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少,浑身堵!明代薛己的医案,补阳气、消腹胀,回归中医思维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难经》、《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继续和你讲故事、聊医案、学中医。
我想跟你说的,是明代著名医学家薛己的一则医案故事。
薛己,生于1487年,卒于1558年。他最初是外科大夫。后来,他潜心研究内科,并且以善治内科病而闻名当时。他一辈子的著述非常丰厚,像《内科摘要》、《正体类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等著作,都是出自他手。
见的病人多了,薛己老先生的辨证思路,当然也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了。
话说有这么一回,薛己遇上一个病人。
啥问题啊?最初,十分简单,就是腹胀、肚子胀。
这是内科常见病症啊。所以,该患从前第一次就医的时候,人家说了,你这就是气滞。气,不通畅了,所以就憋在里头。憋住了,你自然就腹胀啊。
于是,医家就用了行气之品。
结果如何?不但腹胀的毛病没见好,相反还出现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拉稀的现象。患者不停地咳嗽、咳痰。
这可怎么办?患者赶紧找下一位郎中。
这郎中一看,患者多痰、腹胀、大便不实,小便不利,这很简单,明明是有痰湿嘛!我给你化解痰湿不就完了吗?
可结果呢?患者用药之后,之前的毛病没多大改善,反倒又添病了,这就是手足发凉、不温。
病,越治越重,越治越多。无奈之下,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患者找到了薛己。
薛己把前因后果仔细地捋了捋,道:“我看,不在气滞,也不在湿阻,而是在阳虚。我给你补阳吧”。
患者一听,不明白,但事到如今,死马当活马医,人家咋说咋是吧。
于是,按照薛己的嘱咐,患者服用温阳的方子,金匮肾气丸。
结果怎么样啊?这一次,患者没添病,反倒觉得有些好受。医案记载,治疗了不到一个月,患者诸证悉平,包括腹胀在内的一系列毛病,基本都没了。
就是这么一张小医案,我把它完整地叙述下来了。
现在,我想和你一起聊聊,为什么薛己认定患者的问题,源于阳虚。
我告诉你啊,用咱老百姓的话说,阳气少,浑身堵。腹胀,就是有东西堵在里头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阳气亏少。
你看,我们人,是一种动物。人时刻都在动。有的时候,你表面上看去静止不动,实际上,你的脏腑都在做功,心跳一刻不停,呼吸持续不止。你的身体里头,也是一直在动的。
动,就需要力量和能源。这个能源是什么?中医讲,是阳气。
阳气,推动我们的血液运行,推动脏腑气化的开展,推动津液的输布,推动对水谷精微的吸收和代谢。我们之所以被称为动物,能动,靠的是阳气的支持。
因此,阳气在,我们的身体才维持运转。阳气不再,身体各项功能就会下降,直接导致气机停滞,身体不转了。于是,我们就开始出现淤堵。
淤堵的表现之一,就是腹胀。
薛己诊治这个腹胀患者,显然就处于淤堵的状态。而这个状态,就源于阳气虚少。怎么看出来的?就从以往的治疗经过。因为无论是患者第一次用的行气导滞之品,还是后来用到的化痰除湿之品,对于阳虚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戕伐,会让阳气越来越少。理气的药吃下去,阳气受伤,于是水湿不运,患者大便溏薄,小便不利。化痰除湿的药再吃下去,阳气进一步受伤,于是四肢不温。
因此,由这些过程反推回去,不难看到,患者的阳气是节节败退。他问题的最初根源,就是阳虚。
既然找到根由了,那就补阳好了。所以,薛己用到了金匮肾气丸这个古方子。
这个配伍,我觉得,我就不用多介绍了吧?它是由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和附子组成的,可以补肾壮阳。你不是阳虚吗?这方子正好补阳气,十分贴切。其中,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滋补肾精,桂枝和附子温补阳气,这就是在油灯里头,加了一把火,灯就着了。泽泻、牡丹皮、茯苓,这可以泄浊,令所补的精华之气,可以更好地被人体吸收。
可见,这就是古代的一张,用温阳之法,治疗腹胀的医案,很典型,值得琢磨。
其实,对于阳虚导致的淤堵,中医临床上是多见的。阳气虚,气行不畅,形成气郁。阳气虚,血运不畅,形成血瘀。阳气虚,津液运化不畅,形成痰湿。总之,哪里没有阳气,哪里就容易堵。阳气少,浑身堵,这是实话。恰如《难经》里头所说:“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若命门火衰,真阳不足,则变生诸症,不可胜数”。
所以说,我们得保护好体内的真阳之气啊。前几天,我看到有读者朋友在后台问我,后背发凉,怀疑阳气不足,咋办。我建议,艾灸命门和肾俞。这些都是可行的补阳之法。
好了,一则故事,透露出如许多的中医道理。我给你讲出来,希望你有所收获。
就聊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