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个方子,能够治多年眩晕
经常天旋地转,恶心干呕,你有过吗?
34岁的张女士就经历过这样的痛苦。
上周,她在夜里起床给孩子盖被子,习惯性向左翻身时,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四周都在摇晃,还伴有恶心、心慌。
她连忙平躺不动,不到一分钟,身体就恢复正常,当时以为是起身太快,就没在意。
可两天后,她又出现了这样的症状。
家人觉得她是长期伏案工作,颈椎出现了问题,便让她去医院做检查。
可拍了片子之后,颈椎未见异常,反倒是耳朵出现了问题,确诊为耳石症。
不仅张女士如此,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情况。
之前,林萍总是觉得自己头晕,起身、低头都站不稳,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走路时也摇摇晃晃,好像随时都会摔倒。
被当地的医生诊断为“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后,便开药调理身体。
可症状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愈加严重,甚至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心悸气促等一系列症状,有时都不敢睁开眼,只能静静地在床上躺着。
长达4年的头晕,让她终是无法忍受,直到上大医院,才弄清自己颈椎病没有问题,同样是耳朵引起的眩晕。
为什么出现眩晕,大家都会以为是颈椎病引起的?
我想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
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椎动脉血管变窄→诱发脑供血不足→眩晕。
最后结论:眩晕是“颈椎病”引起的。
这种推理看似没毛病,但其实毫无正确可言。
根据调查,在近3000例的“脑血管造影”中,无一例是因骨质增生引起的椎动脉狭窄。
所以,这个穿梭在骨头中间的血管,非活动状态下,是不会变狭窄,更不可能导致供血不足引起眩晕。
那么到底存不存在因颈椎病引起眩晕呢?
的确有可能会诱发眩晕。
因骨关节的疾病,旋颈状态下,导致小脑及脑干等各区域的血供不足,继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但这种眩晕极为少见,大概就像中彩票那么稀有,所以在临床上并不认为眩晕与颈椎有太大关系,反而大多数医生认为是与耳石症有关。
耳石症,是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由耳源性因素引起,发作剧烈,但持续时间短暂,往往不超过一分钟,常表现为起床或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眩晕,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的反应。
很多人是不是头上有问号,眩晕这个头部问题,怎么可能会与耳朵有关,两者明明毫无关系啊。
其实你真是小看了我们的耳朵!
我们的耳朵不仅可以听声音,还有着它独特的作用。
耳朵中的前庭,负责身体的平衡,所以大部分眩晕疾病都与前庭功能密不可分。
而我们中医,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伤寒论》中指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这里的“眩”,指的就是身体中的平衡功能出了问题。
那为何我们说目眩而不是目晕呢?
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状态,眩是天旋地转,晕是眼前发黑。
头晕是有一种头部昏沉闷胀、头重脚轻等不舒服的感觉,而眩晕患者则感觉自己和外周物体之间有一种不协调的旋转感。
简单理解为,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平衡被打破,处在一种跷跷板的状态,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不同,出现了眩晕。
而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的阳性证,就是阳热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它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
热邪在这个地方,只能顺着孔道往上涌,热往上亢,则“目眩”,就是头眩晕。
《黄帝内经》中记载:“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
中医看来,耳朵是胆经的循行之处,少阳胆经过耳中,针对类眩晕,常伴恶心呕吐,可归属于肝胆经络问题。
中医注重整体,不讲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眩晕的问题上也是一样。
从耳朵问题,看到背后的肝胆濡养不足而致,正是我们中医的神奇之处!
前不久一位志愿者朋友来稿,跟我们讲了她公公的眩晕症。
正如很多老人一样,她公公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家人都以为是脑梗出现的症状,有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之态,甚至一动就吐。
住院挂了一个多星期水,医生还开了许多西药,眩晕还是整日发作,并没有太大用处。
最后做了全面检查才发现,并不是血管堵塞引起的眩晕,而是耳源性眩晕。
之后,这位粉丝根据我们的经方——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给她公公抓治疗眩晕,结果得到很大改善,症状明显减轻。
(用药有风险,切勿自己用药,有问题可以联系医生。)
《伤寒论》中所讲,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又有《金匮要略》泽泻汤治疗痰饮眩晕之意,所以又加上泽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我们常在生活或在电视剧中,看到很多人被气晕,这同样也反映出肝胆的问题。
肝藏魂,主情志,肝胆相表里,一旦突然生气,津液不能向上濡养好大脑,里有热,向上熏蒸于头导致,就容易被气晕。
说到底,都是肝胆濡养的不够好,才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要想改善身体出现的眩晕,调节好情绪,这些方法不了解,你就真的太吃亏了!
01
按摩
02
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