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病中挑灯写一首七律,颔联乃是千古名句,成后人自警自励名言
《病起书怀》——南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诗歌意译:
因为生病,骨头都快要散架了。大概是因为这样吧,我头顶上戴着的纱帽也松动了。我这个孤臣孽子啊,漂泊万里,离群索居在锦江之畔。
身份虽然卑微,但是我一刻也不敢忘记国家的忧患。前方的局势真的稳定下来了吗?对一个人的评价,还是要盖棺才能下结论。
愿天地神灵一同扶持我们的国家社稷,因为在旧都汴梁,在金人铁蹄下生活的老百姓,他们还在盼望着天子的銮驾到来。
诸葛亮写下的《出师表》,虽然已经过了一千年了,但是依然还是有借鉴的价值。于是我半夜起床,挑灯夜读。
陆游是一个宋诗高手,一生“六十年间万首诗”。他写的诗歌,标题中大都带着“病中”或者“枕上”二字。由此可见,他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陆游可谓是生不逢时,他一生下来,就赶上了北宋的亡国之祸。后为等南宋局势稳定,重开科考,他第一次去应试时已经28岁了。虽然他考了第一名,但是却遭到了奸臣秦桧的排挤。
直到三十岁的时候,秦桧病死了,他才有机会入仕当官。后来他又因为直言进谏而得罪了皇帝,最后一直只能当通判、参议这样的小官。
颔联中后一句“事定犹须待阖棺”,虽然不知道他到底说的是哪件事。但是联系到后文提及到的《出师表》,推测有可能是与辨别忠奸之事有关。
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经劝诫蜀汉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个道理,的确也是“古今通用”的。
陆游的家族是浙江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家中藏书无算。因此他很小的时候,就接受最正统的儒家教育。这种教育,在他的人格塑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由于这些原因,陆游从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开始一边学习作诗,一边熟读兵法了。所以,他事实上是懂一些军事指挥策略的。
史书记载:在秦桧病死以后,陆游出仕当官,因为才华受到了宋孝宗的赏识,进而被赐予了进士出身,并任命他为主管国家军事的枢密院编修。
宋孝宗在刚刚登位的时候,本来也是一个有主战倾向的皇帝。而且他也曾经向自己的大臣提及,早年宋太宗被辽人射中大腿的往事,被他视为奇耻大辱。
陆游一直力主北伐,且通晓军事谋略,所以宋孝宗一开始是非常欣赏他的。可是陆游说话太耿直了,最后因为得罪了宋孝宗,就被赶出了权力中心。
虽然陆游当不成大官,只能当小官,但是他还是一心想要去打金人。所以当他听到张浚要北伐的时候,又很兴奋地跑去谏言。结果没想到张浚由于作战准备不充分,很快就失败了。
后来王炎主政川、陕一带,请陆游去当军师。陆游开心坏了,马上亲自到陕西前线去巡边考察。他发现大散关有一个守将仗着父亲的势力,骄横跋扈,常因小过失而杀人。
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陆游其实是具有识人的眼光的。后来王炎被免职了,北伐的事又只能作罢。陆游到蜀州当参议时,有一回参加了阅兵,就写了《蜀州大阅》这首诗。
他在诗中说,自己一大清早穿着戎装检阅了军队,内心充满了惆怅。想当初“五年奔走遍穷边”,图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光复河山嘛。谁料到,南宋小朝廷却要休兵。
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六月,也就是在陆游写下《病起书怀》这首诗的同时。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刚刚因为平定茶商赖文政的叛乱有功,被授予了“秘阁修撰”一职。
所以,陆游可能是在这件事情上保持了中立的态度。他认为一个人是好是坏,还是得盖棺定论才行。因此他在七十九岁致仕回到山阴之后,辛弃疾还曾去探望他,与他共论国事。
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韩侂胄召辛弃疾出山参与北伐,已经八十岁高龄的陆游作了《送辛幼安殿撰造朝》替辛弃疾壮行。在诗中,他大赞辛弃疾才比管仲、萧何。
这场“忠奸之辨”,勾起了陆游对《出师表》的回忆。所以他最后又把《出师表》翻出来读了一遍。千年前的《出师表》,写得真是好!
诸葛亮在这篇文章里,期望蜀汉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尽量做到把外臣与内臣,一视同仁。因为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繁荣、安定,长治久安。
假如宋孝宗也能做到这一点,调和好曾觌、辛弃疾与周必大等“主战派”内部的关系,何愁北伐不成呢?那样的话,他这样的忠臣才能够安心地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