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老君山(二)
问道老君山(二)
老子名言很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一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的《道德经》。
作者郅敬伟就老君山悟道写过《道了歌》,很值得回味:庄也罢,谐也罢,如此而已。老子知道,杳然去了,俗子求道,枉然过了,我今悟道,不甚了了,人争小道,大道闲了。我寻大道,路人笑了。大道非道,说来玄了。我争小道,流水笑了,不争是道,争是白了,何道可道,徘徊未了。青牛在道,悠然卧了,牛角小道,极顶断了,峰接仙道,一笑罢了,俯瞰原道,后人来了。回府打道,脚底轻了,路随水道,曲折下了,听水言道,渐觉悟了;地表无道,潜流通了,坚磐挡道,绕绕过了;悬崖断道,舍身跳了,环丘封道,流满溢了,形逼循道,由他去了。势成主道,众溪从了,善下有道,细也巨了。能容有道,寡也众了,求同有道,分也合了。不息有道,始也终了。顺势有道,柔也刚了,守身有道,浊也清了,自然有道,曲也直了,持平有道,亏也盈了。此乃水道,人道应了;此乃人道,天道应了,天人合道,沧桑应了,沧桑正道,此生应了。觉悟此道,对了错了,我不知道,求索未了。
因了老子的修行与出没,老君山这片恢宏的山脉更加充满神奇与魅力。老君山不仅有深厚悠久的道家文化历史,而且又兼具丰富秀美的自然景观。
老君山主峰伏牛山,峻拔、雄奇却不张扬,幽深、宁静却峥嵘壮观,每一座峰峦似乎都显露着其独有的灵性,老君山与秦岭、昆仑山并称中国龙脊。
老君山两侧山势壮伟,延绵十数里,其间山峰林立,风景如画。都说黄山归来不看山,我虽没去过黄山,但看到老君山这片挺拔、错落、灵秀的山峰,已经叹为观止了。大自然竟有此造化,秀丽的伏牛山峰不经任何人工雕饰,却犹如艺术加工般巧夺天工,难怪石林景区有“北国张家界”之美誉了。
沿伏牛山脉山脊走向两侧的玉皇顶,分布着“锯片状”岩体,在后期水流的作用下,刚性物质异峰突起,形成重力滑脱型峰林景观,表现出老君山特有的“异趣、钢劲、峥嵘”特色而彰示它的与众不同,这是新构造运动的印记。
滑脱峰上,古松摩云,危崖欲倾,松树成林,郁郁葱葱。山峰排列顺序,错落有致,观之不由心旷神怡。栈道环山,行之如入云穿雾,这里的山景雄、险、奇、幽、秀、峻均具备,难怪老子选此幽境而隐遁了,如若在此养心论道,恰如入仙境一般。
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赵逊院士惊叹:“老君山滑脱峰林举世无双!”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教授赞曰:“天下名山,道教圣地,山景雄奇,生态完美。”
老君山厚重朴实却又自然秀美,一如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般原始而纯真。
由救苦殿向右800米左右,有一座风光独特的舍身崖,这名字一听就让人有一种尊崇之感。相传,在老君山脚下,一对贫困老夫妇却有一个孝顺的儿媳,儿媳为了给自己的公公婆婆治病,不惜应诺救苦殿里的太乙天尊舍身跳崖。
善,是老子《道德经》伦理学说中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无私奉献、舍身取义、知足寡欲、淡薄名利、节俭素朴、公平公正、诚实守信、谦虚卑下、礼让不争等道德理念。我们讴歌善,崇尚善,善成为中华民族最大最美的品质,也成为人类最具理想的普世理念。
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一直就尊崇舍生取义,这大概也是人类文明最美的一面。(未完待续)
作者:李凤岐
◆李凤岐:问道老君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