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抱团的可能又是通胀
20世纪70年代,美股出现了一段世界闻名的抱团行情--漂亮50,跟如今咱们A股抱团比较相似。尽管抱团涨得很好,但当时留给美国股民的印象不太好。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这十年间,几乎原地踏步没有任何上涨,跟我们上证指数十年仍然徘徊在3000点也非常相似。
当时的美国经济情况跟当下中国经济情况也有点类似,美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在1970年后就戛然而止,前期维持高速增长而要承担的代价也开始集中爆发。
美元货币超发,通货膨胀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经济增长放缓,还要面对当时出现的石油危机,美国经济陷入了高通胀但经济发展陷入停顿的“滞涨”。
增量发展时代结束,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市场预计经济很难再有大范围的增长,只有行业龙头企业蚕食小弟企业获取珍稀的成长属性。
根据史料记载,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饮料行业在20年间行业公司就减少了2/3,前20大公司的市场份额提高了20%。制药行业也是类似,行业内公司倒闭了50%,龙头公司通过蚕食小弟企业退出留下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提高,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时代得到珍稀的成长属性。
除此之外,在1970年后,市场吸取了炒概念股的惨痛教训,逐渐转向价值投资,拥抱那些稳健增长,基本面良好的知名企业。
而由于价值投资需要对基本面进行深入跟踪研究,不再是单纯的看图技术炒作,机构投资者占比开始加速提高,散户被清扫出市场的速度加快。
美股机构投资者在1965年-1975年增长了一倍,从20%提高到40%,市场机构化进一步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就是质量风格,也就是对高ROE股票,高确定性股票的追逐,估值高低与市值大小,都排在了ROE的后面。
综上来看,漂亮50(抱团行情)的诞生,本质是各行业集中度提高以及机构掌握市场话语权后对龙头股估值体系重塑的过程。
以下是我根据史料记载统计的美股漂亮50名单,我发现不少书本记载的名单都不同,所以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行情存在就是了。
但美股漂亮50行情大约只持续了三年时间,在1973年就被终结了。不少朋友说高估值是漂亮50泡沫破裂的原因,但我曾经跟大家说过,低估值≠上涨,高估值≠下跌,低估值+逻辑反转=上涨,高估值+逻辑反转=下跌。
美股漂亮50很多股票都集中在消费和医疗板块,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市场观点认为,消费股和类消费的医疗股拥有对抗通胀的能力,消费品公司和医疗品公司可以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来转移通胀带来的成本压力。
开始的时候,市场预期确实是这么走的,因此在1970-1974年,消费股医疗股相对大盘都有明显的超额收益,这也是为什么美股漂亮50能够持续跑赢大盘的原因之一。
但这条核心逻辑在1974年被粉碎,市场最终发现当成本价格越来越高后,消费品和医疗品公司没办法100%转移成本压力。
原因是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比如我们的收入是1W元,假设我们的收入会跟随通胀而上涨,通胀翻了10倍,我们的收入也涨到10W元。但根据累进税率,我们的税率是提高了,所以随着通胀的上涨,普通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反而不断下降。
如今我们似乎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制造业大国,我们国内很多出口制造业企业比如汽车、家电,接下来都将同时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原材料上涨的压力。
应对的办法有三种:
1、压低我们对公司的预期净利润或者估值中枢,提高安全垫防范炸雷。比如市场预期是100亿,我们打个8折是80亿,提前计入风险预期。或者市场赋予估值中枢是35倍,我们赋予30倍甚至25倍。这样做的代价是很多优质股票很难跌到预估位置抄底,但也能防范一些风险。
2、去配置一些上游原材料的股票或者基金,但配置股票的难度比较大,比如酱油的原材料是大豆,但没有一家做大豆比较出色的企业,而直接去买大豆期货又是充满风险的。所以整体思路还是配置一些原材料资源类基金,比如华宝资源优选。
我在20年下半年开始给宇宙奇兵组合配置资源类基金,就是有考虑过可能会遇到今天的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我组合内消费医疗以及科技股(高端制造)的成本上涨压力。
唉,但我还是高估了老外对疫情的控制能力,要是我去年预估到印度疫情爆发这么厉害,我就直接把资源优选推上20%权重了。
3、硬扛。原材料不可能无限环比持续涨价,只要等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周期见顶,成本压力就会下降。但时间很难评估,疫情持续不可控,海外的原材料供给恢复进度也会拖慢。最近我去调研,部分基金经理朋友的观点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的大宗商品价格不会再大幅创新高,但也很难急速回落,会在一个相对高位的价格徘徊。
自从我看到基金经理在一季度减仓美的集团👉《这数据有惊喜!》我就对通胀风险高度警惕了。好了,通胀风险就提示到这里,听部分朋友意见,文章还是不要太长,便于消化理解。
外国人的骚操作太多了
.....
大家觉得这篇投资干货有用,今晚就帮我到文末右下角点个赞吧。也可以点击文末左下角“分享”给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