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如何降压?

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上有较大的差异,中药降压从整体调节,用药针对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在缓解和消除高血压病的伴随症状有较大优势,随着症状的逐步改善,血压可平稳下降。

1、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强调整体观念。中医学对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贯穿于中医思维的始终。中医重视气血、脏腑、阴阳的平衡,强调心理、整体、环境的调整。“联合用药,个体化”的灵魂是辨证施治,能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血压。
2、中医治疗高血压要辨证论治,把中医的辨证思维贯穿进去。可根据病人舌脉及症状,四诊合参,来指导用药。如阴虚阳亢者,可加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钩藤;若肝郁火旺者,可加柴胡、白芍、郁金、牡丹皮;若痰湿瘀阻者,可加半夏、白术、天麻、云苓、橘红、丹参、川芎等。
3、中医治疗高血压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因人--降压药的应用方案个体化,对症状显著者,在选用西药的同时按辨证施治给予中药治疗,早期介入。待症状缓解或消失,逐渐减少西药的用量,中药也可兼顾服用方便的因素,简化处方改为成药以至逐步减停。过程可能需数周乃至数月的时间,达到对高血压的满意疗效。因时--每个人服用降压药的剂量、种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随季节变化需要调整用量,一般情况下夏季的血压要比冬季低,所以得减少药量。因地--是指地域的改变对血压也会有影响,如北方人到了南方以后血压下降的可能性大,就得减少药物的服用。
4、中医治疗高血压讲究身心合治。中医治疗从全身机能状态失调入手,注重患者的体质差异,分析其他脏腑器官的病变与血压升高症状的关系,寻求引发高血压病的环境因素,诸如情志、饮食、居住条件等,针对这些致病因素,决定治疗方案。身心同治即调理人的身体与精神状态,使之达到和谐平衡,从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药在即时降压疗效方面不如西药,但突出整体观念,强调整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往往可在多层面、多靶点上发挥作用,在保护、逆转靶器官损害上已有较多的经验积累:如中药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有一定程度的逆转;对高血压病引发的心力衰竭、心肌供血不足、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都有明显优势。
另外在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方面,中医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早在《内经》中就提及的导引,也就是我们现在大家常说的气功。现代研究表明气功对降低及稳定血压有肯定的疗效。以及后世提及的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都是很好的运动锻炼方式,对于减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亦有帮助。还有中医的针灸疗法,如针刺穴位、贴耳穴、放血疗法、穴位注射等均有降压作用。
心血管一病区简介
心血管科一病区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目前开放床位65张,有医护团队32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主管护师2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8人。设有危重症监护及抢救室、配有先进的中央心电监护系统、动态血压监测仪、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心脏除颤仪、免疫三氧治疗仪、多功能无烟艾灸仪等多种抢救及治疗设备;成立了河南中医药大学冠心病研究所、河南中医药大学高血压病研究所、河南中医药大学心衰研究室,为河南省防治高血压网络成员单位。依托中医内科学科成立了心血管病实验室,配备了血栓弹力图仪、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仪、动脉硬化检测仪等科研设备。开展了胸痹心痛病(冠心病)、眩晕病(高血压病)、心悸(心律失常)等多种优势病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合理选用中西医诊疗手段,突出中医特色优势,注重病人整体调理与远期疗效,非药物疗法的应用,如针刺、脐针、电针、中药熏洗、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硬膏热贴敷治疗、平衡火罐、艾灸、隔姜灸、火龙灸、督姜灸、益心灸、耳穴贴压、整脊疗法、推拿、穴位按压(点穴)、药棒穴位按摩、穴位注射、放血疗法、康复养生操、降压操、眩晕康复操、辨证施护、辨证施膳、心理疏导等,临床疗效显著。目前开展了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初步证实中医药能够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除或减轻冠状动脉狭窄,使部分冠心病病人免除了介入治疗的负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