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国祚153年,为何南明短短18年就被清朝灭亡?专家:亡于党争

熟读中国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南宋和南明是两个极为相似的政权,它们都是遭受入侵以后,在南方形成的中原政权。但是也往往会产生疑问,为何南宋国祚(zuò)长达153年,为何南明短短18年就被清朝灭亡?相比于南宋太平的100多年,南明就连短短的18年也是皇位频繁更迭,内部争斗不断。

学术界有不少专家认为,南明“亡于党争”。

一、党争与南明政权

明朝末年,大批宗室子弟南逃南京,想要以南京为据点抵抗李自成和满清军队。但是崇祯帝已死,太子朱慈烺(lǎng)在战乱中不知所踪,谁来继承大统便成为各方争斗的焦点。

其实关于明朝皇位继承,朱元璋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规定 “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按照继位程序,福王朱由崧(sōng)当属第一继承人。

但是南明党争却使得继位异常混乱复杂,多方势力较量角逐,都想要推举对自己有利的皇位继承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东林党为首,支持潞王朱常淓(fāng);一派以马士英为首,支持“正统”福王朱由崧。斗争结果就是福王朱由崧胜出,1644年登基为帝,史称“弘光政权”。

朱由崧当皇帝的第一件事,不是挽救岌岌可危的南明政权,而是铲除东林党。朱由崧任命马士英为内阁首辅,张慎言刘宗周姜日广等东林党陆续被排挤出政权。至此,马士英一党胜出。

在敌军压境的情况下,南明上至皇帝下至臣子,都致力于内部权力斗争,各方势力不能有效团结。尤其东林党,就是典型的文人误国。万历皇帝时期,理应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万历却偏爱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想立福王为太子。万历此举遭到东林党反对,他们以朱元璋祖训辩驳万历,不得已万历只能立朱常洛。以江南士人为首的东林党胜出,却也和福王一脉结下梁子。

所以支持朱常淓,东林党只是为阻止新福王朱由崧继位,并非真的因为其贤能,贤能只是借口。南明初期的党争,几乎全是从各派利益出发,国家大义被弃之不顾。一年以后,弘光政权被灭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党争加速南明灭亡

弘光政权灭亡后,后续的政权也并未吸取经验,而是把党争这一传统“完美”地延续下来。明朝宗室子弟千千万,弘光一死便有新的继承人前赴后继。1645年6月,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

隆武皇帝自身能力出众,但朝政却被东南一代的郑氏家族把持。郑氏家族就和马士英一样,仗着自己拥戴有功,大肆卖官鬻()爵,横行霸道,南明政权日益腐朽。

隆武政权就是空架子,不久也被清军所灭,新的永历政权继之而立。永历皇帝继位并无争议,永历帝朱由榔(láng)是万历唯一的男性后裔。但是面对清军入侵,朱由榔束手无策,只能逃到缅甸。

吴三桂率大军压境缅甸,缅甸国王只得交出朱由榔和宗室众人。1662年,朱由榔被处死,南明政权结束。

如果把南宋政权的灭亡,全部归咎于党争,太过于绝对,但党争绝对要对南明的灭亡负责任。早在明朝中后期,朝廷就已经出现党争,利益相同的文人结成团体,在朝政事务上都竞相为自己的集团谋利益。明朝覆灭,但党争却没消失,一直贯穿整个南明历史。南明皇帝依赖党争上位,却也为党争所灭。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能成为党争的借口,比如弘光朝的假太子案。

上文已经提到,太子朱慈烺生死不明,福王朱由崧被推举上位。既然朱慈烺生死不明,便有人假冒太子,自称是朱慈烺。之后,假太子案被证实是子虚乌有,但南京城内却还是人声鼎沸,朝廷有人借着此事攻击皇帝朱由崧,造谣朱由崧继位名不正言不顺,应把皇位禅让给“太子”。南明内部人心不齐,争权夺利,又如何对抗强大的清朝军队?

小结:

所以说,党争拖累整个南明政权,就算皇帝想要北伐收复失地,内部却是一盘散沙,根本组织不起来。更不用说,就连皇帝都是被推选出来的,皇帝手中无大权,权力都分散在相互斗争的利益集团。当然南明政权也有李定国这样的肱(gōng)骨大臣,但这只能算是南明最后的一抹余晖,无法挽救大局。

总而言之一句话,南明的灭亡和党争密不可分,党争加速了南明的灭亡。敌军压境,南明还在内讧,这是一个历史大教训。

参考资料:《南明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