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稀见佛教造像(一)

规格:32 x 24 x 13 cm

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

这尊金铜燃肩释迦牟尼佛坐像是在中国河北石家庄所发现的,被公认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约当公元350年前后),在中国新疆西域地区所造,由西域僧人携入至河北。这尊佛像着通肩式长衫,其脸型五官匀称,白毫相,脸庞稍长,颊部颇丰腴,眉修长而通于鼻梁,双目微开,耳大嘴小,唇上有两撇小胡须,束发,发绺中分为水波形。其面相的总体特征与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供养人形象比较接近。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矩形高座上,座前左右各铸一张口吐舌的护法狮,中有宝相花图案,这种印相、坐姿及佛座样式代表了当时金铜佛像的基本特征和规范化形式,并一直传承至北魏初期。

在服饰的处理上,仍基本依循西来造像的法则,通肩斜裹着袈裟,由左肩斜裹向右方,然后甩向背后,衣纹垂褶偏向右侧,线条均衡柔缓,转折圆滑流畅,表明其受印度秣菟罗式造像风格的影响较深。在佛像双肩上生有如锯凿状的四股火焰纹。带有火焰纹的坐佛像在金铜佛像中极为少见,燃肩(也作焰肩)与波斯人崇信拜火的袄教有直接联系。另外;束发上顶戴着一钵状的肉髻,外表无发纹,正中却有一方孔。据说此方孔可能于佛像内装藏舍利有关。

【关于火焰纹肩的来历】

1、由于贵霜时代袄教对火神的崇拜,袄教对于所尊贵国王造像上采用火焰纹饰于肩上,以示尊贵。在袄教盛兴的贵霜时代迦腻色迦王治理的时期,佛教亦十分发达,所以袄教的象征尊贵的火焰纹也被应用在了佛教造像之中。

2、这种火焰式,源出《佛本行经》所载释迦牟尼佛在降伏外道时“身上出火身下出水”的神变传说,后逐渐演变为火焰纹的背光。

河南龙门石窟,六代时期,北魏后期,大约500-534

美国洛杉矶县博物馆收藏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丰富多彩,其中盛行于北魏永平年间的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造像艺术的瑰宝。该交脚弥勒菩萨造像头戴高宝冠,上雕莲花图案,面容慈祥,充满笑意。菩萨腰系长裙,帔巾于身前交叉,右手上举胸前,左手下置膝侧,交脚而坐,整个身躯挺拔、修长,形象秀美。是龙门石窟北魏风格交脚弥勒菩萨像中的代表作。

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样式,交脚坐姿应当是早期印度和中亚等国帝王和贵族采用的一种坐姿,是帝王和贵族的尊贵身份象征。古印度的弥勒菩萨造像类型在魏晋时期陆续进入中土,国王的交脚尊贵坐姿也一同被传入,并逐渐被中土信众追捧。

弥勒下生成佛的佛教教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圣君观念相得益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使得人们对圣贤君主的企盼更加迫切,这种情绪与愿望落实到佛教的未来佛弥勒菩萨造像上,便促成了交脚弥勒菩萨造像的兴盛。交脚弥勒菩萨作为帝王风范的造型开始遍布于中土的佛教石窟,尤其是皇家石窟。

六世纪  东魏石雕(534-550) 高浮雕彩绘

尺寸:131.4 x 82 x 32.6 cm

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收藏

此像是一尊距今有近一千五百年历史的东魏石雕,据资料记载此像是1914年在纽约从巴黎文物商人手中购入。佛陀发髻高隆,面部圆润饱满,五官端庄。双目微闭俯视,神态安详、法相庄严。整个面部的雕刻精致而圆润,将佛相之好一一完美而准确的表达出来。佛像的头光部分雕刻的华丽精致,由中心的浮雕莲花瓣及阴文线刻放射状线条等共有三圈组成。

佛陀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全跏趺座安住在法座之上。裙衫繁复、折摺自然垂下,在法座前方层层叠叠、优美流畅。身后为火焰纹围绕形成的尖顶舟形背光,大气舒展、造像优美,从残留的彩绘中可见当时的精美。

唐代  青铜造像   规格:16.2 x 11 cm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隆日编译

