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神仙”,神是神、仙是仙,“神”与“仙”其实截然不同
不同于西方的神话故事,我国的神话结构相当复杂。单“神仙”一词,就可引申出“神话体系”与“仙话体系”。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神”与“仙”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信奉西方宗教的朋友,往往会将“神”的概念与西方神话体系里的造物主混淆,其实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神话中的造物主并不等同于“天界之主”,二者的福报有极大差别。
大体来说,在我国的神话体系里“神”有四类:
第一类,是“至高神”,也就是最原始的神。
“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就是《说文解字》对“神”的注解。创造天地万物的大神,都属这种至高神,称其为造物主亦不为过。
第二类,是“自然神”,也就是自然现象衍生的神。
例如,太阳神、月神、河神等等。在远古社会,人们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往往抱着敬畏的态度,久而久之这种敬畏态度便演变为原始崇拜。
《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文字: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显然,这段文字中对“神人”的描述,便属于“自然神”的范畴。
第三类,是“体内神”,这是出自道教系统的一种说法。
修道者普遍认为,人身体里的每个器官都有一种神灵司掌,例如“三尸神”等。《黄庭经》中收录了一部分“体内神”,其用意是为修真者冥思时提供参考。
第四类,亦是数量比较多的一类,“鬼神”。
有些生前做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在过世后会被百姓或官方尊为鬼神。例如,周代的伍子胥就曾被钱塘地区的老百姓奉为潮神,还引申出一段“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故事。《封神演义》中最后被姜子牙写入封神榜的阵亡者,亦属于这种“鬼神”。在《聊斋志异》中,一些死去的人被封为土地神、城隍神等。
聊完了“神”,我们再来讲讲“仙”。
我们依旧以《说文解字》为基准,该书对“仙”的注解为:“長生僊去。”僊的意思,就是迁移。迁到了哪里呢?自然是世人想象中的极乐世界或天界。
《釋名》中对仙的解释则略有不同:“老而不死曰仙。”不过,这一解释显然是不严谨的,究竟“老而不死”到多少岁才有资格称为仙呢?是否所有老而不死者都能被称作仙呢?
好在,我国的“仙话”体系被道教及时补足,在道教盛行的年代,“仙”的概念也被演绎的越来越复杂。例如,葛洪在道教圣典《抱朴子》中将“仙”划分为三个类型:
“上士舉行升虛,謂之天仙;
中土游於名山,謂之地仙;
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真正地掌握了修行之道,且根骨精奇,有资格飞升的“上士”,在修成正果(证道果)之后会白日飞升,位列仙班,是为天仙。
在修炼一途上颇有机缘,但仙缘不及“上士”的“中士”,能够通过修行达到长生的目的,不过他们没资格飞升到天界,只能继续游历于名山大川等待机缘,是为地仙。
“仙”中最末等的,便是在修行的过程中耗光了寿元,只能在死亡之时以尸解之法成仙,失去肉身,是为“尸解仙”。
从这里我们能看到,《抱朴子》中“仙”的概念已比《说文解字》宽泛了不少,没能飞升但长生的修真者可以成为“仙”,死后尸解的修真者亦可成为“仙”。
相比于《抱朴子》,《钟吕传道集》再次扩展了“仙”的含义,并引申出了“神仙”、“人仙”、“鬼仙”的概念。
所谓鬼仙,说的就是修真者在修行的过程中没能练就纯阳之体,死后来到冥界永生不灭,成为鬼仙。因为掌握了长生之法,所以鬼仙的灵魂不入灵魂,在鬼道世界不得超脱,却难返蓬瀛。
“神仙”则是地仙之后的一种境界,地仙在厌倦尘世之后亦铅添汞而金精炼顶,达成超凡入圣的效果,是为神仙。显然,在《钟吕传道集》中“地仙”并不是修炼的终结,为地仙者继续修行不缀,还是有成为“天仙”和“神仙”的可能性的。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神话体系及仙话体系中,“神”与“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或许传说中二者都存在于想象中的“天界”,所以世人才会将其混淆。
参考资料:
【《抱朴子》、《说文解字》、《钟吕传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