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亮:《水浒传》中的文化密码(50)宋朝没有“临淮州”和“高唐州”
李之亮:《水浒传》中的文化密码(50)宋朝没有“临淮州”和“高唐州”
第2回讲到破落户子弟高俅不务正业,被他父亲告到开封府,挨了四十闷棍。“高俅无计奈何,只得来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名唤柳世权”。一住就是三年。终于盼到哲宗皇帝南郊大赦,才从“临淮州”回到了汴京。
作者在“临淮州”前头还特地标明,此州属于“淮西”。淮西是宋朝“淮南西路”的简称,路分治所在今安徽淮南市西边的凤台县。可要是想在这一路里找到“临淮州”,那算是白费劲了,因为“临淮”属于淮南东路,治所在今天江苏的盱眙(xūyí)。为什么我只说“临淮”而不说成“临淮州”呢?原因很简单:大宋朝三百多年,根本就没出现过“临淮州”这么个行政区划。盱眙在宋朝称为“泗州”,紧临淮河,再往东便是洪泽湖了。可能有人会问:你怎么能断定《水浒传》里的“临淮州”就是泗州呢?咱们看两本宋朝地理书就明白了。《宋史·地理志》4《淮南路》说:“泗州,上,临淮郡。建隆二年,废徐城县。乾德元年,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信来属。”意思是说泗州属于上等州郡,它的郡名叫“临淮郡”。太祖建隆二年(961)的时候,将原有的徐城县废了。乾德元年(963)时,把原属于楚州的盱眙县、属于濠州的招信县划归泗州管辖。还有一本官修的地理书叫《元丰九域志》,也说“上,泗州,临淮郡,军事。治盱眙县。”“郡名叫临淮郡”是什么意思呢?这还得从“州”和“郡”的属性说起。西汉时,州只是个监察区域名,后汉魏晋南北朝时,皇帝为了更加稳固地把握军队,在朝廷派出去的“州刺史”身上再加兵权,于是逐渐形成了唐朝所有“州”的刺史既是行政领导,又是军事领导,最终酿成了军阀割据,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实早在唐明皇开元后期,李隆基就觉出大事不妙,于是天宝初年,将全国所有的“州”统统改成了“郡”,目的就是想削减州刺史的兵权,因为从秦始皇建国,郡就是纯粹的行政区划,郡的最高长官叫太守:为帝王看家护院的。可惜为时已晚。十七年后,大唐所有的“郡”又都改回原来的“州”。宋朝汲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尽管很多中级政区还沿袭唐朝叫“州”,但朝廷在某州的下面一定要特别注明该州的郡名叫什么,以示这个政区应该理解为秦、汉以来的“郡”,而不再是唐朝的刺史州。所以宋朝的州郡长官都没有兵权。
《水浒传》的作者不了解这个演变,脑子里还满是唐朝“天下三百州”的印象,所以误把“临淮郡”说成了“临淮州”。其实他还不如直接说成“泗州”,反倒没错儿。与此相类的情况,书里还有个“高唐州”,第52回回目就叫《柴进失陷高唐州》。宋朝根本没有这么个“州,”只有个高唐县,北宋属于河北东路大名府管辖,治所在今山东的高唐县(今聊城到德州中间)。施耐庵为啥把一个县说成一个州呢?原来他又误把元朝的行政区划当成宋朝区划了。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朝中书省所辖地域内真有一个“高唐州”,治所也在山东高唐,临清大码头以东。施老可真够糊弄咱们的。
说到泗州,还想聊几句题外话,话虽不多,未必没有“爆炸性”。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为了发展旅游经济,都在争夺历史名人。有争诸葛亮的,有争曹操的,据说还有争西门庆的。这可有点儿玄,如果真给西门庆(其本身就是虚构人物)建座纪念馆,前去参观的人一多半儿都带有“西门庆情结”,想保护一方安定和谐,可就难了。争夺最厉害的名人莫过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据我所知,现存梁祝“籍贯”说就有河南汝南、浙江宁波、上虞、江苏苏州、江都、宜兴、山东济宁、曲阜、嘉祥、河北河间、山西蒲州、甘肃清水、安徽舒城等十余处之多。唯独没有“临淮”说。南宋王胜之写了本地理书叫《舆地纪胜》,卷42明确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在招信县东。”这条书证比某些专家拿出的明朝史料可要早多了,可信度也高多了。招信县在今江苏盱眙县以西,被七里湖和女山湖包裹着。不管梁祝是否真的生在盱眙死在盱眙,起码来说,人家盱眙县领导既不争夺高俅,也不争夺梁祝,这父母官当的,多有定力——争夺高俅没用,争夺梁祝也未必能给当地经济带来效益,还不如找个王宝强,在中央电视台喊两句“盱眙龙虾,品味生活”!
顺带再补充几句:宋朝的州郡依据人口、军事等因素分为七等:雄、望、紧、上、中、中下、下。比如怀州(今河南沁阳)为雄州;晋州(今山西临汾)为望州;彭州(即四川彭县)为紧州;绵州(今四川绵阳)为上州;巴州(今重庆巴县)为中州;成州(今甘肃成县)为中下州;岷州(今四川岷县)为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