过去七佛又称“过去七世佛”,“贤劫七佛”。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已有六位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搂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再加上释迦牟尼佛,称为“过去七佛”。

一株莲茎自下而上分九枝,其中七枝上各有一佛安住在莲座上,另有二茎是二株含苞待放的莲花苞蕾,象征佛法传承连绵不断。佛着通肩长袈裟,双手结禅定印,双足呈金刚跏趺坐,头光外圈呈桃形火焰上扬。

唐代新疆尼雅遗址出土  长22.86cm

大英博物馆收藏

1901年1月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来到新疆于田,带着一批发掘工人和骆驼队,沿尼雅河的干涸河床跋涉数天找到了当前的尼雅遗址,这件青铜佛像就是在尼雅遗址中发现的。在一株巨大的莲根上分有七株莲茎,上结七朵莲花,莲花上各坐一佛,共七佛,被称为“过去七佛”(右侧一佛上部缺失)。

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指毗婆尸佛(Vipasyin)、尸弃佛(Sikhin)、毗舍婆佛(Visvab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a)、拘那含佛(Kanakamuni)、迦叶佛(Kasyapa,又称燃灯古佛Dipankara)、释迦牟尼(Sakyamuni,俗名悉达多),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

8世纪  唐代长安宝庆寺 石制浮雕  总高104.5 cm

重要文化财  奈良国立博物馆  1276(雕121)

这尊精美的《释迦三尊像龛》是由中国唯一女皇武则天任命的当时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最高僧官---德感法师主持建造光宅寺七宝台时,为体现七宝台的庄严而建造的石雕佛群像。是目前存世的七宝台石佛群的30多件浮雕之一。西安宝庆寺华塔石雕造像,又称为七宝台造像,曾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初唐中国雕刻代表作品”,由于受到印度笈多王朝美术的影响,具有写实性且丰富的形体表现以及富有变化的装饰创意等,作为初唐时期佛教雕刻的代表性作品而声名远扬。

《石制释迦三尊像龛》由主尊释迦牟尼佛及左右两侍从菩萨所构成。上方是由无数菩提叶旋转排列而成巨大的华盖,象征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成道的场景。菩提树下主尊右手自然垂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此造型为经典的释迦牟尼佛降魔成道印,由此判定此龛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二胁侍菩萨可推定为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构成一铺三尊式《释迦三尊像龛》。二菩萨装束及身姿几乎相同,均为束发结冠,袒上身,佩戴有璎珞项圈、臂钏、手镯等饰品庄严全身。下着贴体薄裙,一手上举持莲花,一手自然垂下拈长衫一角,身姿呈三折枝式赤足立于莲座之上。

长安光宅寺位于大明宫之南,太极宫之东,是最接近皇宫城的佛寺。武则天准备登基称帝之前,在光宅坊发现了佛舍利,因而在此创建光宅寺,并改年号为天授(690)。长安三年(703)由「检校造七宝台,清禅寺主,昌平县开国公,翻经僧」德感大师受命于长安光宅寺,为武则天建造七宝台。这尊珍贵的石造《释迦三尊像龛》即为当时所造七宝台内供奉的石雕佛群像之一。

七宝台完成后,武则天一度将此光宅寺改名为七宝台寺。其后石佛群被迁移至西安(长安)安仁坊的宝庆寺(花塔寺),收纳在该寺的砖塔、佛殿内,但20世纪初石佛群的大部分流至国外。光宅寺的遗址早已消失,七宝台也无迹可寻,目前所知仍遗留有三十五件石刻佛像流散中国、日本与美国等地博物馆。光宅寺的营建状况及其造像反映了与佛教界结合而发动武周革命的武则天的政策,在研究当时的佛教接受状况原貌方面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由无数菩提叶旋转排列而成巨大的华盖,象征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成道的场景。

元朝 干漆夹纻 表面镀金 像高:81cm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

对于唐代干漆夹纻佛像本博客曾介绍过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坐佛像,这尊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珍藏的元代干漆夹纻释迦牟尼佛苦行像,是从国际著名的文物贩子、大古董商卢芹斋手中购买,购买后在佛像里还发现装藏有五本佛经。

