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赚钱的笨方法

年化20%左右,这样的收益能接受吗?

如果能接受,就有特别简单的方法。

选择股票市值在500亿以上,市盈率处于该股历史平均以下,公司营收增长在20%以上,净利润增长在20%以上的企业。

然后所有符合条件的股票,分散买入持有,并且长线持有,按季度观察企业的业绩变化。

如果出现企业的业绩增速不及预期,甚至急转直下,则放弃持有,卖出股票。

然后,重新选择符合条件的个股买入。

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个股,就选择加仓原本筛选出来,符合要求的股票。

永远确保自己手中持有的是业绩成长股,增长比例超过20%,基本可以保证平均年化收益在20%左右。

买股票就是买企业,拿着优质企业的股票,就等于是赚到了钱。

千万不要太在意股票短期内的涨跌幅波动,因为意义很小。

股价短期的波动,几乎反应不了企业的真实情况。

合理的入场时机

绝大多数的人,都知道要买好的企业。

但绝大多数的人知道某家企业好的时候,企业的股价基本都已经在天上了。

就比如我们都知道茅台好,但茅台的昂贵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水平。

茅台也好,白酒也罢,历史平均市盈率是30倍。

也就是说,茅台对应的股价在1000元附近,是完全可以放心入场的。

超出了30倍,意味着透支了未来的成长,即便股价涨,也都不再是一个好的入场点了。

如果想做稳健的投资,想赚企业成长的钱,入场时机非常重要。

从长期持股的角度来看,熊市入场比牛市入场,赚得更多,但时间成本更高。

如果说茅台目前的增长是营收每年15%,净利润20%,这意味着茅台要从60倍市盈率回归30倍,要么等3-5年,要么股价直接缩水一半。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股价缩水个20-30%,然后等上个2-3年,才能回归。

当然,也有可能茅台往后的市盈率就始终维持在50倍以上,这说明市场给它重新规定了一个新的合理估值区域。

只不过按照价值体系理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格重估,是很困难的。

那是不是就不能在高估的时候买入呢?

不是,而是在高估的时候买入,意味着要搭上时间成本,这个成本到底有多高,粗略的股权就是溢价部分,除以年化增长率。

比如,一家企业,每年增长30%,今年股价对应合理估值价格是100元,但股价已经超涨到了130元。

并不是股价不合理,只是股价透支了一年的成长性。

当然,在市场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股价完全有可能始终透支成长性,比如第二年又增长30%,股价涨到了169块,甚至出现更大幅度的溢价。

但是原则上,当市场资金不够了,仅有的资金想买“便宜货”的时候,股价就会尽量地回归到今年100,明年130的位置。

所以,100块进入的优势在于时机更好,价格更合理,130块进入代表股票溢价,透支了潜在收益和成长性,风险更高。

这里再解释一下,风险为什么会高。

因为企业的成长并不是匀速的,肯定会有某个阶段好于预期,某个阶段低于预期。

如果你在溢价的位置买入股票,而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又低于预期,甚至出现拐点,那是会带来严重损失的。

优质的上市公司,虽说不多,但是百来家还是有的,并不是说必须选择那些被高估的个股去布局。

读懂主要参数和成长性预期

很多人对于成长性预期的研判,是非常片面的。

去年增长30%,前年增长30%,今年也能增长30%吗?

其实并不必然,或者说概率很小。

企业的业绩成长,主要来自于市场的需求,其次是企业的策略。

营收的增长来自于几部分。

第一,市场需求量的增长。

这个很好理解,市场的订单增多了,需求量增长了,那么总体的营收就会增长。

相当于是整个蛋糕做大了。

第二,市场占有率的增长。

占有率增长,和蛋糕是不是做大,就没有关系了,而是占整个蛋糕的比重增加了。

只是品牌价值的体现。

占有率如果不断增长,大概率营收是会出现上涨的,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是比较有利的。

部分企业如果能做到行业龙头或者寡头,未来的风险就会很低,除非行业走下坡路。

第三,产品价格的上涨。

很多时候,营收的上涨还来自于价格的上涨,尤其是面对大众的产品,随着通胀就会涨价。

物价涨了,各种环节的成本都涨了,产品不涨价其实是不合理的。

所以营收如果是在5%以下增长的公司,一般都在走下坡路,是不太正常的。

净利润的增长来自于几部分。

第一,营收做大了。

这个不多解释,营收增长了,净利润原则上应该同步增长。

第二,毛利润高了。

如果一家企业的毛利润增长了,要特别注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这说明企业的源头利润增长了。

