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每天学一点: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载芍药甘草汤,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症。仲景先用甘草干姜汤救其烦躁吐逆,以复其阳,更作芍药甘草汤以复其阴,使脚挛急者得以复伸。吉益东洞氏归纳芍药甘草汤证为“治拘挛急迫”;宋《魏氏家藏方》用治湿热脚气,不能行步者;《朱氏集验方》用于脚弱无力,行步艰难者,屡获良效,故名“去杖汤”。《本经》说芍药主“邪气腹痛”;《别录》说甘草“通经脉,利血气”;芍药和甘草配伍使用,能医治腹痛,故《医学心悟》说:“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甚广,不仅能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等,亦广泛用于胃肠道疼痛、腓肠肌痉挛性疼痛。举凡胸、腹、胁、背、下肢的肌肉及神经性疼痛,推而广之,举凡内脏平滑肌痉挛性疼痛,无不可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加减运用,特别是加大芍药剂量时,镇痛作用尤为显著。
1、通脉畅流法
颜某,男,46岁,1972年3月2日初诊。
患偏头痛已7年。面色咣白,发作频繁,苔薄白,脉弱。属血管收缩性头痛,治拟通脉畅流,用芍药甘草汤加味。处方:芍药30g,川芎9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仅服2剂,药后痛减而安。
按:头痛情况各异,属血管扩张性头痛,用芍药甘草汤无效;属血管收缩性头痛,用芍药甘草有效。临床鉴别可以从望诊中加以区分。血管扩张性头痛多面色泛红。今患者偏头痛伴面色咣白,分析是血管收缩,血行障碍所致。芍药扩张血管,川芎也有扩张血管壁作用,二者协同,通脉畅流治偏头痛有效。川芎治头痛,自宋、金、元时代即多用川芎为主要治头痛药物,如川芎散、川芎茶调散等。本例用芍药甘草加川芎,是吸取前人经验,加以自己的临床体会,组合成方。
2、理气活血法
洪某,女,24岁,1972年4月3日初诊。
经行腹痛,量多更痛,舌有瘀点,脉细弦。证属气滞血瘀,拟行气活血法,以芍药甘草汤加味。处方:生白芍24g,甘草6g,香附9g,醋制延胡索15g,益母草30g。每日1剂,水煎服。经前服药2剂后,经来腹不痛。
按:痛经有属于子官肌肉收缩,瘀血不行所致。本案即是1例。以芍药甘草汤加味缓解平滑肌痉挛性疼痛,加益母草及醋制延胡索活血化瘀镇痛。姜老治疗痛经的经验,用香附配伍芍药有效。
3、解痉止呕法
俞某,女,38岁,1972年3月12日初诊。
患神经性呕吐已旬日,服多种汤药无效,面色眺白,舌淡,脉弦。投以芍药甘草合小半夏汤。处方:芍药18g,甘草45g,半夏9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服。仅服1剂,呕吐立止。
按:本例神经性呕吐,可能由于膈肌痉挛所致。姜老的经验;“如单用小半夏汤,效果不显。必须用小半夏汤与芍药甘草汤合用,即立刻见效。”盖芍药甘草汤缓急解痉挛,半夏有镇静作用,与芍药配伍有协同作用,对神经性呕吐有卓效。
4、活血解痉法
史某,女,32岁,1973年6月5日初诊。
劳累后周身酸痛,尤以两腿腓肠肌痉挛剧痛。舌淡、苔白,脉弱。拟活血解痉镇痛。用芍药甘草汤加味。处方:芍药30g,甘草、当归各9g,鸡血藤15g。每日1剂,水煎服。3剂药后,患者症状大减。续方3剂,痊愈。
按:本例以芍药甘草汤治腓肠肌痉挛疼痛,加大芍药剂量,镇痛效果更好。因劳伤兼见血虚瘀阻,筋失以养,加当归、鸡血藤养血行瘀,舒筋通络,药后取得显著效果。
5、祛寒镇痛法
金某,男,44岁,1974年6月15日初诊。
胃脘痛,得温则减,舌淡、苔薄白,脉缓。投以芍药甘草汤加千姜。处方:芍药30g,甘草9g,干姜4.5g。每日1剂,水煎服。服3剂后痛止,继服3剂,康复。
按:本例胃痛属寒,用芍药甘草汤合干姜以温中祛寒,解痉镇痛。方精药简,效如桴鼓。
6、扶正逐邪法
杨某,女,27岁,1973年7月7日初诊。
产后月余,因食物不洁,腹痛,里急后重,赤痢黏液日下十余次,舌淡,脉弱无力。经检查为细菌性痢疾。治以芍药甘草汤合香连丸加味。处方:白芍18g,黄连6g,广木香3g,甘草4.5 g,黄芪15g,当归9g,鲜马齿苋6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11日二诊:药后,腹痛除,每日大便2次,但仍有里急后重,舌净,脉平。上方去归、芪,川朴6g,续方2剂,病愈。
