射出的是博大精深、万流景仰的佛法哲理。两千余年梵钟阵阵,两千余年佛号声声,两千余年佛心濡染,五台山的红墙碧瓦、一草一木,无不寓有佛缘,沁透佛性。所谓好的风景其实只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一个行走天下的朋友曾多次对我说,他不喜欢南方的山水,南方的山水总有一种柔媚之态,而北方的山凛然大气,北方的水壮阔激越。五台山的山看似荒凉,但其冷峻清凉,与佛国的清净和佛法的理性浑然天成。五台山的风景是看不透的风景,你能看到森严的庙宇,却看不透深幽的佛门;你能看到文殊金身,却看不透般若的智慧;你能看到搭衣披身的僧伽,却看不透他的修为;你能看到形形色色的香客,却看不透每个香客的心思。这世上的风景本就似有若无、似无若有,世间的万事万物似无若有、似有若无。
我从菩萨顶喇嘛宫走下,穿过康熙手书“灵峰圣境”的木牌楼,沿着寓意人生有一百零八难的108级石阶而下,朝觐明王朝的皇家道场塔院寺,拜瞻五台佛域的开山祖庭显通寺,途经亦佛亦道的名刹万佛阁,穿行于台怀镇的寺庙群,一时间竟然让人恍恍惚惚。恍然间,人生恍如一秋,生命恍如一叶;恍然间,山如佛,人如佛,草木皆有佛性,众人俱有佛心,一切皆可皈依佛界。这或许就是五台山佛域风景的神奇魅力,历三千年经久不衰,经十余朝香火鼎盛,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万圣朝五台,祖师创宗派”,一方风水成为东南亚佛国首府,一家道场为天下人祈福禳灾,一处佛寺禅林在万众之心中筑起一座虔诚的圣坛。
五台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是一座佛教名山,更是一座智慧名山。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华严经》,记载了无上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萨把五台山作为演教说法的道场。文殊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四大菩萨之首,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又是密教的祖师之一,是各民族佛教信徒最崇拜的佛教神。
我之所以崇敬文殊菩萨,是因为它是我的本命佛。文殊的本意就是妙德、妙吉祥,是智慧善辩的化身,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寓意着能劈开一切蒙昧、斩断一切烦恼、断除一切魔障、开启一切智慧,这种智慧能帮助人生到达解脱的彼岸,其核心是性空论,是佛理的根本和佛学的精髓,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中心,自古以来,名僧辈出,高德如云,佛门洞开,佛风昌盛,五台山也因文殊道场奠定了在四大佛教名山的首席地位。作为最上佛田的五台山,名震寰宇,享誉佛界,还在于它得到了历代帝王的青睐与垂爱,作为皇家道场和皇室寺庙,它备显尊荣,备受敬仰。“佛门常会龙门客,禅林时集翰林人”,史料记载,从北魏孝文帝开始,曾有十位皇帝十九次巡幸五台山,这当中有隋炀帝和宋太宗,其中康熙大帝五次巡游,乾隆帝六上五台山。一生很少留下墨宝真迹的康熙,1683年为寻找出家的顺治父皇,在五台山御笔如橼,墨迹翻飞,作诗15首,题匾55块,当真是龙颜大悦、龙心飞扬。
历经两千余年岁月风霜和历史烟云的五台山,有恒河数沙的达官显宦、名流雅士曾驻足流连于此,有浩如烟海的传闻和秘而不宣的轶事曾诞生于此,五台山因此更显出佛国圣域的神秘。在途经普寿寺时,我想起在这出家为尼的歌手李娜,就在这座闻名海内外的尼众佛学院,李娜削去青丝,褪尽红妆,归入佛门,取法号释昌圣。从此,她那令无数人为之倾倒的天才嗓音不言凡间之声;从此,佛门梵音中袅袅飘来她那凄婉清绝的佛歌。一声佛号一声心,又有谁能知悉她的出家之谜,又有谁能洞察她真实的内心?
离开五台山的那天上午,我再次来到被誉为“五大禅处”和“十大青庙”之首的显通寺,这次去的目的是真心求佛。在这座康熙大帝曾五次顶礼膜拜,被称为五台山首屈一指的领袖寺庙内,我虔诚地跪拜在端坐于千叶莲花台上的甘露文殊菩萨前,但那一刻我知道我不是智慧者,我蒙昧地聆听经咒,许下了我诚挚的心愿,可我心思是恍惚的。我在想,作为尘俗中的一介凡人,在大智大慧的文殊菩萨面前,我的心思在晃,那就是我惟愿我及我爱着的人以平常心做平常人;我的心神在恍,我祈愿我及我爱着的人以清净心做清净人。如此,属于我本命佛的文殊菩萨一定会护佑我们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