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纲还原法”在议论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提纲还原法”在议论文教学中的应用
邓旺林
写作前先编拟好一个切实的写作提纲,将有助于我们从容不迫地撰写出条理分明、布局合理的文章。列宁就非常重视提纲的作用。他说:“提纲确实是很重要的。”“写得详细写”“思考得周密些。”当然不是人人都有编列书面提纲的习惯,但可以这样说:一篇条理清楚、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文章,尤其是议论文,必然隐含着一个合理的提纲在里面。如果把这个提纲“还原”出来(假设作者原有一个写作提纲),将有利于我们对全文内容,尤其是文章条理布局的掌握,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几年来,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我们结合不同文体的特点,运用“还原”课文写作提纲的方法(姑且叫做“提纲还原法”)进行教学,觉得有一些好处。下面就简单谈谈这种方法在议论文教学中的应用。
考虑到议论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这些要素以及论证方法已基本可以掌握,我们在运用“提纲还原法”教学时,便主要着眼于解决议论过程,了解议论的各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便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形式编列课文的议论提纲(它与文章一般写作提纲不完全相同。一般写作提纲主要体现行文的顺序,段落层次的安排等等;而议论提纲则着重体现议论中各级论点与论据间的逻辑联系),然后组织他们讨论,通过分析、比较,修订出一个尽可能合乎课文实际的议论提纲来。从开始编列到最后修正,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对课文的议论过程、议论的各因素间的逻辑联系便获得了由浅入深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视具体情况作一点必要的分析归纳,目的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对这种议论提纲,我们要求它基本上符合原文内容安排上的顺序(就大的方面而言),并编列成类似下面这种由序码和简要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
在这个图表里,△ 代表中心论点(或驳论中的“敌论”),平行的几个{ 从左到右表示各级论点与论据间从上到下的关系,即“一、二、三”代表中心论点的论据(或批驳“敌论”的材料);“(一)(二)(三)”代表“一、二、三”这一级分论点的论据;“1、2、3”代表 “(一)、(二)、(三)” 这下一级分论点的论据,以下类推。其中文字分别是各级论点及论据的简要的表述(它可以引用原文中的语句)。下面就是我们在教学李斯的《谏逐客书》时,按照上述要求引导学生“还原”的议论提纲(见附图)。
这种图表形式的好处,主要是能把复杂的议论过程视觉化,使各级论点与论据所处的地位及其间复杂的关系一目了然地反映出来。
通过初步实践,我们觉得采用这种“提纲还原法”进行议论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提纲挈领地理清议论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加强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以后,学生在写作时,能比较自觉地编拟和运用写作提纲,议论说理的条理性有所加强。
一点肤浅的看法,写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附】《谏逐客书》议论提纲:
——本文1985.06被安排在广东省中专语文教研年会上宣读。后入编刘聚英编著《中专语文论集》(北师院出版社1989.12出版)P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