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人物——冯桂芬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又字景亭(又作景庭),自号邓尉山人。江苏苏州府吴县(今苏州)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李承霖榜进士第二人。冯桂芬祖辈累世名门望族。到他父亲这一代,家中失火,从此一蹶不振。冯桂芬自幼聪慧特异,读书能一目数行。20岁弱冠,补为县学的生员。冯桂芬在贫困交加中发奋图强。年轻时,曾为该邑县令记室,兼治钱谷。县令由于拖欠纳粮,要被夺职罢官。他尽力为县令争辩不得,拂衣而去。冯桂芬遇事能深思熟虑,虽然沉默寡言,但是面临大事、决断大疑,他就会慷慨激昂,直任不辞。冯桂芬严于律己,不轻易与人交往,尚未出仕,已经名重大江南北。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又参加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礼部试、殿试,钦赐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在道光二十三年,他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冯桂芬为广西乡试正考官,旋丁母忧,服阕,曾任金陵“惜阴书院”山长。道光二十四年,典广西乡试,得士多名宿。道光二十八年(1848),冯桂芬重返京城。咸丰皇帝登基。冯桂芬出任浙江乡试副考官,咸丰二年八月,冯桂芬以庶子督学陕甘任满。适逢咸丰帝求贤,“诏中外大臣各举贤才,大学士潘世恩以林则徐、姚莹、邵懿辰与冯桂芬同荐。”冯桂芬经潘世恩大学士举荐,蒙咸丰帝召见。不久,以丁父忧归籍。咸丰三年(1853),服阙。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洪秀全、杨献忠军势初张,由湖北循江东下,掠陷九江、安庆、芜湖、太平等处,清军不能抵御,金陵遂陷。苏州、常州富甲天下,而清军粮饷糈食已受限。冯桂芬响应皇帝诏令,劝捐输粮、招募丁壮,在乡里设置团练。冯桂芬参预其事,后来他奉旨,在苏州办团练,因为收复苏州、松江等诸城有功,赏五品顶戴。咸丰六年冯桂芬以克服松江府城,功绩卓著,升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遇有离间的,冯桂芬索性告归不复出。太平-攻克苏州时,冯桂芬逃至上海。咸丰七年八月,咸丰帝着冯桂芬勿庸办理省防局务。咸丰十年,太平天-队攻占苏州,冯桂芬避居上海。美、英、法联军在上海协同作战。苏州乡绅向曾国藩求援未果。冯桂芬撰成《校?庐抗议》四十篇,论时政改革。第二年,参加由-官绅与英法美等在中国的领事们组成的会防局,冯桂芬主张借用外国侵略军收复宁、苏地区。他曾-曾国藩乞请派兵师,促使曾国藩派李鸿章到上海与太平天-队对垒。乡绅推举冯桂芬致函曾国藩,冯桂芬具体为曾国藩陈述上海危急情状,并且就时局利弊,以及用兵先后所适宜之处。看过冯桂芬分析苏州存亡、以及时局的利害关系,曾国藩大为震惊,就派李鸿章出兵开赴苏州,遂造成平定吴地的大功。同治元年(1862),冯桂芬入李鸿章府作幕僚。同治二年,他“设广方言馆,求博通西学之才,储以济变”。协助李鸿章创设上海同文馆,培植精通西学、翻译人才。同治三年,同治帝颁诏求贤才,安徽巡抚乔松年又一次推荐冯桂芬,因冯桂芬疾病缠身,没去成。这一年,李鸿章在上海镇压太平军,冯桂芬作为李鸿章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帮办战后诸事和省事政务。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接受冯桂芬建议,减征苏州漕米,使百姓赋税重负得以减释。这一年七月,同治帝着吏部带领引见冯桂芬。同治六年,冯桂芬以苏、松办团练等叙功,赏加四品卿衔。此期间,冯桂芬为民请命的事有:苏松太道减漕额,长元吴县减佃租。同治八年,战乱平定后,复以耆归宿故乡。冯桂芬开始主持家乡方志《苏州府志》的修撰。同治九年,李鸿章呈奏其“讲学著书”、“谋设上海广方言馆,务求博通西学”。这一年的十二月,经李鸿章奏请,以冯桂芬“品端学邃,体用兼赅”,著书裨治,成绩卓著,“请破格优奖,赏给三品衔。”同治十三年(1874),冯桂芬卒于乡里,时年66岁。官至三品衔,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冯桂芬自幼善于写骈文,未作官时,已经名重江南。