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李贺这首诗暗藏玄机,预言唐宪宗暴毙,犀利如刀

唐朝“诗鬼”李贺,写了一首“奇诗”。

唐宪宗元和六年到元和九年,即公元811年到814年,这三年是李贺在长安为官时期,这期间他敏锐地感觉到大唐官场的腐朽,对国家未来感到深深的迷茫。

大唐鬼才——李贺传(精)

作者:孟红梅 著

当当

这期间,他创作了多首经典诗篇,寄托幽思,抒发愤慨,其中一首诗,讽刺痴迷仙术,妄图求得长生的唐宪宗,这首诗写得痛快淋漓又饱含忧患。但是,奇怪的是,这首诗却没有一字涉及唐宪宗,却预言了唐宪宗的死亡,这就是《昆仑使者》。

全诗如下:

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

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

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01.以汉代唐,李贺讽刺皇帝追求长生

“以汉代唐”是唐人写诗常用的手法。比如杜甫写长诗《兵车行》,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用了“武皇开边意未已”,以汉武帝来代指唐玄宗。李贺这首诗也不例外,它看似咏古,其实字字写实。整首诗以汉武帝求仙访道希图长生之事来映射现实。

李贺写诗,善于用典,所以想读懂这首诗,需要搞懂其中典故的含义。

昆仑使者: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有青鸟三只为她传信取食。另据《汉武帝内传》记载:汉武帝曾在承华殿,接见一位身穿青衣之人,他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从昆仑山而来,要汉武帝服清斋,绝人事,等待与西王母会晤。

茂陵:据记载汉武帝死后,即葬在茂陵。后来也多以“茂陵”来指代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曾有诗《秋风辞》,故而“茂陵秋风”,“茂陵刘郎”,“刘郎秋风”等都指汉武帝。

金盘: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晚年宠信道术仙法,希望获得长生。他曾经在建章宫修筑高达20丈的铜柱,上以仙人手掌做承露盘,接纳露水,和以玉屑服下,以求长生。

因此这首诗的前四句,就好懂了。

“昆仑使者无消息”,掌握神仙长生之道的西王母,再也没有来,昆仑使者也再无消息,苦苦等待的汉武帝已经被埋葬在地下。但是,刘彻死亡后依然渴望着使者归来的消息,故而“茂陵烟树生愁色”。连汉武帝陵墓周围的树木都昏朦不清,好像愁云笼罩一般,可见汉武帝死亡之时是何等的失望,何等的焦急!

这句诗带有强烈的讽刺。汉武帝执迷不悟,到死都渴望着长生不老,但是等到陵墓周围的树已经茂盛如云,昆仑使者依然没有消息,可见神仙之道是多么虚妄无稽!

刘彻建立的仙人承露盘,上面的露水已经淋漓满溢了,但是汉武帝却无福消受,只能撒手人寰。“元气”即人的精神精气,也指宇宙自然之灵气,“元气茫茫收不得”,大自然的灵气茫茫又何从收拢呢?汉武帝刘彻的精气早已魂归大化,长生幻梦犹如一阵风,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自淋漓”一句颇为神妙。自,自顾自地,;淋漓,写出玉露满溢之状,这与后句“元气茫茫收不得”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带有辛辣的讽刺。

02.寄托忧思,李贺为何要讽刺唐宪宗?

往事越千年,如今刘彻的茂陵变成什么样了呢?

李贺以对仗句写出汉武帝陵墓的破败不堪,“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麒麟,指汉武帝陵墓前的神兽雕塑;石文,指石雕麒麟背上的花纹。

麒麟背上石文裂,写出岁月的摧蚀,连石头都不能长久不磨,何况人呢,汉武帝自然也就成了一抔黄土,他妄图长生的幻想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虬龙,指汉武帝供殿石柱上雕刻的盘龙;红枝指虬龙身上的鳞片。不论是墓前雕刻的神兽,还是供殿上的虬龙都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袭,不论是汉武帝的功业还是他渴望长生的梦想,都化为虚无,再也不能恢复往日的神采了。

这一联描述中仍有辛辣的讽刺,讽刺追求神仙,妄图长生的想法既愚蠢又虚妄。

汉武帝雄才大略,尚且看不透神仙长生的虚妄,何况其他人呢?

这就是李贺诗的结穴之处。唐宪宗李纯,是唐朝中期比较勤勉的皇帝,他励精图治,改革弊政,重用贤臣,打造了“元和中兴”的盛世。但是,唐宪宗执政后期却渐渐骄侈,任用奸佞把持朝政,而他自己则求仙好佛,妄求长生不老之药。

元和十三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唐宪宗遣使将法门寺中的佛骨迎进宫内,供养三日。此举在全国引发一场浩大而狂热的礼佛风潮。谏阻唐宪宗此举的韩愈被贬潮州,而他希图长生的念头却并未停止。

因此,李贺这首诗,以汉武帝求仙事来讽刺唐宪宗求仙礼佛,辛辣地讽刺长生地虚妄,他写汉武帝雄才大略也是暗指唐宪宗早期的勋业功绩,但是最终唐宪宗也会像汉武帝一样成为一抔黄土,毫无成仙长生的可能。

但是,这首诗为何又预示了唐宪宗的暴亡呢?

03.诗带预言,李贺预言唐宪宗暴亡

“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这句诗有两种解读方式。

其一,紧接上文诗意。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汉武帝刘彻,求长生而不得,最终郁郁而终,如此大有为的君主撒手人寰,不是“偏伤万国心”么?只有高高的月亮依然悬在中天,照耀的四方,也寄托着诗人无限的怅惘之情。

其二,从现实来看,这句诗也另有深意。唐宪宗如此宠信仙佛,希图长生,不正是挫伤了万国对他寄予厚望的忠诚么?作者对着圆月,发出无尽慨叹,他希望唐宪宗能够重振朝纲,恢复往日励精图治的雄心。

但是,唐宪宗却依然执迷不悟。李贺在长安为官期间,唐宪宗提拔方士柳泌为台州刺史,命他去天台山采炼仙药,以求长生,李贺这首诗即因此而写。后来,唐宪宗服用金丹过量,愈加狂躁易怒,以至暴病而亡,一代英主,43岁就撒手人寰,这是李贺始料未及的。

真的始料未及么?再看这首诗,“石文裂”,“红枝折”,却似乎预示了唐宪宗的暴毙。查历史可知,唐宪宗之死颇为蹊跷,有学者认为他是被宠信的郭妃及太监秘密杀死的,这种悲剧,不正是“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么?

李贺这首诗,诗意悲凉,讽刺犀利,笔力奇崛,饱含忧患,故而读起来颇有深意,寄托了李贺对仙佛长生之道的鄙夷和对国事君王深深的忧虑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