按:本例为产后下痢,治宜逐邪与扶正并重。芍药有缓急止痛及抗痢疾杆菌和消炎作用。金元时,张元素、李东垣就用芍药甘草汤治痢,与黄连配伍可治赤痢。刘河间的芍药汤是治疗痢疾有名的方剂,实际也是芍药甘草汤配伍组成。本案治以芍药甘草汤合香连丸,加归芪养血以扶正,二诊去归、芪,用香、朴理气,本“气调则后重自止”的法则。
7、止呕去痞法
叶某,男,60岁,1978年5月20日初诊。
患慢性胃炎已7年。常呕吐,中脘痞闷胀痛,舌红、苔根白厚,脉弦细。治以旋覆代赭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处方:旋覆花(包煎)9g,代赭石24g,姜半夏15g,紫苏叶(后下)12g,白芍30g,生甘草6g,生姜3片,黄连1.5 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0剂。
5月29日二诊:药后,呕吐缓解,但尚呕恶白沫,上方去代赭石,加伏龙肝15g,每日1剂,水煎服。继方7剂,治愈。
按:本例慢性胃炎,属胃气上逆,故姜老用旋覆代赭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佐紫苏和胃,加川连健胃,果药后呕止痞消。
8、祛风通络法
金某,男,57岁,1975年4月15日初诊。
患头痛已半年。项强,遇风寒则疼痛加剧,得汗则稍减,舌淡、苔自,脉弦。证属风寒入侵,阻遏脉络所致,治以桂枝加葛根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处方:桂枝、葛根各9g,芍药24g,甘草、川芎各6g,细辛1.5 g,生姜3片,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剂后则痛减。
按:本例患者辨证为风寒入侵,阻遏脉络所致。用桂枝加葛根汤祛风寒项强。又加大芍药剂量与甘草配伍以治头痛,辅佐川芎、细辛治风寒头痛,果效如桴鼓。
9、止血缓急法
俞某,男,35岁,1976年3月25日初诊。
患胃溃疡病5年。疼痛乍轻乍重,遇寒冷加剧,吐血盈握,舌淡,脉弦。以芍药甘草汤加味。处方:白芍24g,甘草6g,炮姜4.5 g,乌药9g,白及15g。每日1剂,水煎服。服1剂后吐血即止,服药3剂后脘痛消失。
按:本例辨证为胃寒性出血,故用炮姜温胃止血,白及止血,效果肯定。动物药理实验证明,白及水浸出物对实质性器官及肌肉血管出血效果肯定。配以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其病速愈。
10、解表清肠法
何某,男,32岁,1979年5月3日初诊。
水泻3天,1日3次,腹痛,肛门有灼热感。患者3天前患感冒未愈,午后有低热,恶风,舌红、苔薄黄,脉数。辨证为太阳中风而兼热利,投以阳旦汤。处方:桂枝9g,白芍24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黄芩15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果药后表证除,下利止。
按:本例为太阳中风而兼热利。解表宜用桂枝汤,加重芍药剂量,与甘草配伍,以治腹痛下利,加用黄芩以清大肠湿热。
11、 燥湿解痉法
项某,男,52岁,1972年6月3日初诊。
食后胃脘作痛,胸闷,苔白厚腻,脉滑。证属湿阻脾胃,予芍药甘草汤及平胃散加减。处方:白芍18g,甘草、厚朴各6g,苍术、枳壳、薏苡仁各9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
6月8日二诊:药后胃痛除,胸亦宽,苔仍腻,按上方去苡米,加半夏6 g,续方2剂,药后胃痛除。
按:本例为湿阻脾胃,故用术、朴燥湿宽胸,薏苡仁利湿。白芍与枳壳同用,姜老说:“芍药弛缓平滑肌,枳壳收缩平滑肌,一弛一收起到调节作用。芍药甘草相配伍可以缓解胃平滑肌痉挛性疼痛。”药后胃痛尽除。
12、 温阳解痉法
周某,女,71岁,1975年12月25日初诊。
两腿拘痛,足冷,尤以冬日为甚,舌淡,脉沉。治以芍药甘草汤加附子。处方:芍药18g,炙甘草6g,炮附片9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
按:本例属少阴病,为阴阳两虚,投以芍药甘草附子汤,温阳解痉。果续方14剂后,终获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