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不醒装睡的人,纸质阅读也不行
你叫不醒装睡的人,纸质阅读也不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原文标题:《你叫不醒装睡的人,书也不行,因为独立思考是奢侈品》
这年头,读书的人越来越少。逐年下降的阅读率,一方面让人担心,另一方面却也催生了阅读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的最大体现,就是对碎片化阅读的鄙视。记得前几年,有个新闻一度引发热议。话说太原火车站里,大家都在低头玩手机,一位著名高校的男生则在看书。他表示手机阅读过于碎片化,不利于提高个人素质。在许多人看来,这当然是一条正能量新闻,是“纸质化阅读高于移动终端的碎片化阅读”的明证。
我其实也是纸质阅读的支持者,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每日两小时以上的纸质书阅读时间。不客气地说,这个时间虽然比不上我的许多朋友(我的朋友们都太厉害了),但绝对超出了大部分人。可是抱歉,我不认为这则新闻有什么正能量可言,也并不认同对移动阅读的妖魔化。
新闻视频告诉我们,这位男生在火车站里读的是《旧制度与大革命》。这当然是一本好书,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同学都很优秀,自己读了大学才发现在科学文化知识上的不足,只能补课。这种“补课”当然比应试教育催生的阅读障碍要好得多,但确实只是“补课”而已。至于包里还放着《高等数学》,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称颂的。
更重要的是,作为纸质阅读的拥护者,我不喜欢某些人通过贬低“碎片化阅读”以抬高纸质阅读的论调。
读书当然是好事,但书是什么?它是知识的载体。古时有竹简、牛皮卷,到了纸张和印刷术普及后,纸质书走入人类生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是奢侈品。中国古代的藏书家,藏书过千册已留名于史。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直到明清时代,雕版印刷术步向成熟时,小说才真正走入市井生活。至于中世纪欧洲,藏书能有几百册便已可享誉各国,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拥有一本私家书籍。直到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后,书籍才得以普及,知识不再被教会垄断,为欧洲进入公民社会和工业革命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电子阅读越来越普遍,许多人放弃或部分放弃纸质书,选择电子书阅读器,其实这只不过是知识载体的又一次变化。碎片化阅读也是近年来移动终端发展的产物,人们通过社交网络改变交际和沟通方式,也改变了知识获取的习惯,也引发了人们的忧虑。
纸质书维护者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他们提出的其实是一种“系统化知识获取”的概念,即通过系统化的阅读来得到知识。但他们对碎片化阅读的贬低却不见得有道理,这是因为他们将知识获取的途径单一化,而且忽视了知识的获取者是人。
如果一个人善于获取知识,也有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能力,那么他就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碎片阅读,以各种方式自行扩充、构建一个庞大的阅读体系。换言之,即使是碎片也能够成为知识载体。但如果一个人三观扭曲,智商和认知有障碍,那不管读多少纸质书,也不会得到什么知识。在现实中,这样的人还少吗?
最后要说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书籍对于人类的影响力已大大下降。古代人之所以看重读书,读书之所以能立竿见影改变人生,是因为人类确实没有其他途径获取知识——口耳相传的东西多半不靠谱,没有便利交通工具可以支持旅行,没有现代通讯设备可以缩短时空距离,没有网络可以获取信息。你不读书,见识就无从谈起,教化也无从谈起。
可是,在一个现代人一天所得到的信息量甚至超过古代人一生的当下,作为一个读书人,我更多是凭兴趣读书。纸质阅读并不必然高明,它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现实告诉我们,许多人的逻辑思维、三观和认知,根本不具备选书和读书的能力,不管他们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因为早早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权利,他们终其一生,都无法通过读书来扭转自己的认知障碍。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书也不行。
所以,放弃吧,没救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