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境 | 人生在世,不要太执着对错
站在这个立场上,有一种是非标准,站在另一个立场,又有另外一种是非标准,所以,哪有绝对的对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人生在世,如果只是一味地计较是非对错,会少很多不同的朋友,少很多生活的趣味,也少很多真实的人生感悟。庄子告诫人们,境界要高一些,不要在世俗中争论是非。每个人都受到自己所处环境的限制,所谓的公平也只是基于自己的立场而言,未必就是真的公平。所以智者,在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不会总是斤斤计较孰是孰非。一次,杨绛跟钱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吵架,原因就是一个法文的读音。钱钟书说杨绛的读音有家乡味,杨绛不服,最终两个人吵了起来。伴随着争吵越来越激烈,两个人彼此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无奈之下,两个人找来一个法国人来公断。最终杨绛对了,而钱钟书错了。杨绛在取胜后说,虽然我赢了,可自己并不觉得开心,而且觉得非常的无趣。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太计较对错,容易发生争吵,情绪失控、口不择言、伤害感情。在家庭中,和最亲近的人分对错,你越“对”,感情就越散,家庭就越不和睦;朋友之间太强调对错,你越“对”,友情就消失得越快,越容易没有朋友。生活中,遇事不能只想着证明自己是对的,也要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为人处事要学会变通,留有余地,如果过于较真,那么你越“对”,事越“错”,“矛盾”也就越大。有些是非是分不清的。人们讨厌是非不分,但也不喜欢是非太过分明。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私交甚好,管仲最穷的时候,生活一切都依赖鲍叔牙。共同做生意赚了钱,管仲自己就多分红利,鲍叔牙也不在乎。管仲病重,齐桓公问:你死之后,谁可以接任宰相?鲍叔牙怎么样?原以为管仲会推荐鲍叔牙,可是管仲却给出了否定答案。他说:鲍叔牙这个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偶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这样的性格这样太较真,太率直,难以顾全全局,管理朝政。这世间的一切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来评判,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好也不好,坏也不坏的状态。人成为好人还是坏人,只在一念之间。是非太分明的人,容易把稍微有点过错的人推到坏人的行列中去。能当宰相的人,必须要学会包容别人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并慢慢地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进而组成一个完美的团体,这才是一个领导者需要做的。人生在世,不要是非不分,也不要是非太分。理解别人,不苛求人,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难免出错,凡事不可做绝,给自己和他人都要留有余地。一次,丙吉外出,车夫喝得酩酊大醉,把车上的坐席都弄脏了。西曹主管痛骂车夫,并想辞退他。丙吉不同意,说:“日后,谁还敢再收留他呢?”车夫心怀感激,之后全心全意地赶车,不再喝酒。后来有次外出,车夫看见驿站的骑手带着红色和白色两个布袋,那是边疆传来的紧急文书。车夫猜想,边境肯定发生了紧急的事情,就到驿站打探。得知敌人已经攻入云中、代郡等地,于是立刻禀告了丙吉。此时,汉宣帝召见大臣询问边郡的情况,丙吉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很快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汉宣帝赞赏丙吉“忧边思职”,其他大臣也对丙吉十分钦佩。丙吉说:这是车夫偶然打探到的消息,让我提前有了准备。人际交往中,总有一些人,占着自己有理,自以为得势,揪着别人的过错不放,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虽然赢得了自己的面子,但却输掉了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甚至会招来灾祸。人得理之时,要适可而止。不要执着于表面的胜利,要学会换位思考,给彼此留有情面。给别人多一点宽容,也就是给自己留有后路。多欣赏别人,生活会更加美好,也能走得更加长远。古语有云: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真正聪明的人,不执着于简单的对错,不过多地计较表面的是非,胸襟豁达,待人宽容,这样才能够从容过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