这尊元代干漆夹纻工艺制作的释迦牟尼佛坐像,表现的是六年苦行时的悉达多太子坐像;距今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造像生动细腻,双目微垂,面相丰满圆润,表情祥和,衣纹褶皱自然写实,生动流畅。在表现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像中,鲜有这样圆润安详,面露微笑的造像。

此像历经沧桑,又飘洋过海,辗转多次的干漆夹纻工艺制作的佛像,虽然表面镀金层大部分出现裂纹,也有少部分出现脱落,但依然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因为干漆夹纻造像在佛教造像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夹纻漆器制作技艺主要有两种:一是脱胎,即以泥土、石膏等成胎胚,生漆为粘剂,后用纻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去原胎,经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推光,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即成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夹纻漆器;另一是木胎或其它材料胎,以硬材为坯,不经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夹纻漆器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均须经数十道工序。

干漆夹纻工艺史载东晋时期就已经被应用在佛教造像上,据说是大约公元300年由东晋著名的画家,雕塑家戴逵发明。延至北魏隋朝,到唐代佛教造像技术方面,唐代在上承北朝,隋代遗风的同时,继续吸收外来艺术,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使佛教造像艺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夹纻干漆工艺始于战国,隋、唐时处于鼎盛时期,宋代之后元代亦有,明清两代以后至今此工艺失传。纻,即纻麻,经纺织而织成的粗布,用桐油、土漆、熟石灰、糯米夯粘布均匀的涂在纻布上,再裏在用篾条定的模型上,就制成了成品像,再在造像上施以金粉等工艺。其特点是重量轻,造型美,色泽鲜,耐酸碱,耐高温,防腐防潮,坚固结实等,属国之重宝。

十五世纪 明代永乐年(1403-1424) 像高 2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弥勒面相方中见圆,丰满端正,五官匀称,眉眼细长,静穆柔美中略带笑意。细腰宽肩,肩、腰呈倒三角形,肩上有莲花与壶各一。宝冠、缨珞、项饰、耳当等装饰繁缛。底座为双层仰覆莲,莲座上下各有一周镶嵌整齐的联珠纹,座上部中间錾刻“大明永乐年施”。

  “永乐”款铜造像是明朝廷专为颁赐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宗教界上层人士而铸造的。铸造者选用了上乘铜材与先进的铸造技巧,融合藏、汉两地造像风格而成。“永乐”款铜造像豪华精美,在众多造像中独树一帜,别开一家风貌。

26.7 × 19.7 × 17.8 cm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恭迎腊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此像是20世纪中国玉雕佛像珍品;此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在雪山六年苦行的形貌;悉达多太子右腿横盘,左腿向前支起,赤裸双足,两手相叠置于左膝。头饰螺发,宽额凸起,大耳垂肩,满脸虬须。头略垂俯,长目微合,双唇紧闭,似在沉思冥想。身着坦右臂衲衣,衣纹简洁,显得较为厚重。在袒露的身体右侧可看到嶙嶙可数的肋骨,特别是从身后可以看到完全暴露在外面节节可数的脊椎骨和肋骨,这已不是用骨瘦如柴所能表达。此像生动地刻画出了经文中“脊骨连露如筇竹节”的六年雪山苦行形貌。

此像在完美表达了苦行形象的同时,又很好的体现了佛陀的庄严法相。虽然是在苦修中,但佛陀没有愁眉苦脸,而是略带微笑。虽然双颊下陷,但五官清秀,神态慈悲安详,造型写实传神,极富艺术感染力。由于释迦佛本名乔答摩·悉达多,故称此像为《悉达多太子苦行像》。

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在卑钵罗树下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骨瘦如柴。释迦牟尼佛苦行的情景在《方广大庄严经》中描述的十分详细∶

“比丘当知,我昔唯食一麦之时,身体羸瘦如阿斯树,肉尽肋现如坏屋椽,脊骨连露如筇竹节,眼目(目咸)陷如井底星,头顶销枯如暴干瓠。所坐之地如马蹄迹,皮肤皱如割朐形,举手拂尘身毛燋落,以手摩腹乃触脊梁。又食一米乃至一麻,身体羸过前十倍;色如聚墨又若死灰。四方聚落人来见者咸叹恨言,释种太子宁自苦,端正美色今何所在,佛告诸比丘,菩萨六年苦行之时于四威仪曾不失坏。盛夏暑热不就清凉,隆冬严寒不求厚暖,蚊虫唼体亦不拂除。结跏趺坐身心不动,亦不频申亦不涕唾。放牧童竖常来睹见,戏以草莛而刺我鼻,或刺我口或刺我耳。我于尔时身心不动,常为天龙鬼神之所供养,能令十二洛叉天人住三乘路。”

