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画论(连载45)元明:《书法要录�写梅》(明)沈襄 撰
梅鹊图轴 宋 沈子蕃
写梅须是别阴阳,阴少阳多气味长。枝似柳条须要硬,花如桃放带尖方。正面端如钱眼大,侧开好似蝶飞忙,半芳须识须长吐,烂放应知有落芳。月下昏昏真笔少,雪中多半白遮藏。风雨一般分上下,烟岚一抹澹花妆。
写梅用墨:一曰焦墨,一曰淡墨,三曰水墨。
起笔高擎三指低,长梢去似鹊惊枝;横斜大干须枯健,著蕊填花要得宜。
杨补之论曰:“画有十三科,惟梅不入画科,曰戏笔,曰泼墨,曰写梅。”又云:“为梅修史,为花留神。”古人寄情物外,意在笔先,兴致飞跃,得心应手。如在竹篱茅舍,水畔山巅,自成一段光景。走枝扫干,紧捻三指,全凭小指推移上下,笔法粗细相称。梢之老嫩,各分浓淡,老干枯健,嫩枝潇洒。梅枝不老,便同桃李;浓淡不分,总为俗笔。炁条三根两眼,苔藓三点五点。枝行尺许,便须歇笔,如有空虚,花蕊填遮。梅多女字,梢多上生。嫩枝如发箭,花须似虎须。体致须要清劲,墨色毋得枯涩。
月淡黄昏须水墨,雪中不点藏心黑。风枝朵朵顺梢行,露白烟横洗乎色。临水如弓一半沉,欹嵒似月悬高壁。横斜只可作推篷,顶上莫教为一直。
梅病云:碎枝杂沓,著花不枯。浓淡不分,下笔重填。枝行十字,花写十全。屈曲重叠,过节牵连。不阴不阳,无地无天。老枝花繁,正枝折尖。体无轻重,干不枯偏。此皆梅病,当知所先。
八忌云:枝忘对,花忌描,干忌软,丛忌杂。墨不得一色,株不得见根,梢不得透条,枝不得插地。
梅有十二种:老、稚、繁、疏、宫、园、盆、沼、山、溪、埜、篱。
写梅全在兴致,先量纸绢地步,后试墨色浓淡。与其长而促,宁短而裕;浓而裕,宁淡而清。行干不盈尺,过节则看马眼。交处便生枝,枯处则如截铁。未下笔时,全梅先在目中,然后纵横批扫,自有意趣。巨细有内外之辨,左右有向背之分。至于用墨如神,笔力遒劲,可与纯熟者道之。
古云:“涂梅如涂石,枝梢如荆棘。”画石必有四面,梅榦亦然,老干多如女字,小枝亦当交加。或鹿角,或鹤膝,或斗柄弓梢,或蜂腰鼠尾,或夹梢屈枝,或双分单行。体势要分左分右,挽先让后,中有偃向,有远近,有高低,有长短,随意走笔,不可拘泥。视干之来历,然后枝条从而掩映之,切忌牵强杂乱。
花有正阳正阴,上覆下覆,全开半开,又有左侧右侧,落英包胎,含烟泣露,体置不一,立名亦多。大抵不出阴阳开覆而已。圈花之法,上欲板而下欲狭,内欲方而外欲圆。先剔一丁,中辍一瓣,而旁佐之,是为侧开。行枝空虚,则用正阳。枝条遮处,则放正阴。阳则簇以花心,阴则攒以花蒂。至于古老钱、孩儿面、兔儿嘴、判官头,任意点缀。行梢尽处,方看椒眼。如用胭脂点花,大略与圈法相似。
春消息图 元代 邹复雷
梅须有七,长短相间,长三短四,上缀花心。长者中生,结子者也。短者侧生,放香者也。正花则紧簇五蒂,侧花则分缀三点。如借瓣联枝,须视其空虚而配合之。(《书法要录》二集)
欲开
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