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经方本草 笔记1

不得不说,还是文字版的看的快而高效。

伤寒论每条就那几个字,但是那几个字都有一堆话一堆讲究可说的。

【6.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是中风邪,“头项强痛”是太阳经受邪,“而”后面是重点,前面两个是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的,“恶寒”是肯定的会有的症状。

【6.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汗出”指的是还能流的出来汗;

“恶风”、“脉浮缓”是中风邪的表现:“恶风”按照jt的话来说就是旁边吹电风扇不愿意吹,中风邪(而非寒邪)的“脉浮缓”是一大片、松松的浮脉。

就此条而言,太阳病(中风)的辨证点是:汗出、恶风、脉缓,是否发热无所谓。

【6.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条是在说中寒邪后的表现。

发热与否不是关键的,中了寒邪,身体里面有寒气,所以会“恶寒”——各种怕冷;

寒气凝聚,会让体内的气不通,不通则痛,导致“体痛”;

由于肌肉和脾胃是一体的,寒气刺入肌肉导致“体痛”,也会让脾胃感到冰冷所致“呕逆”;

寒气进来,身体与之对抗,皮肤表面绷紧,所以脉浮紧、按之有力,而且会非常不容易流汗。

所以这里的(太阳病伤寒)辨证点在于:身体痛、脉浮紧、流不出来汗

【6.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chi,zong,四声,痉挛、抽搐);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何为温病?太阳病证,但不恶寒,而是又热又渴又燥。

温病又细分为风温、正温病。

风温:纯脱水的太阳外感的热感冒 --> 葛根汤

正温病:病毒+细菌蔓延,所以是一边感冒,一边发炎 --> 感冒药+清热凉血消炎药

【6.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而阴弱”:风邪在卫分,还没有到营分,抵抗力在抵抗风邪的时候,就会造成营弱卫强。

“阳浮者,热自发”:抵抗力跑到体表来抗邪,所以会生热,有发热现象。

“阴弱者,汗自出”:气在表面(卫分)的时候,营分气不够,所以气在把邪逼出去的时候,就会出汗(但这个汗不是医病的汗,吃了桂枝汤以后的汗才是)。

“啬啬恶寒”:坐在那里怕冷怕寒。

“淅淅恶风”:冷雨打在身上讨厌的感觉。

“翕翕发热”:热烘烘的。

“鼻鸣干呕者”:鼻鸣这里jt认为是打喷嚏的意思,干呕是因为风邪压肉=压脾胃,胃口不好就会“呕”,但这个呕不是桂枝汤的辨证点。

【6.1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风气用桂枝汤,寒气用麻黄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