他平生好读书,从未荒废学业。中年后,他致力于古文辞。学习各种经说,师宗汉代儒家,也以宋代儒家为老师。除经史外,冯桂芬对其他书也无所不窥,凡天文、舆地、兵刑、盐铁、河漕等,全都细心研究,穷思极虑,探求本原,大有拨乱反正的志向。冯桂芬反对桐城派的道统与文统,他主张“称心而言”。因此,在他的《校?庐抗议》中对“于经国大计,指陈剀切”,“凡所陈敷,皆所以救当世之急,在百年前不失为有识之言。”他的文章“长于持论,而拙于叙事”。他曾经辅佐陶澍,以及作李鸿章的幕僚;建立会防局,调和中外,处于清王朝内外交困之际,冯桂芬是最富治世之才的学者之一。冯桂芬家居遇事奋发,不避劳怨,服官虽仅十年,凡漕河,建学,积储诸政,以及条议等等皆出其手。他精研算学,赏以意造定向尺,及反罗经,以步田绘图。冯桂芬著述颇丰,其中《校?庐抗议》二卷,关于改革腐败时政的见解,切中要害;显示了冯桂芬熟谙西洋事务和他的进步思想。因此该书尤为世人所重。冯桂芬受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影响,十分尊重敬仰顾炎武。凡抵京城,必前往顾炎武祠致祭。冯桂芬自己相信二种操守:第一,是万钟粟千匹马也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年少受贫时他懂得通晓和了解民情,留意民间掌故。第二,是私下自谓:不居人之下,在人们眼里,他永远是个文人学士,不以吏事相许,不凭官位对待他人。冯桂芬做学问讲求以有用为主,做文章主张没有空话。他论述改革政治的道理,确实能够阐明古代先人统治的哲理精神,而针砭末流的过失。冯桂芬对清朝的腐败统治有所不满,建议改革时政。他重视西方经世致用之学问,主张采用西学、制造洋器,他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本,辅以外洋诸国富强新术。他的思想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也被资产价级改良派奉为先导。他曾经写过四十篇评议,按他自己的说法:“读书十年,涉历艰难情伪三十年,间有私议,不能无参以杂家,佐以私臆,甚至羼以夷说、而要以不叛三代圣人之法为宗旨。”就是说博采众长而不离代圣人进言的宗旨。冯桂芬去世以后,他的治国理论,如:裁减冗员、精制规则、停捐输、变科举、广取士、废武科、采用西学、制造洋器等等评议,全都被朝廷甄别、采纳,大部分得以施行。即使到光绪年间大搞变法,也是要变法而没能背离他的统治之道。他擅长于书法,以篆书、隶书著称于世,尤其精于隶书。冯桂芬人品方正,举止严肃,清心寡欲,摒弃安逸。入朝为官初期,林则徐在江苏做巡抚,就看重冯桂芬,认为他是国家的人才。在林则徐西北水利的书籍时,冯桂芬参与编校工作。晚年,他移居木渎山塘街,纂修《同治苏州府志》。死后坟墓在藏书乡天池山北竺坞。去世后,苏州绅民为他立祠奉祀。在他去世后,光绪九年(1883)《苏州府志》付梓出版。著有《两淮盐法志》、《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十六卷、《弧矢算术乞田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显志堂诗文集》十二卷、《使粤行记》、《两淮盐法志》等书,成卷数以百计。木渎镇 木渎镇地处太湖之滨,灵岩、天平山麓,是一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园林古镇,吴文化底蕴深厚,名山风光秀丽。全镇面积62.28平方公里,本地人口8.6万,外来人口超20万,历来是吴中重镇,素有石雕之乡、书法之乡、园林之乡之称,享有“吴中第一镇”的美誉,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卫生镇”……详细++[以上内容由"79651425"分享。]冯桂芬相关
木渎榜眼府第(冯桂芬故居)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同年(公元1809年)出生的名人:
颜培瑚 (1809~?)广东省河源市连平+ 更多公元1809年出生的名人》同年(公元1874年)去世的名人:
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1856~1874) 清朝同治皇帝北京市东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