要么就是上游的价格下降了,要么就是通过技术上突破了,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上涨价格降了,可能是一时的,是短期利好,但技术突破了,可是长期利好。

第三,营销成本降低了。

从毛利润到净利润,中间的差值,其实就是整个营销的成本。

这个差额越小,代表产品的营销费用越低,产品越好卖,越受市场认可。

有时候,产品的销量是1亿,成本是3000万,销量是2亿,成本并不是成倍增长到6000万,可能只有5000万,那么就会多1000万的净利润。

企业的成长是会有预期的,这些预期的蛛丝马迹,是需要投资者自己去寻找的。

报表上的指标本身,只代表过去,但是可以发现一些对未来有价值的现象,帮助研判预期。

比如,企业的库存量是否增长,应收账款是否增加,货物周转周期是缩短了还是延长了,这些重要参数都代表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情况。

如果你连公开信息中的蛛丝马迹都抓不住,又怎能去把握一些所谓的行业研报给到的趋势信息。

毕竟,上市公司的年报季报披露是最准确的,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研报,可能是信息不对称的,所以只能做参考。

不过,对于行业大方向的把握,还是需要的,这个主要是看政策,不是看研报。

比如国家扶持新能源汽车行业,说明这是国家的方向,当国家不再有补贴,说明行业进入自我造血期,优胜劣汰期。

其实这是市场成熟的标志,原则上很快就会迎来业绩爆发,行业要开始洗牌,龙头要出现了。

但很多人却错误地解读了政策,认为行业要不行了,结果错过了行业的真正成长期。

读懂业绩报表和未来预期并不难,只是需要花时间精力而已。

合适的策略

之前我们提到了,要按季度动态观察企业的业绩报表,对应企业的合理估值区间。

伴随企业成长本身,也是有一定策略的,并不是单纯地在合理的估值区间买入就好。

企业的成长一定是动态发展的,如果发现有一定的变化,是需要动态做出决策的。

当然,有可能企业的业绩会出现短暂性的波动,比如增加了新业务的投入,增加了研发成本,比如受疫情影响出现了短期的业务滑坡等等。

所以在策略上,并不是说死等就行,需要动态分析利弊,分析各种事件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影响。

除了业绩上的分析以外,还需要对于整个市场环境有所分析预测。

市场处于流动性充裕,合理高估的环境,还是处于流动性紧缺,必须要低估的环境。

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两年不涨,一次性就涨50-100%的情况,因为资金是有大环境周期的。

所以策略上可以在低估值的时候买入,耐心等个1-2年,也可以在流动性充裕,就是市场放量的时候介入,这两种策略都是可以的。

包括股票是否要抛售,是选择在流动性枯竭的时候,也就是熊市到来的时候抛售,还是继续持仓穿越牛熊,也是两种不同的策略。

对于普通散户来说,明显是低估值当即买入,穿越牛熊长期持有更靠谱一些,因为没法判断牛市熊市。

另外,之所以需要分散投资,而不是说我觉得茅台好,就买一个茅台。

主要也是为了减少部分个股的业绩变脸对于整体收益的下降预期,确保整个筛选出来的股票,都能有20%以上的成长性。

当真的遇到了需要用钱的时候,可以将手中股票中,处于较高估值的那部分给抛售掉套现,低估值的继续等待上涨周期的到来。

这样还能盘活一定的流动性。

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白酒等,属于防御性板块,高成长的科技股、新能源互联网个股,属于进攻性板块,两种板块本身,是有轮动周期的,搭配起来对于资金总体的流动性就会好很多。

所以符合条件的个股,不要太在意所在行业,都配置上即可。

至于什么时候该抛,持有周期的话,建议是不缺钱的时候不用抛,毕竟投资股票本身就是闲钱,没必要设定卖出的具体时间,只有企业不行了,才应该抛售。

其实,股市中最笨的操作办法,就是最聪明的操作策略。

与其和资金搏杀,做短线,刀口舔血,学习短线技术,不如采取笨办法,直接选择优秀的企业持股。

我始终坚信,资本市场给到的终极回报,一定是和企业的价值相关的,而不是和短期的价格相关的。

在一个资本市场里,只有发现真正的价值,才能轻松地赚钱。

你想一直跟随资金的步伐,资金却视你为盘中餐,最终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

大道至简,那些踏踏实实选择优秀企业的股民,最终基本上都赚到钱了。

(0)

相关推荐