(0)

相关推荐

  • 【走进兰溪】栖真禅寺 太后赐经

    栖真禅寺    太后赐经 千年古刹--栖真禅寺,俗称上洞寺,地处深山岙地,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原有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属宋代格局.大殿.藏经楼已毁,左侧配殿,右侧厢房尚存,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 ...

  • 北京篇:访雍和宫

    访雍和宫 从"雍和宫"地铁出口上来,沿着雍和宫大街向南走大约200米,便来到了雍和宫西门.走进去,紧挨着的是一座宏伟的五彩牌楼,三柱两间七楼,上方正中间题有"十地圆通&q ...

  • 观复博物馆藏历代佛教造像赏析

    · 一.明宣德 铜鎏金药师佛(大明宣德年施)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能治人疾病,又能救度众生出离恶趣,转生佛国.此尊药师佛,通体鎏金.螺发.肉髻高耸,摩尼宝珠顶严 ...

  • 游遍中国5A景区—河南龙门石窟28摩崖三佛龛(上)

    大家好,我是洛阳阿熊,欢迎你来洛阳旅游,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让您对洛阳这座城市和他的历史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上期节目,我们讲述了龙门石窟的敬善寺,今天我们接着讲述龙门石窟的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 ...

  • 【鉴赏】稀见佛教造像(二)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世纪 巴基斯坦(Pakistan) <佛母夢象受胎> 片岩Schist 规格: 16.5 x 19.4 cm 二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后叫摩耶.一日摩耶夫 ...

  • 『雕塑头条』孙振华专栏丨呼唤“佛教造像学”

    ▲ 呼唤"佛教造像学"                            --序<石胎灵躯>   拿到天津美术学院黄文智博士<石胎灵躯>的书稿,我第一时 ...

  • 邺城博物馆佛教造像

    邺城博物馆的佛教造像看过也贴过多次了 灯打的不一样,,你喜欢那种效果? 角度都不一样

  • 来自中国的佛教造像和壁画

    看到了这个从黑水城掳走的双头佛造像! 分享:

  • 星龛奕奕翠微边 | 北魏的佛像长这样!原来佛教造像艺术也有过“幼稚”的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朝佛教艺术倾向于汉化与南朝风格,褒衣博带与秀骨清像是核心特征.东西魏与北周.北齐时期,鲜卑旧贵族掌权,外来风影响更加强烈.隋代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政治格局,拉开了佛教造像艺术全新 ...

  • (30)浅谈汉传佛教造像和藏传佛教造像初入门学习的一点启示

    造像鉴定与收藏入门,初学者往往感慨浩瀚不可触摸,梳理一下,感觉任何学习都无外乎多学多思学析,对于造像当中的佛教造像,可以用分类法去入门学习. 如果将中国佛造像初步分为:汉传和藏传佛教造像学习.对于汉传 ...

  • 顶级中国佛教造像艺术

    石造像碑 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高224cm,宽113cm背屏中部高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主尊佛像圆形头光,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袈裟下摆呈三角形悬挂座前.二胁 ...

  • 青州佛教造像:珍贵的石刻艺术品

    X 2001年秋天,德国柏林,亚太文化艺术节.来自中国的"青州佛教造像艺术展"第一次在海外展出,33件展品以异常夺目的光彩征服了世人.之后,青州佛教造像数次漂洋过海,先后在日本.美 ...

  • 佛教造像艺术:受笈多艺术影响的尼泊尔李察维王朝佛造像

    印度笈多王朝被誉为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笈多佛教造像艺术有早期和晚期(野鹿苑风格)的风格变化.尤其是服饰,特点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4-6世纪的笈多早期造像服饰特点:佛身着通肩大衣,腰部由粗壮变为苗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