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廊 | 失误成就经典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可是工程开始不久,就因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等问题,导致钟楼向东南方倾斜。为了补偿已经发生的中心偏离,工程师还特意使其向反方向倾斜。在塔的南面加高石料,调整承重柱的胖瘦以及改变墙体的厚薄等。可是,建到第7层时,塔身反手又换了个方向倾斜,从原来的朝北变成朝南。
就这样,比萨斜塔烂尾200年,直到1372年才完工。即便历时近两个世纪的建塔过程后,比萨斜塔也是一座危楼,刚完工就迎来了长达600年的矫正期。全世界的专家都纷纷为拯救斜塔献计献策。例如:直接用600多吨铅块堆积到斜塔的北侧,借力将塔身压正。但难看不说,收效甚微。例如:试图用灌浆的方法强化地基,让其不再倾倒。然而,这次失误又导致斜塔再次倾斜了9厘米,内部还出现了裂纹。再例如:接着又用钢丝捆住塔身,提高塔本身的刚度,缓解塔内部开裂。这一系列措施下来,可谓是百般折腾,又解决不了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比萨斜塔一度濒于倒塌。意大利政府不得已关闭了比萨斜塔,并再次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最终,斜塔项目的工程师约翰·伯兰,受一个9岁小孩的画作启发,想到了能永久扶正比萨斜塔的方案。这个方案就是在倾斜的反方向地基下面掏土,让地基沉降,使重心后移,以减小倾斜幅度。说来有趣,这个方法早在1962年就曾有人提出,但因为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被否决了。最终,在2001年,比萨斜塔的倾斜度重新回到安全范围,关闭了近十年的比萨斜塔又得以开放。
比萨斜塔作为意大利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建筑奇迹之一。传说中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更使其蜚声世界,成为世界著名旅游观光圣地,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从诞生开始,比萨斜塔就开启了它折腾的命运,但正是这样的造化弄人,它成为当地一道特色,更因这些失误让它成为世界建筑的奇观,若从一开始它便笔直如松,怕是没有成名的福分了。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梁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超过8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