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成冰雪山水画
牟成: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教育学会师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委美术教学大纲、教材审查委员,主要编委。一级美术师,国画家,版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
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文化部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艺家画院副院长,中国山水画研究会顾问。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美术组织、教育、创作工作,其作品参加第六、第八届全国美展以及全国国画、版画单项展近百件,荣获金奖、银奖、优秀奖十二次,一九九九年获全国版画的最高奖——“鲁迅奖”。在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举办个展、联展和国际交流展,作品多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专业机构和私人美术馆、典藏家收藏,出版个人作品集十余部。为表彰其在组织美术创作中的突出贡献,文化部授予其“组织贡献奖”和“优秀创作群体”。
牟成原本就是一位底蕴深厚,功夫扎实的艺术家。1960年,牟成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师艺术系。大学期间,他废寝忘食,大量临摹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原创作品,传统技法已然得心应手,烂熟于心。1964年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牟成分配到鸡西市一所学校从事美术教育并开始版画创作。这样教学与创作,一干就是30多年。
这期间,他的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受到好评。不仅如此,作为地方美协的负责人和鸡西版画群体的带头人,他还把画展办到了北京,中国美术馆一次就收藏了12件作品。
后来,牟成担任了国家教委美术教学大纲、教材审查委员和主要编委。此间,他到全国各地考察、审核,工作之余,得以走进祖国的名山大川。钟灵毓秀的名山大川促使他再一次拿起了画笔,用丹青水墨去表达对于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膜拜。
及至从美协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牟成真正放下了刻刀,拿起了画笔,完全走入了国画领域。此后,回归国画的牟成,创作上渐入佳境。但是,在一片赞誉声中,新的烦恼却与日俱增。
牟成是个注重内心生活,注重表达真情实感的人。那一时期他的作品多是江南的水乡城郭,名山秀峰,虽是效果不错,赞誉有加,但牟成却觉得情感上有所隔膜,总觉得画的不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待到再次回到家乡,放眼“白山黑水” 壮丽山川的气势磅礴,疑惑的牟成醒悟释然。
回忆那段凤凰涅槃般的蜕变,牟成深有感慨:“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在于因地域、季节甚至是一天中的不同时辰而呈现出各异的特色,而这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的感受相契合,赋予人们丰富的情感联想,因而意味深长。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熟的山水画变成了某种程式,渐渐失去了自然原有的面貌而成为某种笔墨形式的因循。吴冠中’笔墨等于零’批评的也正是那些没有情感、没有内容的所谓笔墨形式。
不管是黄山、泰山,还是华山、恒山,一样的皴、擦、点、染,却看不出群山各自的特点,更看不出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当然,也就谈不上以情动人了”。这也是牟成困惑的根源所在,于是,索性也将“笔墨”归零,开始了专攻冰雪山水的创作与耕耘。
传统手法已经不能满足他对大北方壮丽景观的表达,牟成的目光投向了版画,投向了内心,在那里积淀着三十多年的创作经验和六十多年的生活经验,那是他的“胸中之竹”。
这种情感一旦找到了出口,就是“手中之竹”,牟成的创作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借用西方的构图方法,借用在黑白版画的块面关系,牟成以他的激情,用他的气魄,为自己的冰雪世界找到了一套赋予纪实特征的国画语言。
在他的画作中,他以挤压的方式来塑造近处的雪地,反过来又用白雪来映衬树、石、水的走势、动态和质感。笔下的冰天雪地、白雪皑皑在这样的布局中,真的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小桥流水、杨柳婀娜的江南风情的博大意象。
但是,在牟成那里,借鉴仅仅丰富了北方山水画的语言,在骨子里,他的画作依然是中国的,是民族的。在那干湿浓淡的墨色变化里,在那笔走中锋、万毫齐发的点染中,在那侧锋皴擦、草书笔意的勾画处,所有的技巧都是为了营造北方山水的大气象,营造那个心目中的大格局。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笔墨在我的作品里是一种手段,是我用来追求黑、白、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北方山水画题材也只不过是一种方式,仅是我为了表达中国画之至理——虚与实的相生相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展现的背后环节,都是为了追溯中国画前代南方画家很少涉猎的大北方山水表象以及背后的精神。”于是,他的冰雪山水作品就有了一种近乎写实的美学风格,就呈现出一种气象万千、气势宏大的北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