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35岁之后很难找到好工作?

作者:张辉

来源:辉哥奇谭(ID:huigeshow)

我们最近密集面试,简历看过上百封,面试过几十人,总结规律发现:
原本希望招35岁左右、有经验的人,但是面试一圈下来发现很难找到35岁以上、符合我们需求的人。
我们希望候选人有强烈的目标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且有持续学习、保持自我刷新的习惯,相信方法论并持续投资于方法论。
但很遗憾,这样的人在35岁以上的人里面甚少发现。
与之相反,我们发现35 的应聘者普遍有如下特点:

1

绝大部分人缺少激情和好奇心
有趣的人特别少
眼睛里不再闪闪发光,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他挺特别感兴趣的,很少从他那里听到对某件新生事物的强烈好奇。

2

过于倚重工作经验
普遍对方法论不重视
有很多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过于看重自己的工作经验。谈及方法论时,普遍会说方法论有局限,但又无法说出具体的局限在哪里。
问题在于,工作经验是很难描述清楚、也很难传承的。
企业招人不只是为了解决眼下的问题,而是谋求更大的发展,因此在经验和方法论之间,企业更看重可以传承的方法论,而不是沉淀在一个人脑中,无法提取与传承的所谓经验。

3

没有持续自我刷新的习惯
也缺少自我刷新的机制
其实提到自我刷新,没什么秘密,无外乎通过阅读、与高人交流切磋、在实践中摸索等三种主要途径。
比如我会经常问对方:“在最近半年看了什么有启发的书?具体启发是什么?自己在最近半年的认知提升主要体现在哪里?”
很遗憾,很多35 以上的人似乎已经停止阅读了,偶尔还在阅读的人,阅读范围局限于轻松的娱乐书籍,也很难谈论具体的启发在哪里。
当然,自我刷新最好的机会来自于在“主航道”工作,主航道的水流速度会逼着每个主航道上的人快速地学习和迭代自己。
但很多面试者既不在主航道上,又缺少阅读或者与高人交流的习惯。因此从我们的视角看,对方其实已经放弃了主动自我刷新。

4

缺少非常明确的个人目标
当我们问:“你最近5-10年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经常听到的答案是:我很看好这个方向,希望加入进来,在管理/专业方面发展自己的优势。非常模糊,没有具体的目标。
与此相反,当我们问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时,经常能听到明确而且“胆大包天”的目标,比如“我希望在40岁成为一家公司的CEO”,“我希望成为曾鸣那样的战略专家”等等。
目标明确和目标模糊带来的结果天差地别。目标模糊的人看到一个大概的方向会跳进去,但是目标明确的人却清楚自己选择这个赛道、这家公司的具体原因。也知道自己在这里的具体价值是什么,希望在哪方面有确定的提升。
过去自我解嘲说作为中年人,难免“变得油腻”,但是对于何谓油腻却缺少明确的认知。
在最近两个月的面试过程中,我发现我对于“油腻”的认知进了一步,越是没有明确的个人目标,缺少自我刷新机制的人,越是愿意猜测你的想法,顺着你的想法和你沟通,这样做的效果不仅不好,反而让面试官认为你缺少鲜明的自我特点(也许的确没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油腻的体现。
与此相反,很多年轻人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是谁,要去哪里。回答问题干脆利索,不带任何迟疑,相对于“油腻”,这是一种“清爽”的感觉。
相比于招聘油腻的中年人,我们更愿意招聘年轻、经验相对欠缺,但充满冲劲的年轻人。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培养这些人,等待这些人逐渐补足经验。
能招聘并培养年轻人,尤其是逐步能招聘并培养毕业生,就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 只要想清楚这一点,结合企业的远大目标,就应该果断、坚决地更多地关注年轻候选人。
站在从业者角度,我们需要明确地知道35 的危机,的确存在。不管我们是否关注,它都在那里,迟早要与我们相遇。
因此,我鼓励大家尽早思考35 之后的职业道路,并提前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准备,尤其关注“如何保持自我刷新的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