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呆解字——二十八宿(又续)
我在前面的文章《天行健与干、乾、幹、斡》里,已经介绍过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說文》:“龍,鱗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什么是春分而登天?下图是2021年春分,3月20日戌时(19点到21点)的星象,可以清楚地看到,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对应了乾卦的爻辞:“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什么是秋分而潜渊?下图是2021年秋分,9月23日戌时(19点到21点)的星象,角宿没入西方地平线下,下图中部绿色横线为地平线。对应了乾卦的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这是非常典型地利用星宿确定节气的方法,明显属于观象授时的范畴。细心的读者在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到,黄道上是标注有刻度的,这个刻度就是黄道的经度,称为黄经。
黄经是指天球黄道坐标系中的经度。而黄道是指太阳在一年中横越天球的路径,太阳在一年中会穿越天球赤道两次,一次是在春分点,另一次是在秋分点。由于在黄道上没有明显可以作为黄道经度0度的点,因此春分点被人为地指定为黄经0度的位置,天体的黄经度就是由天体向东量度至春分点的角距离。以后我们在二十四节气的专题里会详细介绍。
下面一段文字引自《尚书·虞书·尧典》,如果大家觉得看着费劲,可以只看标注出的重点句子。
(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xiǎn)。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上文记载了二分二至日,黄昏时,正南方天空出现的星宿,也就是所谓“四仲中星”。我们把重点句子翻译成白话: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白天不长不短的时候,中星是星宿一,就是春分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白天最长的时候,中星是心宿二,就是夏至日。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夜晚不长不短的时候,中星是虚宿,就是秋分日。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白天最短的时候,中星是昴宿,就是冬至日。
我们在《一呆解字——天》中,介绍过漏刻系统,还配有漏箭的刻度制式,上面明确地标记出具体的量化标准:“日入三商为昏”,就是说从日落时起的三刻为“昏”,也就是“黄昏”。见下图:
现在日期定了——二分二至,其时间点可以在黄经上直接确定。时间定了——日落后三刻,也就是日落后四十五分钟内,来观测正南方天空中出现的星宿。
我们以2021年冬至,12月21日为例,观看星图,我们发现,昴宿并没有位于正南方天空,而是大约位于东南方天空,位于正南方天空的是室宿。
我们绝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个现象的,《宋史·律历志》记载:“(晋)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一次词即由此而来,其直观体现为回归年短于恒星年,而在天文现象上,体现为冬至点逐年西移。也就是说,冬至点在黄道上大约每年西移50.2秒。当然,也有人说是春分点西移,其实是一回事。
牛顿首次对岁差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地球自身绕地轴进行自转。而受太阳和月球不平衡引力的共同影响,使得惯性作用下的地球自转轴产生摆动,这种摆动表现为地轴绕着黄轴旋转,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半径约为23.5°(黄赤交角)圆锥面,从而使天赤道与黄道的交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在黄道上向西移动,每76年约移动1°,整个循环周期约为25700年。
百度对虞喜的介绍:虞喜(281~356年),字仲宁,会稽郡余姚(今浙江慈溪)人。东晋天文学家,东吴经学大师虞翻的后人,散骑常侍虞预胞兄。
我们根据虞喜出生的年代,假设他是在公元300年观测冬至中星,会看到什么样的情况呢?果然,在正南方天空出现的是壁宿。如下图。
到此,我觉得我们可以再开一下脑洞,既然《尚书》中记载了“日短星昴”,那我们是否可以象回溯虞喜冬至所见一般,回溯一下尧时冬至所见中星呢?如果回溯成功,是否就可以大致推断尧所在的时代?或者说,能够验证日短星昴的时代,就能大概推断《尚书》的成书时代?
先说到这儿,咱们下次继续。
一呆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