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延伸现实,想象连接未来丨关怀家周报创刊
01
上双开幕前一周,有天深夜,我和曌正巧在定海桥附近溜达,拎着炒粉炒饭外卖,就钻进了互助社的大门。伊人刚下班,端着电脑,正要发送“浮萍定海”剧场游戏NPC招募信息。而桌子对面的艾雯,还在为尚未敲定的诸多细节焦头烂额。
彼时,她们正想让我做一期主创访谈,阶段性地总结游戏内测以来的感悟。我沉浸在自己的脑洞里,未及招呼身旁的“新访客”。在交换食物时,曌对我说起,香肠在这份炒饭里,“一点都不work”。我们仨都笑了,艾雯下意识地吐槽,哇,这是一句“凡(尔赛)体”。
我察觉到气氛的一丝微妙,想要找补。我非常明白,对于热衷厨艺、又在外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的曌来说,这就是她会有的“语言”,而以我对她的了解,她果然对这个批判性标签过敏,一如她曾经抗议我描述她过着“996”的生活,消解了她自身的能动性。
事后,我们在“工作群”里复盘了这个小插曲,包括我们对于流行语汇的理解和使用方式的差异,关系程度的认知错位,以及自我防御和信任机制等等。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分析是小题大做,但我从中得到的教益是,个体日常对话中有着多么丰富的隐藏背景文本,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是从人际关系延展而来,又反过来渗透影响到人际沟通和交往。
不是我们在说语言,恰恰是语言在说我们。我们如何穿透语言的屏障,来理解人的内心呢?保持对个体差异的觉察,可能是第一步,而仅有当出发点是“以关系为中心”时,承认差异才不是撕裂的原因,而是弥合的开端。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浮萍定海”剧场游戏发展到今天,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面向。我们把它叫作“虚拟人生、微缩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探知自己,有哪些限制性观念,同时也为自己独特的关系命名。它们是非亲缘的,不代表它们不亲密,构成良好关系的质素是一样的:理解、需要、互助——都是时间浇灌的花。
“浮萍定海”剧场游戏内测道具:互助币。摄影丨潘燕楠
02
整体来看,对关系有更多阅历的玩家,更能即刻把握到游戏的深意。但这并不意味着,感觉“玩得不好”的玩家,不会有所触动和反思。在这方面,艾雯一直很宽心。
她告诉我,多年前,“关怀家互助网络”还只有雏形的时候,有位参与者在工作坊上很沉默,还反问“是不是把他们当成了小白鼠”?但后来机缘巧合再碰到,惊讶地得知,这几年,她经历了和伴侣的分手,双方还在用“关怀家”的框架讨论彼此的关系——不是在既定的关系的想象中跳跃,而是在连续的光谱中游弋,关键是充分的共同协商和确认。
当初,在进行“关怀家”的理论推演时,艾雯就时常自问:为何在设计的视野里,总是希望帮助人们回避关系中的恐惧和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生长出一帆风顺的关系,对我们的生命又有多少意义?回过头看,这也潜在地回应了她个人在关系中的体悟。而对于其他主创来说,“关怀家”更像是对未来理想生活的预演,超脱核心家庭模式可能带来的身心负累,从社群中汲取更多的关怀滋养。
这些于我都心有戚戚,甚至一想到生命中错失的那些关系,还会有流泪的冲动。我始终记得,我参加的那场内测,最后一轮游戏终局前,社区市集协调人问我们,还有什么想做的事?在场的所有玩家,没有一个顾着自己,而是纷纷询问各自的挚友:你还需要什么?我还能为你做点什么?即便行动已经不再带来任何的实际收益。
而这时,有人选择将关系升级为“三阶”,作为“一生”尘埃落定的纪念。
“浮萍定海”剧场游戏内测道具:关系石。摄影丨潘燕楠
03
这是乌托邦的图景吗?艾雯说,游戏里半真半假的投射,对于我们过于实际和单一的现实,带来了一点活力和希望。艺术和设计总是讨论批判式社会,用“反乌托邦”来警示人们绕道走,但反而像是让我们加速进入了更坏的现实。设计难道不应该承担起想象和引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分明是更困难的使命。只不过,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要明确知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重要性 ,才有可能创造出负责任的系统。
正是因为这样的感召,“关怀家”的衍生宇宙正在不断膨胀。我们有了自发加入的NPC剧团,通过定期聚会讨论,发展各自的角色故事。其中也包括“关怀家日报记者团”,作为现场记录和观察家,为每场的《居民报告》打下草稿。
如今,在你面前的这份《关怀家周报》,承载着我们更多的渴望,将游戏的触角延伸进现实,邀请更多人和我们一起想象:一个自由而不孤独,拥有社会凝聚力的去中心社会,可以是怎么样的?
这个问题正是“关怀家互助网络”的起点。许多刚刚接触到“浮萍定海”剧场游戏的朋友,或许还不了解关怀家“本系统”,它于2017年在荷兰发起,是一个由区域链技术支持的人际互助长照网络,在现实中寻找到真实落地的场景之前,它将以剧场游戏的形态,持续探索艺术教育实践。游戏社会模拟了关怀家“本系统”的基础设置,在介于现实和未来的社会结构之间,取了折衷的平衡,也就无法涵盖设计者原初的精密思考。
《关怀家周报》因此应运而生。在未来的每周两期公众号推送中,我们不仅将会还原游戏和系统机制上主创的设计思路,还将译介历史上的各种互助实践、直面现实的关怀经济和照护劳动理论,发现我们身边的“关怀家”和多元关系故事,并由此触及从意定监护到死亡关怀的各种社会前沿议题。
当下,最能够验证“关怀家”底层逻辑落地的,莫过于每篇推送末尾肉眼可见正在增长着的共创和致谢名单。它从定海桥互助社的关系网络出发,正在逐步抵达更广大的人群。我们也在此邀请任何有过“浮萍定海”游戏体验、想要进一步探索互助关系的伙伴,加入我们的编辑部或作者团队,以一种符合关系伦理的共创方式,分享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回到那个“凡尔赛之夜”,一点“不适”开启了对话的空间,正是曌的老本行,意外解了艾雯的燃眉之急,帮助她完善了剧场空间的装置。当我看着“关怀家互助网络”的概念片时,那些诗意的文字,像树荫在我的心上摇曳。
我想起去年底我读到曌的毕业设计时,如何被深深吸引。她同样在徜徉森林时获得灵感,局部和整体融通,自由在流动中围绕:“承载行为的地板,沐浴阳光的平台,折叠而上的楼梯,房子旁的栖息地,或是一片岩石坐凳……每个元素都是独特的存在,但又本着特定的法则,彼此紧密相连。”
关怀家周报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